立德树人导向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转型
——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创学全息”培养模式为例
2019-01-31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校开始了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随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逐渐普及且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发后,为适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以积极的热情踊跃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中,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然而,时至今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面临着一个转型升级的问题,而转型的目标就是建立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教育规律且教育效果更加彰显立德树人目标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转型的现实依据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创业教育理应具备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当前要思考谋划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需要先行分析:高职创业教育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语境的嬗变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转型的现实依据首先体现在政策语境的嬗变。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这一措辞来描述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态势,而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颁布与实施则意味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一项国家战略。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打造“双创”升级版,随后《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颁布,“后双创”时代悄然来临。在这一政策文本中,“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是作为一条推进“双创”升级的重要措施提出来的,“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支持高校、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1]”。在这样的政策语境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需要对“双创”战略做出及时的回应,并在这种回应中寻求新一轮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从整体上看滞后于本科院校,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对创新创业教育仍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无论是创业对象、创业目标、还是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都处于摸索中,导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教育对象的局限性。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一定发展潜力和发展诉求的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对象局限于部分专业的少数学生,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认为只有部分专业的学生才适合创业,也只有那些具有创业潜质和创业兴趣的学生才有必要接受创业教育。当然也有部分高职院由于创业教育资源短缺,有限的创业教育资源难以支撑大规模学生的创业教育,致使创业教育的对象局限在少数专业的部分学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院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介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资源得到了拓展,创业教育的对象问题需要重新审视。
2.创业教育目标设定存在偏差。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指对创业教育结果的一种预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主要局限于对学生创业技能的训练并伴随一些粗浅的创业知识的传授。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目标定位显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干事创业的开拓能力是一种复杂的且动态开放的能力,创业技能的训练和创业知识的传授不能代表创业能力与素养的全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走向一种高层次的素养教育已经不置可否。
3.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不科学。课程问题是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松散,理论课程占多数,实践课程设置少,且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一门课程的设置或一项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甚至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学校缺乏一个边界清晰、结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无法真正发挥创业教育的作用或优势。教材不规范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教材滞后且不规范,许多高职院校创业教材由任课教师自由选定,且大量使用学校自行编撰的教材,缺乏出版统一的创业教学教材,这导致创新创业授课效果不规范统一,创业效果不见得理想。
4.创业教育师资紧缺。师资是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主导力量,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其对师资有着特殊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普遍面临着师资力量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创业教育师资的紧缺,更准确地说是创业教育专业教师的紧缺。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通过就地取才的方式来解决创业教育师资问题,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意识,更缺乏创业实践,只停留在按部就班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不知道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转型的根本导向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转型有了充分的现实依据之后,仍然需要一种价值导向。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2]”。可见,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导向,自然也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根本导向和检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事实上,立德树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原则立场,特别是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职院校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在性质上属于职业教育,既是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设想,“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3]”。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持续推进,其立德树人的功能也将更加显著。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勉励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基于此,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新时代有理想信念的实干家和事业的开拓者,而这正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根本遵循。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转型的行动框架
基于创业教育的对象、目标、课程、师资等四个基本要素可以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转型的基本行动框架。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转型过程中,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的“创学全息”教育模式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探索。“创学全息”是基于全息摄影技术的启示而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把创业教育的各要素进行优化和整合,构建出一幅立体而逼真的创业教育图景。在2012年《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政策文件中,教育部提出了创业教育教学的几条基本原则: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广谱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等[4],“创学全息”较好地体现了这五条教学原则的基本精神。以下结合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的情况分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转型的行动框架。
(一)创业教育对象:从针对精英到面向大众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转型的第一步是创业对象的转向,即从针对精英转而面向大众。事实上,创业教育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这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初心”。
1.创业教育对象转向的政策依据。一是201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这份政策文件特别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5]”。二是在“双创”的政策语境下,万众创业成为了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也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于是,创业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少数被认为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力的学生。三是“广大青年成为实干家和事业开拓者”的国家期望要求广大青年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创业教育。
2.创业教育对象转向的理论依据。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持续推进,有研究者提出了“广谱式创业教育理念”,而这一理念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基本目标是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6]”。因此,面向全体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3.创业教育对象转向的实践依据。有研究者对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目前共有10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其中900多所高校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共计1000多所高校设置了创新创业学分,近900所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700多所高校为学生制定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了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7]”。这系列数据表明创业教育正面向全体学生在日益普及。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正是构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三级进阶”与“三维联动”创业教育行动框架。所谓“三级进阶”是指大一培养所有学生的创业意识、大二学生全体参与创业体验、大三学生进行创业实战,大学三年中,创业教育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进;而“三维联动”则是指课内教学、课外体验、项目运营的三个教学与实践维度的动态关联。同时,学校营造了丰富的创学文化和各类创学平台等为此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二)创业教育目标:从创业技能训练到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的转向可以概括为,从创业技能的训练转向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这种转向一旦完成,创业教育将重新定位于一种高层次的素养教育。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把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创业技能的训练,而在创业意识的培育上,过于强调商机意识,把创业机会简单地理解为商机。如果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创业技能的训练,那么创业教育的全部真实内涵就被消解为教你创建一个项目或创办一个企业。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创业大多是在既有公司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脱离真实的创业实践,为了训练创业技能而训练创业技能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有失偏颇的做法。创业教育致力于企业家精神和商业领导力的培养,这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是相通的。立德树人首先要求培养的人才要有一种卓越的精神,而企业家精神正是一种卓越精神。关于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国家已经给出了权威的定义:即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企业家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企业家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8]。
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具有一套可以测量与评价的能力与素养指标。美国著名的创业学者蒂蒙斯在他风靡全球的 《创业学》中,对创业者的能力进行了精彩的分析。他把创业者所应具备的能力概括为六个主题,即责任感与决策力;领导力;执着于商机;对风险、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纳度;创造、自我依赖和适应能力;超越别人的动机等。每个主题都对应着相应的态度和行为特征[9]。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创业理性的现代旅商人才。创业理性是人的理性精神在创业过程中的体现,其核心是企业家精神,在实践中则常常表现为一种孵化能力。学校在致力于培养现代旅商人才的同时,又把创业理性作为现代旅商人才的核心素养提出来,使得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独特。学校目前拥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汽车维修、社会体育等40多个专业,各个专业都十分强调对学生创业理性的培养。
(三)创业教育课程:从随机设置到系统化建构
没有涉及到课程的教育改革往往是无效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转型可以概括为从随机设置转向系统化建构。随机设置意味着只提供随机的和零散的创业教育课程,这是创业教育不成熟的体现。在创业教育领域久负盛名的美国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出成熟、稳定和开放的特征,成为全球学习和效仿的对象。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建构可以沿着两个维度来进行的。
1.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制度维度。制度维度的基本框架是“必修——选修”。必修课程通常具有通识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基础性和通识性的创业知识,这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普遍做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于创业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开发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学》,并把它列为必修课程,这是一个迫切的课题。选修课程即可以自由选择的课程,体现了学习自由的精神。创业教育选修课程通常针对创业的某些特殊方面,以及学生特殊的学习需要。鉴于“必修——选修”是一个现成的制度框架,所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建构具有可行性。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类型维度。创业教育的课程类型通常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以及具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双重性质的一体化课程。学科课程即按学科逻辑组织的课程。有研究者对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提出了这样的看法,“通过开设《创业基础》《创业案例分析》《大学生创业指导》等常识类创业课程……同时开设针对性和专业性都更强的技术性课程,例如《创业机会识别》《创办新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项目运作与管理》《网络创业》《公司内创业》《创业资本与企业成长》《连锁经营管理》和《IPO管理》等[10]”。这在某种程度上陈述了一个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是一个学科互涉的时代,创业学科课程本身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所以在建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体系时,应当强化学科互涉,促进管理、金融、法律、教育等知识向创业学科课程的渗透。
活动课程也是创业教育常见的课程类型。活动课程即以学生的活动作为内容与形式的课程。创业教育经常要依托各类实践活动来进行,甚至学生已经在开展真实的创业实践,拥有学生与创业者双重身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创业规划竞赛之类的活动已经成为了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来说,原来存在以就业课程代替创业课程的肤浅做法,近年来逐渐建立了谱系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开设全覆盖的通识通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开设了包括《创新创业执行力》《大学生KAB创业基础》《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业模拟实训》等课程在内的系列创业教育选修课程。与此同时对部分教材进行了自主开发,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赢在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校本教材,并采编了100多个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实现了线上线下课程的互补与融通,打造了一系列企业家分享课程。
(四)创业教育师资:由就地取材到多元互补
师资问题是影响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变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的转型可以概括为由就地取材转向多元互补。
首先,这种转向是必要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正面临普遍性的师资困境,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从学校内部发掘创业教育师资。随着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这种就地取材式的师资开发策略显得十分被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当遵循多元互补的原则,更多地从政府机构、企业、高校、金融与创投领域邀请专家进入到高职院校担任创业导师,创业导师来源多元互补,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创业导师联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多样性和课程体系的跨学科性,以及创业实践活动的专业性与风险性,也意味着创业教育教学常常会超出了高职院校现有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因而也需要建立一支多元互补型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其次,这种转向也是可行的。针对蓬勃发展的高校创业教育,有研究者曾经建议通过横向合作来拓展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通过培训、国际合作、引进短期海外教师等形式尽快提高国内大学创业教育的水平。同时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政府官员等担任兼职讲师,与高校教师合作讲授一些创业课程。另外,学校还应当创造条件适当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11]”。这些建议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进行创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业学院、创业中心等机构开始取代学校团委、就业中心等部门来对创业教育进行专业化的运作与管理。创业学院之类的机构定位明确,资源运作能力更强。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可能得到更为合理的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制度性的瓶颈。一是担任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其学科归属问题。目前创业学科仍然没有纳入现有的学科分类体系中,使得创业教师的专业归属和身份认同问题难以解决。大部分创业教师仍然要回到某个学科中寻求归属感和合法性。二是创业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职称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项重要的追求,现实的问题是,创业教师学科与专业归属的模糊性已经成为了其职称评定的某种障碍。三是创业教师的资格认定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教师可以成为创业教师,这仍然缺乏一套权威的评判标准。为此,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在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学校把创业师资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聘请创业学者、企业高管、金融专家、专业投资人等进校担任创业导师。目前,已建起一支教学和指导、专职和兼职、学术和实务、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有着较高素质和结构优良的创业教师队伍。校内创业导师现有53人、校外创业导师有19人。学校还引进了江西省人才市场的SYB(Start Your Business)创业师资专门培训班,同时组织教师到各类专业的机构或平台进行培训,使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走向了制度化。近三年,组织各类创业导师高端培训班10余次,培训人员50余人,其中41人获得国家创业指导师、二级创业咨询师、SYB创业讲师等资格证书。
值得一提的,创业教育转型的行动框架还应当包括创业及创业教育保障措施的改进。学校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7个,每年接纳超过5000名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习实训活动。其中学校参与共建的江西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已经成为电商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校建有132个仿真性的创业实训基地,近三年来,进入实训基地实训的学生达1万余人次。学校建有1200多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10000余平方米的协同双创中心,同时,配套建设了以“国赛创业导师工作站”为核心的创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能够为师生提供精准的创业指导和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承担起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历史任务。随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荼地改革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他们肩负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他们是强国的一代[12]。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中国教育“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造就强国一代和时代新人的进程中将发挥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