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文本解读的现状及策略论析

2019-01-31李海侠

中学语文 2019年27期
关键词:教参陌生化中学语文

李海侠

曾经观摩过肖培东老师执教的 《美丽的颜色》一课。 这节课上,肖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从解读文本入手, 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与文章的主人公居里夫人近距离接触,进而发生灵魂的碰撞,感悟到伟人那散发着光辉的美丽的人性。 肖老师注重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教学模式让我受益匪浅。

而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 重学习方式变革而轻文本解读的现象愈演愈烈,有的老师甚至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教学方式花样翻新,多媒体手段眼花缭乱,但是教师教得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学得仍是不痛不痒、所获不多。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 《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崔峦在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的总结发言中更是指出:“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 ”可见,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应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文本解读的现状

当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文本解读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不读教材,只看教参

很多教师不是研究教材,而是研究参考书、教师用书。 这样就一方面造成唯参考书为上,唯教材编者的观点为上,参考书上怎样写,教师就怎样教;另一方面造成不研究教什么,只研究怎样教的现状。 而事实上,“教什么”是前提,不知道教什么,“怎样教”就会陷入迷茫。况且,教参书上的观点不见得就是正确的、全面的,因为社会是发展的;以前是正确的现在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我们从前提到的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的理解不是表现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扼杀, 而是鲁迅先生对幼时学习生活的美好记忆。 又比如《散步》的主题不只是亲情、责任,还有生命这一主题,而如果淡化了生命意识来看本文会使文本解读不够深刻。 这样导致师生成了“教参”的传声筒,语文课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道德说教的任务。

2.经验至上,僵化少变

除了不研究文本以外,很多教师全凭过去的经验,过去教什么,现在也教什么;过去怎样教,现在也怎样教。 一旦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就很难改变,不仅不能超越自己,对其他不同的观点也常常排斥。 凡是有新的说法,都不愿接受。 如《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 很多教师认为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 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 况且,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就不值得推崇吗?

3.盲目崇拜,有人无己

有的教师奉行“拿来主义”,备课时会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 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凡是专家对文本解读的观点,一律拿来为我所用,不管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学生。 对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赖教参,依赖名家的理解,教参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名家怎么讲,我也怎么讲。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乏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能力,一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最初有老师设计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情节,于是许多教师都拿来运用,却抛开了文本,表面看起来也很热闹,事实上学生只是停留在思维的浅层次上,没有进入深度思考。 这种浮光掠影的教学,又有多少的效果呢?

二、文本解读的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这种现状必须改革。 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 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要及时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那么,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1.强调陌生阅读,读深读透

陌生阅读,通俗地说,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 使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距离,用新鲜的阅读触觉感受文本。 用纳兰性德的诗来说,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果是新选入的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还比较容易, 但对于比较熟悉甚至是非常熟悉的文本,要进行陌生化阅读就比较困难。 此时,我们要不带任何现成的结论进行阅读。 不要看到《我的叔叔于勒》 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看到《项链》,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妇女的爱慕虚荣;提到周朴园,就是自私、冷酷;提到王熙凤,就是狠毒、刁滑、工于心计。 这样的结论,或许并不错。 但问题在于有了这样的结论, 就使我们的阅读过程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 因为在这种已有结论的支配下,阅读就很难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认识。 陌生化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尽可能忘掉这些结论。

2.充实文化底蕴,自我提升

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这个文本搁在我面前,我就什么感觉都找不到? 那些专家名师怎么就解读得那么到位?”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其实,解读文本读的不是那个文本,而是你自己。 心中有的,眼中才有;心中没有的,眼中始终没有。 所以,作为一个老师,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不断地积淀自己的生活体验。

每个人自己就是一个文本。 你这个文本越丰满越深刻,你去读教学文本的时候,你才会读得越丰满越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是你自己美丽的倒影。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兴趣爱好,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精神生活。 读书还要广博,不能只读第一类书,就是教学业务类的书。 还要读第二类书——文学书,第三类书——大文化书。 尤其是第三类书,经史子集,天文地理,要旁观涉猎,要成为一个“杂家”。 这样你的知识结构才能完善。 我想:自己有了功底之后,解读文本就不难了。 老师是有三个层面的:文化底蕴层面,教学理论层面,实际操作层面。 让自己的文化底蕴更厚重,让自己的教学理论更广博, 再加上深刻的文本解读与精当的教学设计,老师的实际教学就一定能有质的飞跃。

3.尊重学生主体,充分引导

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成为主人,而不是傀儡。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 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一篇课文,理解了基本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阅读过程并没有彻底完成。 因为这只是获取了原材料,还没有进行加工,没有实现内化,不能算是自己的东西。要把阅读的课文变成自己所需的东西, 就要联系自身的经历、体验、认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作出评价。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提供作者的经历和阅历,更重要的还要不失时机开诚布公地想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和“阅历”,同时又要启发学生回忆联想自己与作者相似或相近的“经历”和“阅历”,展开广泛的联想或想象,把课文当人生读,把人生当课文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以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和内化。

文本的解读的过程就是老师为学生开辟登山的盘山道的过程,是语文教师生存方式的风向标,是“安身立命”之道。 对我们广大语文老师来说,多多阅读就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只有我们自身积淀厚了,识理多了,视野宽了,立足点高了,我们的文本解读才会正确、深入、有创意,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猜你喜欢

教参陌生化中学语文
迈进中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真境地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自助式”家庭作业的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