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脱氢乙酸测定方法的优化
2019-01-30张周莉
张周莉
【摘 要】本文研究建立了一种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食品当中脱氢乙酸的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本研究针对是水蒸气蒸馏提取方式、检测波长、柱温等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通过15%的酒石酸溶液提取样品,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02mol/L乙酸铵,柱温35℃,检测波长306nm时能够获得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方法操作步骤简便,用无机溶剂消耗方法的回收率,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都能够达到较好的状态的,所以使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样品的处理时,特别适用于一些高脂高油样品,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样品的分析需求,还能够有效的检测出食品当中的脱氢乙酸。
【关键词】水蒸气蒸馏法;脱氢乙酸;高效液相色谱法
脱氢乙酸是一种无色无味物品,属于一种广谱防腐剂,在酸和碱的条件下都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于酵母菌以及霉菌都有非常强烈的抗菌能力,甚至是常用的苯甲酸钠的2倍到10倍之间。如果在食物生产的过程当中,添加一定量的脱氢乙酸能起到抑菌防腐的目的,从而延长食品保质期,因此它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果汁、酱菜、人造奶油、果酱、糕点等多种食物的保鲜当中。虽然它能够起到一定的抑菌作用,但是随着近几年食品添加剂滥用产生的安全事件,也使得消费者担心脱氢乙酸通过食品进入到人体之后会对身体造成不安全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已经明确禁止使用,但是我国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可以允许使用,最大的使用剂量为1g/kg。在使用脱氢乙酸进行产品生产之后有关部门要对各种食品的脱氢乙酸的含量进行检测,目前市场上很多食品的脱氢乙酸都是使用水蒸气蒸馏法来进行提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来进行定性定量的测定操作,这种方法具有较多的优势,操作步骤简单,回收率高,灵敏度准确度高等,特别是用一些高脂高油的样品。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器,粉碎机,离心机,水蒸气蒸馏装置等。
甲醇、乙酸铵、酒石酸、脱氢乙酸标准液,实验室用水为Milli-Q超纯水。
1.2标准溶液的制备
准确的称取品0.1000g的脱氢乙酸标准对照品,用10mL的20g/L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溶解,定容配置成脱氢乙酸标准储备液。分别吸取脱氢乙酸储备液0.1、0.5、1.0、2.0、2.5、5.0、10、20mL放置于100mL的容量瓶当中,然后用水进行定容,将其制备成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工作液。
1.3样品处理
准确的称取10~20mg的混合样品,然后将它们放置到50mL的圆底烧瓶当中,向烧瓶加入100mL的水以及相应的溶液进行水蒸气蒸馏,将蒸馏液导入到50mL的容量瓶里面,最后收集起来用水进行定容。
2.结果与讨论
2.1水蒸气蒸馏提取方式的优化
在针对水蒸气蒸馏提取优化过程中,对溶液进行测定,pH值必须要保持2~3的范围之内,在开展实验的过程当中,加入10mL左右的浓度为15%的酒石酸溶液使整个溶液环境保持酸性环境。在使用不同的蒸馏体积进行实验之后,最终的回收平均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当蒸馏定容体积达到500mL时,能够获得较高的回收率。
2.2检测波长的选择
在开展实验的过程当中,根据紫外分光光度扫描的结果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脱氢乙酸的最大吸收波长是在230~306nm之间,但是230的吸收比较强,基本干扰比较多,306nm的机体之外吸收相对较少,干擾相对较低,所以在开展检测时,可以使用306nm作为检测的波长。
2.3柱温的优化
分别在30℃、35℃、40℃的柱温条件下观察脱氢乙酸标准液的峰形及峰面积,发现在30℃时,溶液峰出现拖尾的情况,出峰时间后移;35℃时,峰形正常,对称因子高,出峰时间稳定;40℃时,出峰时间虽相对其他两个条件有所提前,可节约实验时间,但是峰性前移,并有少量超载情况出现。综上所述,当柱温为35℃时峰形最佳。
2.4方法的线性实验
在开展实验的过程当中,将浓度为1.00、5.0、10.0、20.0、50.0、100L、200μg/mL标准工作液。标准系列工作液分别注入到相关的仪器当中,然后测量脱氢乙酸的峰面积,并且以标准工作液的浓度作为横坐标,以峰面积作为纵坐标制定出标准曲线,最后可以发现当线性范围在1.0~200ug/mL,能够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3.结论
本次研究所分析的方法来进行食品中脱氢乙酸的检测,能够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因为它采用了水蒸气蒸馏法来对样品进行提取处理操作,在开展各项操作的过程当中,它具有步骤简单方法回收率高,精确度高,精密度高的特点,特别是在一些高脂高油的食品进行处理时,能够满足相关食品的样品分析要求,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若燕, 王立媛.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脱氢乙酸含量的研究[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3(S1).
[2]王峰.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脱氢乙酸[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16).
[3]王勍. 食品中脱氢乙酸测定的快速前处理方法[J]. 福建分析测试, 2010, 19(3):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