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1世纪复兴后的西欧城市概况

2019-01-30朱新超

卷宗 2019年1期
关键词:复兴西欧城市

摘 要:一提起中世纪,大家都会想到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纪也往往被称为“黑暗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西欧,人类文明似乎处于停滞不前。但就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不同于希腊罗马时期的城市文明,11世纪后复兴的城市在随后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的工业化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西欧;复兴;城市

中世纪欧洲城市是一个特殊存在,它的复兴、发展都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的深刻变化,中世纪城市从时间上看是作为欧洲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中间阶段出现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即使早期中世纪也不是“黑暗时代”,而是“现代欧洲文明的漫长早晨”。随着手工业、农业的发展,城市也开始逐渐繁荣起来,中世纪的城市在普及市场、推动商品经济形成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1世纪城市的复兴

1.1 城市的衰落

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上继承古希腊罗马,下接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中世纪继承了古典文明中的绝大部分精华,其中城市就是这些古典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中世纪早期,这种城市文明衰落了,失去了昔日的光辉面貌。这是因为3世纪以后,随着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城市逐渐衰亡。这一时期以一个大灾难的开始即——由蛮族入侵和定居而引起的罗马帝国的崩溃。[1]4世纪末期,日耳曼蛮族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活动,蛮族入侵和蛮族王国的建立在5到7世纪对于罗马的社会和经济制度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过去蛮族在帝国中充当保护的角色,但事实证明,这为蛮族入侵提供了机会。普瓦松钠在其著作中说到,蛮族人为我们工作,为我们播种并为我们作战,是一个危险的策略,因为它在衰弱的状态中形成了一种强盛而安全的错觉,使一般人更加缺乏爱国心,松弛了社会纪律,并削弱了警惕性和活动力。蛮族入侵过程中造成的大量的掠夺和对罗马文明的破坏,使得罗马的经济基础彻底崩溃,与之而来的是城市功能的消失殆尽。

1.2 11世纪城市的复兴

传统说法认为11世纪是西欧城市兴起的时期,因为此时地中海贸易经威尼斯等城市的努力重新开通,北海、波罗的海贸易也同时复兴,城市又重新出现了。[2]西方学者对于城市起源论,提出了“罗马城市论”、“世袭领地论”、“城堡论”与“市场论”等。亨利·皮雷纳将“城堡论”与“市场论”相结合认为城市是围绕设防地点——城镇和城堡的聚居地而形成。还有些学者提出城市的起源有手工业起源说、商业起源说、农奴起源说、军事堡垒起源说。生产力进步随之带来的是产品剩余,手工业越来越复杂,农民无法继续兼营手工业,于是专业手工业者出现。这些手工业者和周围居民交换产品,专门商人又出现,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便成为城市。人类自从出现之时,就是群居动物,就会在一个个的聚居点生活,会在聚居点进行劳动产品交换交换,进行生产劳作,那么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有外敌入侵之时,人民就需有避难之处,以便得到暂时保护。[3]英国为防御丹麦人入侵,9世纪兴起了筑之役,国王命令在各地建筑堡(burth);罗马城时期,一些著名的军事要塞、河流要塞等地也都形成了城市。例如,牛津的本意就是河流交通要道。

2 复兴后城市中的人群构成

随着中世纪城市的不断兴起和发展,城市内定居的人数不断增加。城市的兴起,又是和人口流动密切相关,在城市形成初期的城市居民大部分都是乡下农民进入城市而形成的。[4]这些人口有的是富裕的农民阶层,有的是流浪者、逃跑的农奴,还有一些小贵族的子女,总体来说,就是快速增长的人口中多余的人都聚居在城市里。最开始城市没有居民没有要求,只要逃亡的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城市市民的身份,也流行着“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的谚语。但并不能认为城市内的居民都是自由人,随着城市日渐独立、机构设施日趋完善时,统治阶层往往对逃亡的农奴取得自由加以限制,有的规定要取得市民资格或进入行会组织,才能自由,而市民资格却日益不易取得。[5]

市民群体中妇女是迁入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13世纪时,城镇里女性居民的数量通常高于男性。[6]城市里有适合女性的职位,例如纺纱、织布等,还可以从事税收、金融、财务等方面的工作,或者还可以从事药剂师或理发师,所以女性更愿意到城市中生活。但是在这些行业里女性的地位始终都是低下的。寡妇也可以经商,但都是为过世的丈夫打理家业,一旦改嫁,就会失去原来的事业。还有些城市的妇女可以和丈夫从事互补的职业,例如屠夫的妻子可以贩卖香肠。还有就是农村资源有限,在农村有些遗产会传男不传女,除非没有男继承人,所以乡村的妇女更愿意来到城市,哪怕去给人家做女仆。从13世纪中叶起,城市脱离农村的过程加速了,城市人口在《土地赋役调查书》时仅占全国人口的5%,到13世纪中叶占到10%。[7]所以,走在中世纪城镇的马路上,可能会发现城市原住民比农村迁入的人数要少的多。

3 复兴后城市的公共建筑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地方,公共建筑必不可少。中世纪的城市通常极其拥挤,大部分都未铺上石板,整天挤满了人、狗、馬和猪,街道两旁铺满了房屋和店铺,大多数都是木结构,在缝隙处填着稻草。[8]但是街上有清洁工人每天清除垃圾,城里还有公共的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12世纪早期的英国,甚至还出现了公共厕所。

通常我们会很简捷地用“信仰时代”这一名词来形容封建欧洲的宗教态度。[9]那么也可以毫不为过的说,中世纪是天主教的天下,所以中世纪欧洲各地都会有教堂。市民会在一周内找个统一的日子做礼拜,他们在出生时有洗礼,结婚时有婚礼,死亡时有终傅礼,所以宗教就是人们的精神支柱,这也对中世纪城市的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本内特在《欧洲中世纪史》一书中说到,12世纪末伦敦有139座教堂,每小时都能听到钟声。此外,教堂还能带动一个城市的经济繁荣,例如中世纪的人们都会去著名的圣地去朝拜。坎特伯雷因藏有圣托马斯·贝克特的遗骨而闻名;圣地亚哥因藏有圣徒雅各的遗骨而吸引众多的朝圣者。人们对圣物的热情也促使“圣物经济”的增长,商贩带着圣物四处游走,卖给想要圣物的人。[10]这些教堂建筑,有些象征着城市的权利,有些是人们精神上的寄托,无可否认的是,这对于城市的继续进步发挥了一定作用。

4 小结

尽管中世纪的城市不像古希腊罗马城那样神秘,也不像近代城市那样令人耳熟能详,但不能否认的是中世纪复兴以后的城市是西方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市民们追求真实的物质利益,维持自己的自由民主特权,为近代城市文明的出现和发展起着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P·布瓦松纳著:《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五到十五世纪)》,潘源来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页。

[2]侯建新著:《欧洲中世纪城市、乡村与文化》,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页。

[3]亨利·皮雷纳著:《中世纪的城市》,陈国梁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6页。

[4]马克垚著:《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19页。

[5]侯建新著:《欧洲中世纪城市、乡村与文化》,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1页。

[6]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著,杨宁、李韵译《欧洲中世纪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87页。

[7]蒋孟引著《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15页。

[8]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著,杨宁、李韵译《欧洲中世纪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1页。

[9]马克·布洛赫著,张绪山译:《封建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54页

[10]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著,杨宁、李韵译《欧洲中世纪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03页。

作者简介

朱新超(1993-),女,汉,安徽省涡阳县,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世界中世纪史。

猜你喜欢

复兴西欧城市
从肯尼迪1963年西欧之行再探“宏伟计划”成败原因
解析中世纪西欧园林及其影响
喜见乐闻:史料呈现的“增值”方式——以《西欧一体化进程》为例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马镫与西欧中世纪的军事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