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019-01-30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选科分层高中物理

(衡水市第二中学499班)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备受关注。物理作为理科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物理题目类型很多,物理题目众多,单纯做题讲题是将不完的。理科类的知识,教师要善于将知识归纳总结,教会学生每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中物理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掌握核心的解题思路。伴随着知识的深入,高中物理抽象性更加强,知识的综合性也逐渐加大,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综上所述,作为一线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举一反三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物理的海洋自由翱翔。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认识物理学科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从高考改革选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新高考实行三加三的模式,选科的搭配较多,大约有二十多种,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机会。但是,由于学科的难度不同,人们的选择也就不同。有的课程人数扎堆,比如,生物,地理。也有的课程人数偏少,比如,历史,化学。也有的课程打死都不选,那就是物理。选择物理的学生寥寥无几,目前的物理是被弃人数较多的学科(仅仅高于政治),因为实在是太难了。我们可以用一组数字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山东省新高考改革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新生开始,也就是说二零二零年的山东高考将全面适用新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统一考试,其余六科选考。实行的是选科组合,十七个地市的汇总结果显示:选科占比例最高的是地理:大约占百分之六十七点八六;占据第二位的是生物,大约是百分之五十七点八三;之后依次是化学:百分之四十九点七九;历史:百分之四十九点六五;物理:百分之三十九点五二;政治:百分之三十九点三四。可是,物理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军工、国防、机械、工程都离不开物理。引导学生迎难而上,正确认识物理的重要性,正确认识物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是高中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很多学生之所以放弃物理,是因为他们认为物理很难,学不会,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课前预习与课上学习充分结合,让他们学的东西活起来。比如,教师在讲解例题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道题究竟与我们过去所学的哪些内容相关,涉及到哪一个物理公式,怎么解起来既简单又便捷。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学会了新的内容。学生也不感到枯燥无味。同时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三、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由于高中物理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极为严峻的任务。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主要包括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自然认知八八大智能,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学生某一方面、某一时刻、某一时期的差距,并不代表终身的差别。要有耐心,要有“静等花开”的精神。分层教学法的历史渊源已久,比如,我们教育的开山祖师孔子就讲究“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国外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讲的也是分层教学。他们都主张不同层度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就应该采取也必须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可以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学有所乐,学有所为,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学习信心。同时,也符合我们的教育理念,能很好的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拓展思维,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挑战性极强的学科,忌讳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在教育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敢于挑战,敢于挑战教师,敢于挑战课本,教会学生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当他们在实验中出现失误时,不能一味的指责、批评,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指导,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我表现欲望。对于在实验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要不断提高要求,调动他们的进取欲望。布置实验作业,一定要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效率;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我国选拔优秀的物理人才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选科分层高中物理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有趣的分层现象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高一严禁选科分班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尝试课前随机提问,应对生物选科重压
雨林的分层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