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病微创手术治疗分析
2019-01-30陈昌平冯文
陈昌平,冯文
(三六三医院 神经外科,四川 成都 610000)
0 引言
脑囊虫属于一种寄生在人体颅内组织中的寄生虫(猪绦虫),能够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容易引起为癫痫及脑炎等[1]。针对脑囊虫寄生位置,临床一般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所在医院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23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所在医院收治的23例脑囊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多种诊断方法证实为脑囊虫疾病,且患者本人或家属对临床诊疗情况知情同意。本组23例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年龄10-50岁,平均(35.47±3.49)岁,病程10 d至14个月,平均(5.41±1.47)个月。临床症状:肢体活动受限5例,癫痫症状4例。颅内高压12例,另有2例患者合并意识散失。所选病例均符合临床诊疗相关指征。
1.2 排除标准
研究内容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标准,排除病例包括:①合并明显诊疗风险者;②无法定监护人者;③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器质性病变;④合并肝肾功能、心肺功能严重损伤及其他原因导致不适宜采用微创手术技术者[2]。
1.3 治疗方法
(1)术前准备。①术前诊断:本组所有病例术前均采用CT、MRI进行常规扫描,对颅内情况做出基本判断。血液囊虫免疫酶标阳性21例,阴性2例。根据患者术前诊断情况,为其制定详细可行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案,保证每个患者均具备手术操作指征。②手术器械:神经内镜(德国公司提供),包括硬质6度镜、三通道镜鞘(外径8.0 mm)一套,硬质30度镜、三通道镜鞘(外径4.5 mm)一套,同时包括显示系统、活检钳、电凝器等。除此之外,准备高精度脑立体定向仪及配套手术器械,开颅器械一套。
(2)手术方法。①神经内镜下囊虫摘除术:本组10例患者采用此种微创手术方式,主要原因在于上述患者幕上脑室内合并脑积水。在为其进行手术操作时,额角穿刺,常规切开硬膜,将神经内镜及相关手术器械导入到患者侧脑室,操作者沿着脉络膜进行常规探查,最短时间内找到囊虫所在位置。采用穿刺针,对虫体进行穿刺,尽量将囊液全部吸出,然后采用活检钳将脑囊虫虫体夹住,缓慢撤出。上述操作无问题,再次导入内镜,对患者脑室内部情况进行探查,观察是否存在出血征。注意术中探查过程中要对脑室进行冲洗,直到发现囊虫。此外,为减少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特殊位置设计切口时,应避开脑功能区。②透明隔造瘘并脑室腹腔分流术:7例患者采用此种术式,患者取俯卧位,术中由于患者脑室内压力产生作用,囊虫可从正中孔位置挤出,然后予以摘除。观察未有出血表现后,逐层缝合切口。在此过程中,本组7例患者发现脑导水管处有一定粘连,为此采用透明隔造瘘,配合脑室腹腔分流术,最大程度解除患者脑积水症状,减少影响。③立体定向引导技术:除了上述两种微创治疗方法外,其余6例病患采用立体定向引导技术进行手术治疗,根据立体标记坐标,计算脑囊虫中心靶点位置,避开重要脑功能区。结合囊虫靶点坐标情况,适当切开硬膜组织,但是要保证不破坏蛛网膜,防止脑脊液流失,避免发生脑移位现象。采用定向穿刺针,到达靶点后,稳定导管,将定向仪弓背移开,常规切开硬膜,借助导管引导作用,将神经内镜及其辅助设备下达到无扩大表现脑室中,将导管保留,用来进行引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鉴于脑实质内囊虫自身的体积比较有限,应对液体冲洗频率及速度进行相应提升,使患者脑组织被柔性扩开,发现囊虫后,及时采用活检钳进行分离、取出。通常情况下,观察无明显出血征,则一边采用冲洗液冲洗,一边缓慢退出导管和内镜。逐层缝合硬膜、切口,做好术后干预工作。
1.4 观察指标
对本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微创手术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并总结本组患者随访结果,做好详细统计及记录。
2 结果
2.1 病灶切除情况
本组23例患者,20例完全切除病灶,完全切除率为86.96%;其余3例患者无法取出囊虫,这3例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囊虫摘除术进行治疗,其中2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过多未能取出囊虫,另外1例患者嚢虫移位,在侧脑室位置发现,术中无法及时取出;
2.2 随访结果分析
对上述病例开展随访工作,随访时间在2个月至2年,期间并无出现神经功能损伤病例,无术前症状,患者预后状况良好。其中,仅有1例患者期间发生癫痫大发作,但是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囊虫复发迹象。
3 讨论
脑囊虫病不仅发病率高,同时可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及癫痫发作,应对其加以重视,并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适当手术治疗方法,以解除病情,减轻疾病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程度[3]。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时对其开展术前诊断,基本明确病情后,制定手术治疗方案[4]。近年来,临床治疗脑囊虫病在微创治疗领域取得明显进展,成为神经外科主要发展趋势。在微创手术技术的支持下,对于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可利用神经内镜,直接对脑室进行相应扩大处理,由于部分解剖位置基本上是恒定的,因此对探寻囊虫位置具有较大帮助。在内镜下,囊虫呈淡黄色,观察其囊壁比较薄。在不出血的情况下,则没有必要采用冲洗液进行冲洗,有效防止囊虫移位现象[6]。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23例患者,20例完全切除病灶,其余3例患者(采用神经内镜囊虫摘除术)无法取出,原因为囊虫移位1例,出血2例,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操作不够精细,导致出血,或者冲洗不当,导致囊虫移位,探查失败,提示临床应关注此类问题,不断优化微创技术,减少治疗不当现象。与此同时,对上述病例进行随访,期间并未出现神经功能损伤病例,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基本相符,说明采用微创手术技术,患者总体治疗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结合患者病情及脑部诊断结果,为其制定不同微创手术方案,利用不同操作技术,为脑囊虫病患者开展对症治疗,整体疗效有保障,患者随访期间无严重风险,说明微创手术技术临床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