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策略探究

2019-01-30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文明育人素养

(电子科技大学)

随着社会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下人们学习生活、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大学生作为高学历、高技术群体“每日必网、无网不在”已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传播学者Henry Jenkin曾提出“参与式文化”的概念,指出当公民的网络化参与的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那么就能创造一种社会的情境,公民主动成为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但是如果公民的素养不足以这种情境得到维持,则未来社会的传播形态则有可能倒退。所以注重公民网络素养的培育,不断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对于实现网络强国战略意义非凡。

一、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

网络素养一词最早起源于1994年,由美国学者C.R.Mc Clure首次给出明确界定,强调网络素养是个人识别和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可以分为技术和知识两个层面。国外专门针对于网络素养教育的独立研究成果近年来才略有出现,以往多蕴藏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之中。近年来,对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或网络文明素养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成为各大高校的战略性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大学生群体是网民群体中的重要力量

根据中信办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6月,我国的网民总数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我国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青年为主,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目前阶段在校的大学生群体,从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来看,博士在校集中在88后和90后,硕士在校集中在93后,本科在校集中在95后,2018年秋季入学的新一届本科生,00后的“千禧宝宝”成为新生力量。这样一批高学历、高技术、高素质的在校大学生群体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络兴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属于中国网络的“原住民”群体。他们具有在网时间长、思维活跃、网络参与率高等特点,这就决定着大学生群体成为了中共网民群体中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网络素养的高低对社会的网络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2.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014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道,“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的成长成才,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目前的网络环境鱼龙混杂,在线下世界,多年的依法治国,我们有着一套完备的法制体制,对于公民的法制体系和道德体系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然而,我国互联网的1993年开始起步,1997年快速增长,只有短短20年的发展,在网络安全、网络规范、网络素养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短板,不良信息如同网络毒瘤还在蔓延。大学生处于思想活跃、但是涉世不深,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学习生活离不开互联网络的使用,这些不安全的隐患成为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养成的巨大威胁。所以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识别能力、让大学生能辨是非,明黑白,以自身作则,抵御不良信息,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者,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社会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3.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有助于促进高校和社会的文明和谐

大学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者,高校网络文化阵地的文明和谐对于社会网络的文明和谐至关重要。《教育部思政司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网络育人也是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文明和谐建设。一些有心人士为了博得关注,增加点击量和转发量,用一些不实言论制造网络舆情,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并不全面的特点,容易被人利用卷入舆论大军,造成高校的不文明、不和谐、不安定因素。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提高大学生网络认知、网络规范、网络安全意识,让他们能够理性看待舆论,有利于促进高校和社会的文明和谐。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策略探究

针对现阶段工科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可以看出,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刻不容缓,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给青年的建议说: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将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对于大学生教育,不仅仅要从技术层面使其明白网络素养,更要鼓励这些青年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能够更多的发声,努力传播正能量。再引导教育上,将大学生网络素养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四个链接为途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网络素养提升策略。

1.将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和课程育人相链接

在大学课程建设中,网络信息专业的学科在一些相关课程中会涉及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知识,如网络安全、网络规范等,在除了网络相关学科的大部分学科中,很多学科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课程。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高校课程体系也应该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在网络如此重要的今天,有必要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到高校教学体系中,通过开设课程、讲座等增强学生的认识。网络素养的知识引导绝非一课之功,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课程教师是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高校不仅仅要通过网络素养课程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同样要推动其他各门课程和素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师人人讲育人,将思政,讲素养。在统筹推进网络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从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实现大学网络素养面上育人,进行网络素养的“显性教育”,让大学生知荣辱、辩是非,增强技能储备。

2.将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和文化育人相链接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提升青年大学生文化底蕴,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起着重要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自古就有“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的例子。将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与文化育人体系相链接,以深化文明校园文化为主线、礼敬中华传统文化为辅线,通过营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培育大学精神、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系列活动三个方面实现网络文明素养文化育人,弘扬传统文化。

通过举办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打造高校自己的精品活动,将网络文明素养教育融入到文艺活动之中,加深学生的网络认知意识,网络道德观、网络规范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气节所在,通过挖掘校史校训,校风校歌等形式,让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学生身上得以传承,激发学生爱校互校之心,强化学生报过之志,让学生更具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使命意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反映的是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通过举办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能够探寻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而让大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3.将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和网络育人相链接

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和网络环境密切相关,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素养提升过不了网络关,便过不了时代关。高校网络育人方面应时刻地关注学生网上动态,聚焦网络热点问题,把握青年大学生用网特点和参与网络活动规律,针对大学生网络参与度高,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思政课堂讲热点等形式,对网络热点、舆论新闻给予学生互动式的交流,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性看待相关问题。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中国好网民”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和中央31号文件要求,高校可以以营造“校园好网民”为突破点,通过网络微视频、微摄影、微网文、微动漫等形式,鼓励青年大学生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网络优秀作品。通过现在大学生的微阅读习惯,让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这些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中,润物无声,营造大学生崇德向善的网络生活方式,多发正面之声,传递中国正能量。

4.将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和实践育人相链接

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三个链接的提升培养,能够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技能储备、文化底蕴、营造大学生崇德向善的网络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高校在素养提升方面给大学生们的灌输,授之于鱼。《礼记》中曾写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文化熏陶、网络浸润,最终需要将这些素养落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在线上和线下,能够承担起维护网络道德规范、多发正义之声的责任。高校通过搭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网络平台、开展“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为主题的党、团日活动,“重走改革开放之路,砥砺爱国奋斗之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凝聚青春力量,闪耀青春光彩”为主题的典型人物活动,以实践促真知,将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和实践育人相链接,让大学生成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文明育人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请文明演绎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漫说文明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