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导入中的应用策略
2019-01-30
(江苏省运河中学,江苏 邳州 221300)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设计出适合学习者特征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其中关键的教学环节之一就是教学导入。教师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融合后的教学资源制作成微课,运用微课实施情境导入、旧知导入、问题导入等,增强教学导入的趣味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技能训练的主动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实现了及时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效果。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学生进入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就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学生年龄相对偏小、思考能力弱,但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点繁多,教学内容跨度大,主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技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拓展信息化技术视野,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缺少主动性
对于刚进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学习的重点落到了语数外课程上,导致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缺乏兴趣,再加上学习的内容比较呆板,缺少趣味性,因此课堂上学生没有主动性,学习注意力无法集中。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就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师生之间完全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很少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再加上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要求不高,教师与学生也都满足于课程考核及格即可,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偏低,只是围绕考核的知识点做练习,强化记忆考核的要点,教学中也不组织学生进行高强度训练,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3.忽视学生的学情,缺少师生问题探究环节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为了完成给定的教学任务,把学生当作灌输教学内容的容器,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整节课的时间都用在了教授内容上,而学生只是把重点知识抄在笔记本上。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教师授课时也不考虑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教学引入环节多数被取消,师生之间没有互动交流,学生靠死记硬背,以应付课程的考试与检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运用微课导入的优势
1.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导入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新颖的导入形式能改变学生的关注度,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便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确保课堂教学有效实施。而微课融合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根据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唤醒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以学生的兴趣方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2.能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导入就是要有目的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聚焦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微课中的教学内容都是经过反复整合、优化的,与教学目标密切关联,针对不同的内容恰当选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的差异而设计,这样教学导入就能配合教学内容,满足课堂教学环节的需求,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3.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导入不能只注重形式,关键在于有没有效果。而微课导入时注重以实用为导向,在导入方法选择、内容设计上,要为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恰当铺设,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重点难点的铺设或导入,保证教学环节能够有效开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运用微课导入的策略
相同的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如何开始一堂课,也有多样化的导入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设计了以下五种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发挥了微课导入的优势。
1.情境导入法
针对某一个学习任务设计制作微课时,应结合任务特点设计学习情境,把学习任务与计算机操作的运用场景相融合,当学生在课堂上开始学习时,就会置身于一种具体的、生动的和学习任务相关的情境之中。情境导入法的重要特点就是情境性,教师能够利用文字、图片、音频、动画或视频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可以按照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唤醒学生的情感与体验,引导学生尽快融入到学习状态中[2]。
2.旧知导入法
为了给学生学习新授内容做好准备,教师在制作微课时,结合新授内容把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梳理,整合成几个问题或操作项目,让学生再次熟悉所学内容。课堂教学时,教师播放微课,并组织学生参与复习旧知环节,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旧知导入法的显著特点是衔接性,授课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关联逻辑,对旧知进行全面梳理,明确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衔接方式,让学生能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环节中。
3.问题导入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拓展信息化技术视野,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学生具备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提升的。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入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教学环节顺势进行。比如,运用微课呈现一个与新课相关的探究问题,学生完成探究问题时,随机导入新课,既锻炼了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也让学习活动目标更加明确。问题导入法的特点在于悬念性,教师在给学生设定一个有价值的悬念后,逐步引导学生探究答案,让学生步步相随,保持学生的专注力。
4.案例导入法
制作微课时,运用视频、动画等形式把经典的事例融合到微课中。课堂上,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对比、总结,让学生触类旁通,体现了课堂导入的迁移性。而且案例可以把训练项目分解成一系列模块化任务,便于把学生带入特定任务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更加接近实际技能操作训练,让课堂教学导入逐步展开。通过案例引入,将生硬的训练任务变得不再枯燥,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自然过渡到新技能的学习,同时也实现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5.体验导入法
体验导入法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或已掌握的操作技能进行课堂导入,加深学生理解学习训练内容,这种课堂导入的特点是共鸣性。教师需要找到贴切、符合课堂教学需求的学习体验进行导入,这样学生才能够快速产生共鸣。教师可针对某一项教学任务,巧妙设计符合本学习内容的技能比赛活动,并制作成微课,学生的角色成为技能比赛选手,通过计时比赛方式选出优秀学生。检测学生掌握学习情况的同时,也为学习新内容找到了切入点,把枯燥抽象的训练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运用微课导入的思考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课堂教学信息化教改注入了活力,教学中在运用时不但要“导”得成功,还要“入”得顺利。授课教师必须要明确技能训练目标,训练的目标不同,教学侧重点就会不一样,导入环节和其他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内容安排也就不同。如果只重视导入环节,而简化其他教学环节,就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果,因此,不要为了导入而导入,微课导入应该从设计、开发和应用上紧紧围绕教学主题展开。
微课导入应做到短小精悍,时长最好控制在5分钟以内。导入要与新授内容有直接的关系,无关的资源会争夺学生记忆中的认知资源,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组织加工。特别在学生看完导入视频,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应迅速引入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及时并自然地过渡,满足学生的求知欲[3]。
微课导入环节,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情境的实际变化,仔细留意课堂中的反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节奏、师生现场状态等进行灵活调整。在导入环节中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寻找合适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逐步由“学会”变成“会学”,不断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