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9-01-30◆
◆
(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师庄小学)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研究结合工作实践调查发现,总体而言,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精神支持。
二、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暴露的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受到的多重伤害
在调查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此外,父母外出对小学中高年级儿童伤害更大。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的有23.7%,性格比原来内向的41.7%,胆小的有18.9%。他们经常想念父母、担心见不到父母、担心父母不爱自己的比例最高,比初中学生分别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由此导致留守儿童中的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上学迟到、逃学的比例、不想学习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二)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1.性格极端。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21.79%的儿童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自闭,经常处在无助柔弱的状态下;16.72%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过于外向。具体体现:多动、言行不得当、过分强调自我、课下经常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更有甚者还会辱骂同学和师长,表现出素质较差的行为。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因此缺少性格教育和疏导过程,导致这些儿童的性格较为闭塞,对事物缺乏明确的判断力,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没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导致留守儿童很难快速地融入到新环境中。性格偏执的留守儿童具体表现为:固执己见、对事物较为敏感,经常产生嫉妒心理,甚至将教师的谆谆教导视为耳旁风,行为表现得极为不礼貌、自私。性格孤僻的儿童往往性格比较内向,对事物的认知与他人不同,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情感冷漠,经常独来独往。性格暴躁的儿童性格过于外向,易怒、易急躁,非常容易兴奋,有时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他人经常有谩骂、欺辱同学的现象产生。
2.情感的缺失。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与呵护,导致留守儿童情感严重缺失。很多儿童在看到其他同龄儿童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极度失望的心理,导致心态失衡。长此以往,儿童对父母的感情也由期待变成了憎恨。感情的缺失给儿童的心理造成以下三方面的负面情绪:一是焦虑。长期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友抚养,然而,当代农村老年人普遍缺乏教育意识,有多数监护人文化素质不高,根本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他们只是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根本不管或者是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让孩子的性格肆意发展。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导致留守儿童经常因为一些小事烦躁不安、非常容易激动,在有问题的情况下,不善于与老人、教师进行沟通,情绪无法得到排解,最终形成焦虑的性格。二是抑郁。患有这种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情感的交流,他们心理产生一定的压力,不善于沟通,很难融入同龄儿童的集体中,变得难交往、难交流。由于长期的负面情绪难以排解,最终留守儿童变得抑郁,缺乏正常儿童的欢声笑语,整天愁眉不展,或者郁郁寡欢。甚至有个别留守儿童,遇到挫折或者批评,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三是自卑。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思想观念和意识逐渐形成。看到其他家长对同龄儿童的呵护,很难正确理解。在憎恨自己父母对于自己情感呵护不足的同时,产生自卑心理。长期的自卑心理导致留守儿童不懂得倾诉,抑郁寡欢,没有朝夕相处的玩伴、失去了学习兴趣、缺乏快乐的生活。而且,这种情况对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留守女童与男童的问题差异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低,负面情绪相对明显。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的约占76.5%,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约有64.4%,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有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所以,忧郁症、自闭症在女童中比较常见。相对留守女童,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经常迟到的约有41.8%,逃学的约有7.4%,受老师批评的有73.5%,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有40.4%,对学习不感兴趣有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有64.4%,没完成作业有54.8%,成绩下降有83.2%,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四)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制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校园欺凌现象。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要从社会的角度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仅仅靠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努力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突出农村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在监管、呵护、教育方面的责任,维护少年儿童的正当合法权益,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此外,在教育目标中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投入力度
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让他们居有定所,身有所归。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儿童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的培养,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开展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小组,注重培养其良好性格。学校要有所作为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提上日程。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三个多一点”,即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比如通过造册登记,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材料记录在案,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亲帮亲,邻帮邻”,让每一个家庭健全的孩子都来帮助一个留守儿童,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寂寞。
(三)强化农村学校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
想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创造条件增设农村学校心理咨询师。重视智育德育共同开展,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帮助其摒弃不良的思想意识,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让留守儿童的心理正常化。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班级讨论会,让学生以发言的形式进行自我表述,增加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交流频次,使他们养成善于表达、乐于融入集体的思想意识。
(四)建立良好畅通的沟通交流渠道
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点在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父母对于孩子没有足够的教育意识。因此,从父母的角度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加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呵护。例如,父母每天与留守儿童通电话,问及其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予足够的关心;定期给留守儿童邮寄衣物、学习用品;注重和班主任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现状。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避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五)培养留守儿童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救能力以及耐受挫折的能力
最让家长和监护人觉得头疼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能力。“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教会留守儿童一些救人和自救的方法措施。培养正常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防止离家出走。
总之,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找到存在的症结所在,及时进行化解,让他们生活在健康快乐、充满阳光与微笑的环境中,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党和政府的历史使命,也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