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临床、预防、管理交叉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

2019-01-30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交叉案例学科

如今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同时,人口老龄化、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社会对健康管理的需求变得迫切而巨大,而健康管理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却远远不足[1]。2013 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支持高等院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引导有关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曾强教授也在健康管理学科建设“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健康管理机构由单纯经营型向学科建设型转变”,提高从业人员地位,提升学术水平,培养复合型的、创新型的健康管理人才,实现健康管理的可持续发展[2]。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交叉学科,涉及临床、预防及管理等多个学科,而在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大学中,对于临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较薄弱,教学大多局限于课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由此可见,健康管理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俨然成为了现阶段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

1 学科建设视角下健康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健康管理学科建设要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求健康管理机构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健康管理创新人才队伍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国家大健康战略需求和健康管理学科发展需要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临床、预防及管理交叉培养体系的构建作为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健康管理的生命在于实践,健康管理人才素质的核心就是综合的实践能力[3-4]。要打破临床、预防、管理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体制壁垒,要让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生多走进社会,在健康管理实践中提升健康管理素养。

健康管理人才多学科融合交叉培养的严重不足是影响我国健康管理人才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健康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5],为此,我国应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突破多学科复合型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加大力度推进协同育人、合作育人,多学科的融合,完善临床、预防和管理多学科的融合交叉培养人才的机制。修订和完善健康管理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计划,落实高校不同专业和健康管理机构复合型人才互聘,共建健康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和科研基地,积极探索创新临床、预防、管理等不同学科交叉培养机制,探索国际合作与双学位联合培养模式等多种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引进国际化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健康管理人才国际化视野。

2 健康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健康管理人才需要理念和认识的提升以及机制上的创新保障。

2.1 坚持“两个导向”的教育模式

(1)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健康管理学习模式,实行“1+X+1”即“见习+多学科理论学习+实习”模式。第一个“1”是指学生入学后开始正式健康管理课程学习之前,安排一个月赴健康管理示范基地见习,参与示范基地的健康管理日常工作,对健康管理学科形成宏观认识。中间的“X”是指健康管理理论的学习应该融合多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将临床、预防、管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的学习贯穿始终。最后一个“1”是指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回到有教学资质的健康管理机构进行实习活动。“1+X+1”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启健康管理理论的学习,在健康管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健康实践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2)以科研为导向。科研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健康管理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步骤[6],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设置“科研的选题”“科研的顶层设计”“科研信息的收集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科研标书的撰写与申报技巧”等科研相关的课程纳入健康管理教学体系,编写健康管理科研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及考试大纲。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申报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将所学的科研方法应用到科研实践中,了解学科最前沿的研究进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探索精神,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2.2 三新教育

(1)一“新”是指实行多专业背景学生的交叉培养。现在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由于学生学习科目众多,对于具体知识点掌握深度不够;其次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虽然各有所长,但是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就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多学科背景学生的交叉培养。交叉培养是知识点的融合,是科学前瞻的导航,是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取长补短的过程,可以产生新的突破[7]。

(2)二“新”是指“互联网+教学”应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专业”,但二者不是单纯的叠加关系,而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行业中,发挥其资源优化、整合、继承的作用。“互联网+教学”的方式有互动教学、PBL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CBL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可视化教学等(如多媒体教学、实时在线直播)[8]。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相比“互联网+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感官感受,将枯燥、深奥、抽象的医学知识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互联网+教学”可以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三“新”是指多方合作,实行教育资源共享。在健康管理教学的过程中,邀请健康管理领域的专家(包括大学教授,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健康管理企业经理)来为学生们作讲座,讲述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将最新的健康管理理念、知识、技术等引入校园,带进了课堂,实现培养人才的专业与企业、产业和岗位的对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9]。进一步推进产、教、研深度的融合和创新。

3 健康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案例透视教育运行机制

2017年教育部批准19所高校招收四年制“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由于健康管理专业属于教育部专业目录中的特设专业,还未正式纳入目录内,因而专业定位不是很明确,各高校在健康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式上也不相同。高校能否培养创新性人才,创新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是否合理,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关乎健康管理人才质量的大事[10]。

3.1 健康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资源:开放、包容和共赢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新队伍,可以通过校内培训及校外专家帮带的模式,采取专家听课、教学观摩、同行互助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11]。知名学者和优秀的教师对学生有着无法估计的感召力,其严谨治学、不懈求索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内在的、长远的,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可以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

3.2 健康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规范、多元和共享

健康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应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培养,重新构建以创新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设置体系。在健康管理理论教学方面,注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管理学、信息学、中医学、营养学、运动学、心理学、保险学、社会与环境学等专业基础理论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结合,使学生具有新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和正确的思维方法[12]。在专业教学方面,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环境。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创新,打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构建整体医学框架和医学教育模式[13]。

3.3 健康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创新、跨界和互动。

开课之前的见习:需要在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各部门轮转,如中心护士站(负责接待体检客户、登记客户信息、发放体检报告等),检查室(包括测量室、心电图室、彩超室、耳鼻喉科诊室等)、医生咨询室(为患者选择体检项目,提供健康咨询)、报告分检办公室、报告总检办公室、健康管理云平台(负责客户健康监测与在线指导)6个部分,了解健康管理中心的整个工作流程,找出不懂的问题,带着实际工作的问题融入到下一阶段的健康管理理论学习。

课堂授课和讨论:授课和讲座以教师讲授为主,之后的讨论和辅导课上,学生主要发言,与教师和同学讨论课程内容。这就要求学生(通常与小组成员)在课余时间要对课程内容充分复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中,学生阐述本小组的观点后,还会与其他小组辩论。充满互动、气氛活跃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个性。

案例分析教学:带教老师们在课前收集并整理临床病例信息、制定具体步骤、教学流程、人员安排、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按照教学计划以常见慢性病为试点,选取相关内容的典型及不典型临床案例,编写3~5个健康管理案例资料(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既往史,家族史,生活方式调查,体检结果等)。首先,将案例资料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让每个学生有侧重地对自己认为关键部分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及健康风险干预。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不同专业背景的所有学生逐一进行案例分析。在每个学生分析报告完毕后,由选出的教师进行专业角度的解读与分析。最后,每名同学根据交流后的学习与体会重新整理报告,再次进行案例分析。

情景模拟教学:上课前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2~4人/组,并确定组长),教师准备好适宜的健康管理案例及医患纠纷案例。各小组抽签决定课上表演顺序及表演案例,教师提前一周将案例发到所表演组组长手中,由组长带领组员组织编排,在课上进行模拟情景表演。演示后,其他同学和表演组同学均说出感受并给出解决方案。下课前,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分析和总结。

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选题、课题的设计、调研、统计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每周确定主题,查阅文献,阅读专著、报刊等。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主题文献综述。应用问卷练习信息的收集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对健康体检数据和问卷采集的信息进行数据的清洗和分析以及深度的数据挖掘,鼓励学生撰写论文并向杂志社投稿,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标准,指导毕业论文写作。

解决患者投诉:如何与患者良好沟通,解决患者投诉,安抚患者情绪是对一个医务工作者综合能力的考验。在实习期间,每名同学都有机会作为主任助理独立处理一次投诉来提升学生们的沟通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4 培养机制对健康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启示

健康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环境和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做到“五个结合”:(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健康管理理论的同时,掌握科研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科学素养;(2)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建立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师生共同体;(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志品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通过健康管理实际工作的见习和实习,融汇贯通;(5)界内与界外相结合:临床、预防、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培养,融合创新。

5 结论

推进健康管理学科建设是国家推动健康服务业的重要抓手,而推动学科建设,人才是关键,不同学科交叉培养与传统培养相比具有知识多元、问题导向、协同创新等特性,通过建立临床、预防及管理的交叉实践培养体系有利于培养出满足社会健康需求的复合型健康管理人才,与此同时可以加强临床专业人才的预防意识。本文通过分享不同学科交叉培养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更多高校健康管理人才教学培养提供新的途径。

猜你喜欢

交叉案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超学科”来啦
连数
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