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探析
2019-01-30乔宏伟
乔宏伟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最高要求。在此,笔者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角度,对文言文课堂如何有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理念落后,教师往往只关注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文言断句、文学常识、文言句式、文言翻译等几个所谓的关键要素。
2.教师方面,困于死记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名句名篇背诵和串讲文意的机械教学;检测手段固化,瞄准的是高考试卷上的几个相对固定题型那个 “靶心”,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
二、实现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1.讲解字理,跳出对文言词义的机械记忆
文言教学如果没有文言词语的积累,就没有文言语感,更谈不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倪文锦教授认为,“讲解字理,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课本中有许多类似的词,如果教师带着学生能从“字理”中了解古代的生活习俗,如《论语·侍坐》中的“坐”;感知古人的生存智慧,如《项脊轩志》中的“爨”;学习古人的哲学思维,如《周易》中“乱”字的甲骨文字形含有“治”的辩证意义;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如从《陈情表》“慈父见背”的“背”字的甲骨文意义中体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楚和无奈。
字里有乾坤,从字词的“结构”中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文化等现象与特征,并打通古今,适当地进行当下链接,一定能让“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变得可行易行。
2.探索“因声求气”,谋求对文言文本的智慧诵读
没有诵读,就难以获得良好的文言语感,更难以掌握文言的规律。高中文言文的诵读教学,要注重“象读法”和“悟读法”。
所谓的“象读法”就是批文入情,可以理解为诵读时要有画面感,通过“立象”来“尽意”。比如,诵读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导学生综合高低、远近、动静、点面等角度,在眼前展现一幅虚拟的滕王阁美景,体验“孤鹜”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与王勃的人生际遇,这些体验会与学生某时心境高度契合,从而获得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
“悟读法”就是通过关键词、句、段的理解,了解作者意图,文章主旨。比如,诵读《赤壁赋》,要引导学生悟出苏轼的三元人格——儒(如“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道(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佛(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悟出苏轼流放生涯中通过融入大自然而排解孤独、忘怀得失、寻求自我超越的努力。
通过“象读法”和“悟读法”,既能习得文言语感,也能获得语言的独特体验,建构自己的语言体系。
3.有效提问,谋求学生的思维发展与素养提升
《论语·述而》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主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更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通过“主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驱使其走向思维“深水区”,实现思维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执教《离骚》时,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找出让学生感动的句子。比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等,然后提出一个非常有冲击力的问题:“屈原以死抗争,你觉得值得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建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总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观照下,按照课标要求,立足言语实践,抓住文言字理分析,通过象读、悟读、主问题探讨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