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具制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01-30唐传奇张丹君
唐传奇 张丹君
众所周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自制学具,不但可以弥补现有学具的不足,满足教学的需要,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教学的发展,自制学具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师生积极参与的一项实践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教学的发展。但教学实际中发现,自制学具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改进。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自制学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以后的自制学具活动有所帮助。
一、小学数学自制学具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对全镇12个班级听课的基础上,又通过对全县部分教师进行电话访问和实际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认识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在对待自制学具的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学,学具开发是生产厂家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少教师过分夸大其作用,认为信息技术可以代替一切,而对自制学具不以为然。这两方面的错误认识导致教师自制学具的积极性不高。
2.过分追求形式的完美
自制学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有些教师偏离了自制学具的目标,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从而人为地制造一些麻烦,限制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用2根细木条分别把一端钉在一起制作成一个“活动角”就能很好地说明问题。而有的教师非用电视机或收录机上可推拉的天线替换木条,由于缺乏必要的制作工具,结果浪费了很多时间。虽然也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但给学生带来了畏难情绪,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3.缺乏创新性
有些学具的制作不能仅限于简单的仿制,而是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包括提出设想、设计方案、查找资料、绘画图纸、寻找制作材料和工具、动手制作、反复实验和应用于教学等,每一步都需要潜心钻研,以保证制作的学具质量和最终的使用效果。而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制作学具时,一般仅限于模仿,往往省略这些过程,使自制学具缺乏创新性。
4.缺乏积极的评价体系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使自制学具活动缺乏积极的评价体系。例如,学具制成以后,对于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有助于改进教学方式、是否有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是否便于操作演示等这些现实问题,除了上级主管部门的例行检查和评比以外,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没有人提出,更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由此制约了自制教具的突破性发展。
二、采取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自制数学学具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而要推动自制学具活动健康发展,先要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并以此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可采用“派出去学习,请进来培训”的方式,让教师开阔眼界,理解自制学具的意义,提高科研能力。如指导学生分组合作,一起查阅资料,一起动手制作,遇到问题时一起讨论,解决不了请教师解决等。
2.遵守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各门课程都需要自制学具,但由于各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自制学具的侧重点也不同。对于小学数学而言,要坚持以下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数学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自制学具应该体现出直观性特点,以利于学生观察得更加清楚和准确,能够正确分析和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例如《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用小木棒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同时把长方体的长、宽、高等分别涂上红、黄、蓝3种颜色。这样,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想一想等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等活动,很容易了解到长方体有12条棱,长、宽、高各4根,并由此总结出长方体棱长的和,即长方体周长的计算方法是(长+宽+高)×4。
(2)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好玩爱动,因而在指导学生自制学具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使自制的学具充满趣味性。有了趣味性,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会被吸引,促使他们带着强烈的愿望与学具相互作用。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设计一个“细绳拴小球”的学具,应用时只要在空中甩动,就可以使学生明确所形成的运动轨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小球甩动时所形成的“圆的周长”的方法,就会使学生产生急切的心情,从而积极进入新知的探究中。
(3)简易性原则
自制学具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形式、赶时髦,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因而需要遵循简易性原则。如果为了追求完美而使制作过程复杂化,就本末倒置了。例如,在教学《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时,可以用铁丝自制一个长方形框,再用纸板制一个长方形面,组合成一个长方形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一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纸板面的大小。教学时对照这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就很容易区分面积与周长的不同含义。既简单明了,经济实惠,又操作简单,易于理解,效果很好。
(4)生活性原则
数学与生活关系密切,那么自制教具也要坚持这一观点,尽量选择生活中的材料,做到就地取材,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图形》一章时,可以要求学生把家里的土豆、白萝卜等带到课堂,上课时切割成所需要的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三棱锥、球等学具。也可以用身边的硬纸片制作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在教学《温度》这节课时,指导学生利用废旧塑料管制作温度计模型,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观察,就很容易认识温度计,并能很快找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不但能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能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细心发现、善于利用的习惯。
(5)创新性原则
在制作学具时,必须考虑到独特的构思和设计,使自制的学具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又能够体现出与数学学科的联系。例如,四年级“数学广角”中有一道题目是“烙3只饼怎样操作最省时间”,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剪一个椭圆代表锅,剪3个圆片代表3个饼。为了便于区分,再在圆片的正反两面涂上不同颜色,分别代表饼的正反两面,以及烙熟的饼和没烙熟的饼的两种状态。这种积极的思维比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建议有趣和省事得多,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享受到自主和创造的快乐。
(6)安全性原则
自制学具很多材料来源于生活中的废弃原料,虽然可以变废为宝,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但也要注意安全问题。如废旧易拉罐、塑料饮料瓶、乒乓球、橡皮筋、气球、儿童玩具、电器零件、建筑和装修材料、蔬菜水果等,这些材料虽然大多数可以经过简单地加工组合就能用于教学,但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求学生认真检查,清洗干净,尤其是要去除其中隐藏的铁刺等危险物,以免对学生造成危害,切实做到万无一失。例如,在《统计》一课,学生收集树叶后,一定要清洗干净后再应用于教学。
又如,在自制钟表时,需要硬卡纸、图钉一枚、橡皮等材料,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有些事情容易忽略,因而在制作时要加强指导。如应用图钉时,要提醒学生小心谨慎,订好后不要忘记用橡皮把背面的钉尖处堵上。
3.建立自制学具的评价体系
教具制成以后,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由学生、教师、家长等组成评价小组,分别从教育性、有效性、过程性、创新性、推广性等方面进行合理评价,从而形成一个量化的评分体系,为以后的学具制作积累经验、提供动力。此外,还要建立资料库,对一些合理性较强、时效性较大的学具进行储存,以备日后应用。
三、结语
自制学具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但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同时发挥教学的指导作用。相信只要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不断探索和总结,就一定能制作出更多的优秀学具,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