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背景下地矿类院校经济学本科专业建设与思考
2019-01-30闫晶晶吴三忙沙景华
闫晶晶,吴三忙,沙景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双万计划”是教育部“双一流专业”计划的简称,该计划是教育部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2019年至2021年计划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1]。该计划面向各类高校,面向全部专业,突出示范领跑,充分考虑了不同院校、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的建设需求,实行了“分赛道”建设,通过“两步走”实施,督促和引领全国的高校专业建设工作,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2-3]。经济学专业作为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基础专业,经济学本科专业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经济领域管理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地矿类院校主要指过去由地矿行业部门管理,服务于地质矿产、石油及煤炭等特定行业的高等学校,地矿类院校由于其建设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4],使其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具有典型的地矿行业特色,因此地矿类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如何依托“双万计划”实现学科的内涵式、跨越式发展,对于地矿类院校的经济学本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选取了典型的地矿类院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本科专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该专业建设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育部“双万计划”中对一流专业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提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学本科专业内涵式建设的新认识和发展战略,以期促进经济学本科专业基于“双万计划”平台,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学本科专业学科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作为我国传统的地矿行业院校,经济学本科专业设立在经济管理学院,教育部于2001年批准设立经济学本科专业,并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获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博士、硕士、本科全方位人才培养的完整学科体系,成为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重点发展学科。
我校经济学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已近20年时间,在此期间该专业通过不断发展与改革,将传统经济学理论与我校的地矿行业特色相结合,秉承服务地矿行业传统,结合该校在地质、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坚持“入主流、有特色”原则,围绕“学科基础雄厚、行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创新”总体定位,重点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和矿业金融方向,既突出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专业特色,同时也符合社会经济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经济学本科专业师资队伍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产出快速增长,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能在地矿行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经济学专业已发展成为我校的特色专业。
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学本科专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
1.学科特色优势
经济学专业作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其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悠久的发展历史,经济学专业作为综合型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其专业设置对于学科发展有着基础和关键作用,同时对于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我校作为传统地矿行业院校,有着典型的地矿行业的专业设置特点,大部分专业设置均与地质、矿产、环境相关,经济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在传统经济学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坚持“入主流、有特色”原则,开设了资源环境经济和资源金融两个专业特色方向,同时满足了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满足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双重要求,并且为应用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奠定人才基础。
2.学术成果特色
近年来,在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的实施背景和平台下,经济学专业先后从国外一流高校和国内重点大学引进了大量高水平中青年人才,从师资力量开始着手打造资源环境经济领域具有国内重要影响力的专业。近5年,经济学专业教师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资源环境经济领域知名的SCI/SSCI检索期刊中发表论文30余篇,JCRQ1—Q2的期刊20余篇,还有部分论文发表于资源环境经济领域的顶级期刊中(Energy, Applied Energy等),在该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经济学专业教师出版专著和教材共10余部,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竞争性项目10余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在丰富的学术成果之外,经济学专业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作为依托,先后承办了两次国际一级学会的国际研讨会,在国内资源环境经济领域不断扩大其学术影响力,促进了该专业的国际化发展,以及科研人员和教师与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专家的合作与交流。
3.人才培养优势
经济学专业在资源环境经济与资源金融两大专业方向下,秉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优势特色,近年来人才培养成果较为突出,本科生就业质量良好,用人单位反馈评价较高。近5年来,经济学本科生参加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英语竞赛、数学建模大赛以及“互联网”创业大赛等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达到50余项;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本科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等,特别是在地矿行业就业优势明显。地矿行业特色与经济学专业设置相结合,人才培养优势突出,社会需求空间提升。
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学本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学专业本科专业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但距离教育部“双万计划”的具体要求仍然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教学方面缺乏高水平的显示度成果,学科发展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为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专业定位不明确,学科发展后劲不足等。
首先,对于地矿类高校而言,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我校具有传统地矿学科优势,长期以来与行业部门交流较多,学科发展定位突出了行业特色与社会需求,相对而言其他学科的发展优势并不突出,基础比较薄弱,存在比较明显的学科发展不均衡、投入力度差别较大的问题。特别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经济学学科需要长期的师资、经费、人才等持续投入和建设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地矿行业高校的经济学学科发展历时较短,相关投入和关注不足,使得该学科整体水平和力量较其他优势学科较为薄弱。
第二,专业定位不明确,学科发展优势不突出。经济学作为传统学科,本科专业发展方向应结合社会和市场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和定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学学科培养人才也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改变只重视理论性人才培养,忽视实践性人才的单一模式,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凸显。作为地矿行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不仅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经济学人才,同时还应该结合地矿行业特色,坚持“入主流,有特色”的原则,将经济学基础学科和素质培养与社会需求与地矿特色结合,打造特色优势经济学学科。
第三,高层次人才缺乏,学科发展后劲不足。作为传统地矿类高校,地矿专业发展优势明显,虽然人文社科学科特别是经济学学科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制缺乏竞争优势,导致经济学学科发展后劲不足。我校经济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教学名师、市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名师等未获得突破,高层级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省部级精品教材等均没有实现突破,需要着重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和引进高层才人才,实现高水平教学成果较快增长是该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学本科专业发展战略与思考
1.合理定位,突出特色
地矿类高校相比于其他普通综合类大学,具有独特的行业特性,因此地矿行业类大学的经济学学科发展需要在入主流的前提下,发挥其地矿行业的特色与优势,合理定位,增强学科的社会竞争优势,培养主流与特色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应该突出我校传统的矿产资源领域优势,将经济学学科理论与学校优势特色以及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确定资源环境经济为经济学和金融学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主要和特色方向,从而为我校经济学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为国家资源环境经济的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的建设输送大量的具有奉献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地矿类高校在其独特的行业特色和优势基础上,应该抓住“双万计划”学科建设的机遇,促进高校内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互补与发展,实现传统学科的新突破与新发展。经济学专业应从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出发,在现有的完善的经济学体系下,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凝练并确定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具有地学、资源研究特色和符合主流发展的资源环境经济学科,并围绕就业需求,发展资源金融和环境金融的新领域,提升大资源经济在国家创新战略实施和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谋求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2.师资培养,质量先行
地矿行业高校的经济学专业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涌现出一批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但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高层次教学人才,成为制约地矿行业高校经济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在经济学学科发展中亟须加大力量建设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和激励机制。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采用“传帮带”机制,老教师手把手教,年轻教师一步步学,真正把功夫用在平时,扎扎实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年轻教师进入实际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参与实习和实践活动训练,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并且把科研成果能主动应用到实践中去,获得实践经验再继续指导教学和科研活动,提升学术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搭配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建立完善有效的团队合作和激励机制,在团队中推行轮岗负责制,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方向建设。在以上制度推进的基础上,加强高水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本学科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在更高更广泛的平台上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打造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实现校级教学名师、市级教学名师突破。
总而言之,通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的建设,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引导教师加大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投入。应该采取完善的激励机制,依据教育部政策文件,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建设、教学投入和效益评估建设,让更多的教师从教学中不仅获得成就感,也能得到认同,同时也能从中获得收益。
3.加大教学投入,注重人才培养
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的步伐,推进研究型教学方式的改革[5]。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教学的组织形式,充分掌握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效,加大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积极地引入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呼吁学校加大对经济学专业的经费和人才投入力度,建立明确的人才奖惩机制,加大教学类成果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教改项目和教学实践,回归高校教育和教学的本源。
以培养高水平人才为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学和科研成果才能有更大的突破。经济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理论基础必须与社会经济实践相结合,突出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泛的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把培养人才,教育人才放在首位,在“入主流、有特色”的基础上,在资源环境经济和矿业金融方向培养符合国家和行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一流人才。
五、结束语
教育部“双万计划”要求各本科专业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同时提出了进入该计划的具体指标和评价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学专业应该以此计划实施为契机,结合地矿行业高校的特点,以现有成果为基础,在资源环境经济和资源金融领域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依托“双万计划”平台,合理定位,培养高水平师资,加大教学投入,注重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实现经济学专业的内涵式与高水平、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