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专业综合改革为依托的护理专业课程建设及成效
2019-01-30汪凤兰张小丽邢凤梅唐启群
汪凤兰,张小丽,郝 晶,邢凤梅,唐启群
(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1]。国内诸多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要求,积极探索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在彰显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2]。 2012 年 11 月,我院的护理学专业获批为省级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现就建设情况及初步成效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建立
通过对用人单位、培养单位、在校及毕业本科生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建立了“培养方向满足行业需求、能力素质胜任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
1.专科护士培养及需求的调研。调研发现专科护士需求排名前 5位的依次为急危重症、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助产方向专科护士。提示应尽快建立系统、规范的专科护士培养和管理制度,满足临床需求。
2.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临床能力的评价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临床沟通及临床管理能力赞同率均在70%以上;对临床教学、护理科研、健康教育及临床处置能力赞同率偏低。提示在今后的护理教育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加强本科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
结合调研结果和我院的办学特色,通过岗位任务分析,确定核心胜任力,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基础,构建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先后于2013年和2015年完成了两轮培养方案及全部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并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整合调整。
三、课程体系建设
1.“三平台+两模块”课程构架。建立了“三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两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的课程构架、以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突出特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的渐进式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和综合素质。
2.整合优化课程,夯实基础。依据教育部教指委对专业设置的规范要求,对整个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从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统一研讨,剔除重叠内容,加强前后衔接,确定满足岗位需要的课程内容:部分课程整合,如将护理人际沟通与护理美学整合为护理人文修养;部分课程由必修课设置为选修课,如传染病护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研究等,减少授课内容,增加专业基础课程及学生自主学习内容。
3.突出特色课程,建设核心课程。为适应我国老龄化发展及临床普遍性需求,将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设置为特色课程;以护理专业国家认证标准为基础,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准则,设置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6门课程为核心课程,注重理论课程的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根据护理专业素质能力培养要求和护士执业考试需求,设置护理研究、护理人文修养、护理心理学等19门课程为选修课,内容上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做到对核心课程的补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持续性发展。
4.调整课时,充分保证实验与实习时间。依据教育部教指委关于本科专业规范的要求,实践与理论教学课时比达到1∶1。精简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康复护理学等部分课程的理论课时,增加综合性实践和实验课的设计,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开设的12门专业实验课中全部涉及综合性实验内容。
5.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保证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的连续性。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教育教学平台,如精品课程、核心课程网络平台等。另外,护理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等相关网站建设趋于完善,可实现信息发布、互动交流、成绩评定等功能。基本形成了课内、课外,课前、课后相互支撑的课程教学体系,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四、教学方法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依据课程特点,开发和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改良PBL”“病例报告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生标准化病人”等教学方法改革,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判性思维能力。如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开展了以团队为基础(TBL)的教学方法和“2W1H”结合概念图教学法[3],实验班学生普遍认为TBL教学法对其岗位胜任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实验班理论(81.39±8.06)和实验成绩(95.15±3.80)均高于对照班(分别为71.29±8.93和89.13±9.37);急救护理学实施了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救护知识及技能成绩(97.13±3.59)明显高于对照组(92.57±2.74)。
2.实践教学改革。为保障学校教育与医院人才应用的无缝隙岗位对接,构建和实施了“实验+见习+实习”三阶段渐进式实践教学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人际沟通和人文关怀能力。(1)实验室教学平台:以高仿真和临床情景模拟教学为主,利用模拟病房、标准化病人、Siman机器人等环境及设备,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临床环境。采用“角色扮演,真人真做”“情景模拟式”“体验式”等系列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开设涵盖了“基础型-专科型-综合型”渐次推进、相互衔接的教学内容体系。(2)见习教学平台:坚持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病人、早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教育,实施与课堂教学同步的床边教学和实物教学,通过病例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医院和病人床边观察护理过程,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内化的同时,提高学生汇报、归纳病史等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习基地教学平台:加强临床和社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采用“两库三链一中心”输出式实习指导模式[4],实现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缩短学生毕业后再培养过程,尽快胜任临床护理专业的各项工作。
3.科技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导向,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大学生科技节活动为平台,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自主科研与创新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4.考试考核方式改革。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考试改革,并对其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其中“技能大赛式考试改革”“多站式考试改革”“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等系列改革成为全校考试改革典型案例。在基础护理学实验中采取小组考核模式,90%的学生对此模式评价为满意。
综上所述,项目以课程体系整改为抓手,以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落脚点,经过5年的改革与实践,出版自编配套教材3部,主编及参编其他教材27部,教材在国内多所高校应用,反馈良好;获得教学改革项目10项,其中省级2项;发表教改论文38篇,被引用60余次;获得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建成护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教学团队及省级精品课程(2门)。学生培养效果显著,在近三年全国、省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4人次、省级奖34人次;学生大创立项73项,发表论文129篇,研发专利6项,用人单位对近三年本院毕业生的岗位胜任能力的赞同率为85%,明显高于前期的70%,连续3年学生就业率高达98%。2014年和2018年我院承办了两届护理学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前来参训的教师对岗位胜任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学习与交流。本项目的建设及改革实践,在国内起到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受到同行专家和用人单位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