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分析学教学思路的转变与实践

2019-01-30岚,王志,张彤,林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基原中间体质量标准

沈 岚,王 志,张 彤,林 晓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上海 201203)

为了适应中医药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的相关法规相继进行修订,从理念、思路以及程序设计等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中药分析学如何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政策导向下,在药材源头控制、制备工艺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制剂质量标准的终端控制所共同构成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中发挥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遵循“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教学思路,在“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这一章进行教学内容完善与实践,将适应新要求下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切入教学中,充分体现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药品监管政策指导下学习专业知识,真正理解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一、“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的教学思路

中药质量标准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核心文件,同时也是中药分析学教学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理念应对现行的以“化学成分论”为主的中药质量标准制定思路进行调整,转变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从中药有效性—物质基础—质控成分的关联性、中药质量标准的内容与质量控制的相关性、各检测项目的关联性等角度,进行专业知识教授,引导学生理解应从中药质量标准控制体系的整体上考虑多种因素对中药质量的影响,使之更能体现中药的特点和符合中药的实际生产情况,其实质为药物研发的各个环节应更重视临床价值的评判。

二、“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章节教学内容的完善与实践

(一)关于“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的制定”的教学内容。

以往的教学中主要针对中药制剂质量标准进行阐述,较为忽略源头控制方面教学内容。在《中国药典》2015 年版一部收录的中药材中,多基原情况较普遍,约占三分之一,且仅控制中药中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的量,难以真正反映该中药的质量与疗效的关系,不能作为甄别药材质量优劣的指标。因此,在“中药材质量标准”这节教学中通过植入当前药材质量控制中的关键问题,帮助学生正视现实问题,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首先抛出问题“你所了解的中药材来源于不同基原的情况有哪些?”,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给出“中药材不同地区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情况很普遍,同一药材有多种基原情况很普遍,难以分辨的多基原药材及易掺假、混淆品应有适宜的鉴别措施”这一归纳。随后举例,“藿胆片”中的“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叶,而“藿香正气丸”中的“藿香”为其干燥地上部分;名为“藿香”的药材为唇形科藿香Agastacherugosus (Fisch. Et Mey.)O. Ktze.的干燥地上部分,藿香与广藿香非同一物种;中药黄连是多基原、多产地中药,目前其质控指标成分为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已证实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黄连碱、巴马汀、表小檗碱和药根碱等在现行标准下缺乏控制;且黄连药材中小檗碱含量差异达5倍以上,但按药典标准的临床用量均为2-5 g,目前标准对临床缺乏指导意义[1];我国学者首创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技术体系为中药材建立了“基因身份证”,揭示了中国七大药市中药材存在4.2%的伪品[2]。通过若干代表性实例剖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药材基原对中药质量的重要性,其质量标准必须与中药的整体性、多靶点、多途径作用理论及临床相符。

(二)关于“中间体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的教学内容。

对中间体建立内控标准可以衡量生产工艺是否稳定,是保证终产品稳定非常有效的措施。以往教学中这部分内容的介绍欠完整。按照目前药品监管要求,对中间体规定多指标的含量范围、浸膏和干膏的得率范围等,且应用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对中间体进行质控。因此,结合科研工作,将“中间体质量标准制定”设计为课后小班讨论,形成课堂内外的联动及拓展。

请学生模拟担任新药研发人员,在治疗帕金森的中药复方制剂钩芪止颤颗粒创新药研发的情境中,结合思考提示,对水提工艺获得的中间体干浸膏的质量标准研究进行方案设计。思考提示包括:(1)中间体质控指标的选定如何与帕金森的临床相结合?(2)君药钩藤其所含成分既是活性成分又是热敏性成分,煎煮一般须“后下”,提取工艺应如何控制以保证临床有效性?

(三)关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的教学内容。

1.安全性评价。中药在种植加工和运输贮存等过程中可能受到外源性有害物质的污染,如农药与化肥的经验性使用,加工过程中的过量硫熏、超剂量辐照,不科学的药材贮藏条件及贮藏期等,均可导致污染物严重超标,其迁移至制剂中,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安全问题[3]。因此,“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安全性评价教学内容应予以加强。采用平时作业的方式,请学生归纳整理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与安全性相关的指导原则及检测(检查)方法,并结合药典收载的具体品种下的检查项分析,评述与中药安全性相关质量标准的意义。

2.有效性评价。从检测方法与生物活性直接相关性角度,强化说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有效性不断改进。例举六味地黄丸在2000年前的《中国药典》中山茱萸含量测定的指标成分是熊果酸,其既非有效成分又非专属性成分,对熊果酸含量高且价廉的山楂冒充投料的情况无法判断;2005年版新增了山茱萸有效成分和专属性成分马钱苷的含量测定,取代熊果酸;2015年版又新增另一有效成分和专属性成分莫诺苷的含量测定,并对酒萸肉和六味地黄丸系列、济生肾气丸、杞菊地黄丸系列等相关中成药统一修订[4]。

此外,以往教学中强调终端控制,比较少关注到由制备工艺引起的质量问题及监控方法。因此,将此部分设计为课堂内讨论,议题包括:(1)对由多条工艺路线制成的中药制剂,是否需对每条工艺路线建立至少一个含量测定项?(2)通过化学特征谱评价中试放大样品与临床用样品质量的一致性,是否是一种有效手段等。

三、教学反馈

对中药专业本科学生的调查问卷及课堂评价结果显示,97%的学生对“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内涵加深了理解;绝大多数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最新药品监管政策的有效衔接表示认同,体会到药品监管政策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指导。对课程考试中方案设计题答题情况分析发现,88%的学生将“以临床为导向”的思路运用于具体中药品种分析中,依据中药君臣佐使配伍及功能主治,结合剂型要求,较完整地阐述了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的设计依据,较之以往方案设计更有思想、整体观加强。

猜你喜欢

基原中间体质量标准
牡丹皮的本草考证
建立A注射液中间体中肉桂酸含量测定方法
多基原藏药“唐冲”名称、品种、药性和植物亲缘关系相关性考证研究
激发态和瞬态中间体的光谱探测与调控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
功劳木质量标准的改进
石见穿质量标准的研究
抗骨增生丸质量标准的改进
败酱及墓头回基原的沿革与变迁
消肿止痛膏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