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性提升策略

2019-01-30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倪 杨

(济宁医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近年来,医学生志愿服务在抗震救灾、社区医疗、敬老助残以及健康普查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志愿服务不仅有助于发挥医学生自身的专业优势,锻炼其社会沟通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对医生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1]。大学生志愿者既是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志愿服务的教育对象,其主体性的发挥对志愿服务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志愿服务存在较强的行政化和服务目的功利化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医学生志愿者主体性的发挥[2]。本文结合医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和实践,集中考察制约医学生志愿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因素,探索医学生志愿者主体性的提升策略,以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一、医学生志愿服务主体性的制约因素

(一)志愿者价值观的培养不受重视。

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更多地取决于管理者或学生干部的主观意识,对志愿精神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宣传。很多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概念、意义以及参与方式等都存在模糊的认识。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他们缺乏参与志愿服务的内生需求。部分医学院校学生社团更多地关注是否开展了活动、社团的经费、活动的规模以及影响力等,较少考虑志愿服务对医学生业务能力和医德教育的作用。志愿服务组织本是非营利性组织,但有些志愿服务组织为争取活动经费而将保险、药品、医疗器材等商业推销融入志愿服务中,使志愿服务活动具有了一些商业色彩。

(二)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志愿服务分工的细化更进一步提升了对志愿者的专业化程度的要求[3]。医学生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既有专业性的,也有非专业性的。应急救援、社区义诊、健康咨询、临终关怀和临终护理等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然而,志愿服务社团的指导教师更多地由辅导员担任,不能针对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指导。另一方面,志愿服务活动的随意化与粗放型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医学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比较单一,与其他院校和专业的志愿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性的欠缺弱化了志愿服务对提升学生的医德修养和业务水平的功能,使得医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收获甚微,从而挫伤了其积极性。

(三)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制度不规范。

在保障方面,国家近年来陆续颁布了《志愿服务条例》《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从宏观上为新时期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然而,目前医学院校还需要根据医学类志愿服务的内容和特点对其进行细则建设。很多志愿服务组织缺乏规范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负责人员的随机性很强,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4]。其次,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其日常活动缺乏具体规定。很多高校在学生社团冠名、活动、培训、招收会员等都方面没有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大。在资金保障方面,医学院校的志愿组织跟其他院校的志愿组织都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以学校共青团和学生会主导的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在资源整合方面的能力有限,自发形成的志愿者组织又无法依靠组织内部成员获得场地审批、经费支出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的支持。

二、医学生志愿服务主体性的提升策略

(一)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对接医学生医德培养目标。

增强医学生志愿者主体性的首要条件是使志愿者在思想层面上真正认同和接受志愿服务精神,新医改的实施对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院校要开拓德育新思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兼备的医学人才[5]。医学院校应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医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医疗志愿服务中,切实了解人民大众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坚定他们投身医疗行业的信念。首先,应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对志愿服务精神进行广泛宣传,使志愿服务精神成为医学生崇尚的精神要素。其次,对志愿者组织或个人进行奖励、对志愿服务中表现优异的医学生给予表彰,或在各类考核中增加志愿服务的工作内容等。此外,通过设立优秀志愿者团体、医德标兵、志愿服务形象大使等的评选,使其他医学生有可学、可比、可赶的身边对象。良好的舆论环境可以提高全校师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

(二)突出志愿服务的专业特色,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水平。

医学院校应从专业特色和培养定位出发,开展与医学专业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为此,医学院校应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使志愿服务紧密地对接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各学院也应利用医学生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急救培训、社区义诊、健康咨询、医疗保健宣传等医疗卫生类志愿服务活动等,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设计与医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将专业技能、学科知识于志愿服务融为一体,走实践与专业并重的专业服务道路,真正使医学生实现从“志愿者”向“医学生志愿者”的角色转变。在实施具体的志愿服务项目前,志愿服务组织应邀请专业教师或者其他校外专家为志愿者培训所需技能。在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志愿组织和指导教师应设法将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等融入志愿服务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建构起合理的知识体系,从而克服“知行脱节”的弊端。

(三)加强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常态化的发展机制。

加强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建设,既是加强学生社团的个性化和专业性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开展高校第二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首先,卫生部门和医学院校还应该根据国家所颁布的志愿服务法规,并结合医学类志愿服务的内容和特点对其进行细则建设,并制定实施办法。其次,加强志愿服务的课程化建设,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高校选修课程管理体系,鼓励专业教师开设与医学类志愿服务相关的课程。目前,已有相关研究对志愿服务的课程化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6-7]。医学院校应鼓励医学专业教师担任志愿服务的指导教师,并依托学生社团开设与志愿服务相关的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可支持学生社团以学分的形式对志愿者进行管理,从而激发医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课程化建设促使参与志愿服务的医学生获得对应的学分,或者根据他们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获得选修课程的平时成绩,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外部动机。

三、结 语

医学生志愿服务是医学院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医学生专业技能和促进医德教育。尽管目前学界已经初步探索出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然而,还存在很多因素使医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主体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医学生志愿者主体性提升的策略:(1)应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对接医学生医德培养目标;(2) 突出志愿服务的专业特色,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水平;(3)加强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常态化的发展机制。这对于实现医学院校志愿服务的发展,提高医学生的德育水平和专业素养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