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2019-01-30霍晓奎张宝璟马骁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临床

朱 顺 王 超 霍晓奎 张宝璟 马骁驰

(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研究院·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在习总书记“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讲话精神指导下,中医药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西医结合学科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中西医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亦与本科实验教学息息相关。促进实验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能连接理论与实践,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长期以来中西医结合专业实验教学中呈现许多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高校中西医专业的实验教学理念、内容和模式已不适应学科的发展。为了适应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需求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秉承先进实验教学理念,打造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探索先进教学模式,更利于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

1 实验教学理念

以“精诚大医,融汇中西”理念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科研人才为目标,旨在推动“简约化、集成化、特色化”的中西医实验教学,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突出中西医结合学科特点,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推进实验教学数字化,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促进实验教学的进步,营造现代化实验教学环境,促进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2 构建 “双基础双临床一综合”实验平台

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目标,要强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打破传统教学中对理论的偏重、理论与科研脱节、理论与临床脱节的现象[1]。构建“双基础双临床一综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即中医基础实验平台、西医基础实验平台、中医临床实验平台、西医临床实验平台、中西医综合实验平台。通过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将中医与西医有机结合,打造以中医为本,西医为用,各学科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实验教学平台,以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进

3.1 实验教学设置简约化、集成化、特色化

3.1.1 基础性实验简约化 基础性实验简约化即把验证性实验课程进行适当压缩,删繁就简以达到教学目的。基础性实验主要为基本实验技术与操作方法,其目的主要通过单纯观察与验证掌握基本的基础医学知识,学习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熟练常用仪器的使用,锻炼动手能力。但是在传统实验教材中,规划多不合理,内容繁杂,且各学科多有重复。在实验诊断学中此现象较突出,其中临床血液学诊断多与组织胚胎学有重合,临床病原学诊断多与微生物学相一致,临床免疫诊断更是如此。诸如此类药理学与机能实验亦有相似,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更是相互为用。实验内容过于遵循理论教学规律,各实验项目相对独立,实验操作重复性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在繁重理论学习压力与实验教学课时偏少的背景下对科研兴趣的培养,故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避免重复实验造成的资源浪费等,应适当删减繁杂、学科交叉、难度较大的实验内容,使基础性实验简约化,以达到其基本目的。在简约课程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好基础实验课程的系统性与创新性,把握好传统内容的删减优化与实验知识的完整性,把握好实验教学独立开设与相关学科理论课程协同。简约化后有利于将节约的资源合理地分配到综合性实验教学中,优化资源利用。

3.1.2 综合性实验的集成化 综合型实验集成化是指综合运用压缩简约化后的验证性实验技术和方法,进行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研究。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设计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集成化之后的实验项目加强了学科间的协同联系不局限于单个学科,不但可以将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还可以加强多种基本实验技术的灵活运用。在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时同样需要注意简约化,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具体可以以一个临床问题为导向,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例如,通过查阅文献可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主要依据检测血脂指标(TG和TC)、清蛋白以及肝功能生化指标(ALT和AST)活性的变化加以诊断[2]。据此可设计题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血脂水平、转氨酶活性和清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相关性的研究”综合性实验。通过构建大鼠脂肪肝模型、对照实验、检测相关指标及对各种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究脂肪肝的病理机制[3]。此实验在内容上涉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印迹法等多个操作,涵盖生物化学、免疫学、实验诊断学、临床医学等多个相关学科。综合性实验对选题、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施操作、数据综合处理、结果分析讨论、实验报告书写各个环节均有较高要求。在选题环节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文献查阅可以拓展学生理论知识和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实验设计、操作和结果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和文字表达能力,为以后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基于综合性的特点,综合型实验需要较强的基础实验技能,故宜在高年级开设。其高度集成化,目的不同于基础实验,耗时长需要小组分工协作,故具体实验项目在1~2个为宜,实行小组自由选题,老师加以评估审核。目前有很多高校正在推进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改革,改革成果已初见成效。

3.1.3 实验教学的特色化 实验教学的特色化即实验独具中西医结合学科特色。众所周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中西医怎么结合依旧是一大难题,尽管两套思维方式冲突客观存在,但推动相互兼容、相互融合及其具体方法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中西医结合教育的主体,中医院校的传统实验教学多偏重于西医基础实验,较少甚至没有中医内容渗透,各自独立地开展教学,相互间并没有实质性联系,所以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可行性缺乏认识,致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为中西医结合所困惑,不利于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培养。

特色化的实验教学应秉承“中医为本,西医为用”的理念,强调突出中医理论特色,以现代实验技术与研究方法,促进中西医的融合,也是中医现代化必经之路。特色化的实验教学需要注意以下3点:一是建立专业化或中西医教育背景的师资队伍。如从生理学、病理学、方剂学、药理学教研室抽取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组建中西医结合机能实验教学组,从中药学、化学教研室抽取优秀教师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教学等,不断优化教师队伍;二是实验教学课程中医内容的渗透。通过精选、优化教学内容,在基础验证性实验简约化的基础上体现中医特色。例如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可与化学实验相融合,方剂学实验中“大承气汤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与机能实验中“胃肠运动”相结合[4]。通过对中西医的整合利于学生深化理解中医理论,如在“大承气汤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凸显中医治疗中“以通为用”的学术思想。基础实验思维亦可用于中医临床中,如通过实验诊断检测到患者客观指标的变化,中医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性干预措施,为中医治疗提供客观依据,亦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理念[5]。不仅如此,还能压缩课程、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实验消耗、节约实验动物使资源得到合理运用;三是打造中西医结合综合实验平台。将现代医学基础各相关学科以及将中医药相关的内容有机整合,重新优化组合师资,大规模引进先进设备仪器,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中西医结合实验,加强中西医理论交叉渗透,推动中西医结合实验教学发展。

3.2 教学方式多元化

3.2.1 开放性实验教学 传统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开展,实验主题统一且内容单一,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之相对的是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其本质就在于实验教学各个方面的开放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基本流程的分析发现,该流程中主要的3个核心元素分别是学校教务处、各级教学单位教务办及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及学生[6]。为了使开放性创新实验更好地推动并达到更令人满意的效果,就需要从这3个方面着手,分别进行优化与完善。(1)学校教务处与各级教学单位教务办:重点在于征集课题时把好关,选题应切实可行,重在解决临床问题与前沿问题。其次,积极向学生介绍开放性实验的重要意义,并设立建立考核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然后,加强学生实验管理[7];(2) 指导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献查阅方法及习惯,熟悉科研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常规的实验技能,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及实验仪器损坏。拟题科学且切合实际,使课题难度与工作量与学生知识储备匹配,避免因实验周期冗长而导致实验半途而废。实验过程中应在严格督促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潜能的挖掘,而不是单纯的实验结果;(3)学生应自觉做好的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会查阅文献、了解研究课题的历史、现状与前沿,掌握基本的操作与实验一般规律,提高科研素质[8]。

3.2.2 数字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等高新技术广泛用于实验教学,逐渐改变着教学模式。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实验平台建设可推动教育现代化,受到很多高校的重视。数字化教学将传统教学资源转换为数字化资源,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载体以视频、动画、声音、图片、文本等多种形式呈现,使教学形象化、生动化、模拟化,有效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的变革。其有以下三个优点:(1)资源数字化,传统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包含大量的组织和病理切片以及病理大体标本观察,中药学实验也常需要鉴别大量中药切片标本,可以将这些标本资源转化成数字化资源,并且将教学课件、视频、习题数字化,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推动了教学质量提升;(2)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精品课堂建设,将优质的实验课程视频通过网络开放传播,实现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共享,同时利于学生自主学习;(3)实现教学互动、教学评价与反馈,数字化教学可以使教学互动、教学评价考核与教学效果反馈集于一体,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和老师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实验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化”教学模式转变[9]。

3.2.2 虚拟现实技术运用 虚拟现实 (VR)是一门富有挑战性而日趋成熟的交叉技术前沿学科和研究领域。其主要包括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备等方面。医学作为一门实践的科学,VR技术可通过提供逼真的交互式体验,突破教与学在空间与时间中的限制,使教学资源与效果得到优化,更好地促进中医与西医在理论上及操作上融会贯通。因此在中西医结合实验教学中可应用于以下方面。

(1)虚拟解剖学与手术学:构建高度保真人体模型完成后,可以为解剖学与手术学的教学与操作提供更为直观且逼真且无风险的实验环境,使学习者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演练操作,锻炼手术技巧,尝试不同手术入路,从而对手术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存在伦理问题,因而具有可重复性、零风险等优点[10]。但是单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其无法完全模拟临床紧急情况的发生,或是复杂的肠道内部环境、血流动力学等。徐祥文等[11]提出的“临床观摩、临床问题思考、手术操作演练、独立手术与教学”新型循环学习模式,或许可以有效突破从课堂到手术台的学习缝隙期与平台期,使外科领域能够快速且高质量地培养更多的专业医生。

(2)虚拟中医实践操作:将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手段与当代前沿科技VR技术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利于推动中医走向国际化。如何将VR技术融入中医教学中,可大略分为以下2个层次。

初学阶段:主要针对帮助中医基础学科理论方面的深入理解。如在中医诊断学的脉诊教学方面,临床上主要需掌握脉诊的指法、力度以及每次按脉时间,才能正确进行脉诊,故对经验和主观感觉依存度较高,长期以来影响着脉学的学习和推广。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与统计,建立脉象数据库提供证据,再通过VR技术的仿真技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进行脉诊,对将来的临床诊断工作的准确性有指导意义。又如在人体经络穴位方面,学生可在模拟3D图像上进行准确定位,了解精确定位与走行,为后期的针灸治疗等临床工作做好铺垫[12]。

提高阶段:完成初级阶段的教学后,可在数据库中输入模拟病历,建立虚拟患者模型,供学生对模拟患者进行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并将其治疗方案上传云端,由系统给出疾病的“预后”或“病情演变”,或由教师对学生治疗思路进行点拨与评价,对学生日后步入临床辨证、诊断、组方等简历完整的治疗方案有重要启迪作用。在针灸治疗方面,学生可对模拟人体部位进行针刺,由传感器进行反馈,从而有效纠正学生手法并可提高针刺准确度及熟练度,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临床疗效、降低医疗风险[13]。

4 结语

为了促进中西医结合实验教学的发展,打造实验教学平台,培育一流科研实验人才,面对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不断探索与完善实验教学环节中的缺陷,为祖国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走向世界而奋斗。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实验临床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