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2019-01-29李竟成方光正毛胜利
李竟成 方光正 毛胜利
摘要:对于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是扬长避短、彰显特色的不二选择。文章借鉴国际权威的AACSB认证,从学院使命、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课程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旨在为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AACSB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3-0146-04
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许多工科院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具有工科背景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相继增设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国际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具有工科背景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精财务、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成为时代的新宠。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系统分析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优化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探索。
一、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指工科院校传授给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学科种类及其知识体系的整体,[1]是涵盖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结构、课程功能和课程实施的有机系统[2],它既体现了工科院校的办学使命、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也反映了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宽度和厚度。实践中,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取决于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还是“多专”,或“一专多能”。当代本科教育肯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有自己的专业,但当代本科教育又否定单一的专业教育,认为现代高级人才应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多个行业或部门从事不同职业工作,以适应当代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3]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在非工学学科的基础上,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设置三类课程:(1)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思政与法律类课程、数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等必修课程,以及计算机类、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学分为50左右,占总学分的35%。与财经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多数财经类院校通识课学分在40%-45%之间,而综合性大学的通识课学分普遍超过45%。(2)专业教育类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专业基础课涵盖经济与管理、财政与金融、会计与统计、经济法与税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财务与成本管理、投融资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专业选修课包括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等拓展知识方面的课程。专业基础课占总学分的30%-40%,专业核心课占总学分的40%以上。而财经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专业核心课所占的学分一般在25%-30%之间,专业基础课所占的学分在40%以上。(3)实践教育类课程:南京工程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基本能力实践培养环节,包括军训、英语强化、计算机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占总学分的2%;二是专业技能培养实践环节,包括各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案例讨论、模拟实训、软件实习等,占总学分的14%;三是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节,包括学年论文写作、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学科竞赛等,占总学分的5%。大多数财经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开设了类似的实践环节,但各环节的学分比例不同,其中基本能力实践培养环节占总学分的3%,专业技能培养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10%,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6%。可见,财经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比较重视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工科院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二、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特色。企业需要懂生产经营业务,洞悉行业发展规律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财经类高校大多缺乏行业背景,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行业运行规律把握存在天生缺陷。在我国工科院校族群里,有一些院校在特定行业领域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办学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并以此确立了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品牌影响。比如,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以机械和电力工程见长的大学,学校与机械、电力行业关系密切,产学研合作历史悠久,在科研开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与这些行业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遍布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东部地区的电力公司、发电企业、电力设备制造厂、电力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学生就业针对性较强,要求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懂得本行业的生产运行规律。然而,目前很多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往往偏重于经济与财务管理实务知识的传授,对工程基础知识和行业生产运行规律讲授较少,甚至不开设这方面的课程,致使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财经类院校出现雷同的现象。
2.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结构是否合理,一般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课程设置是否遵循人类从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二是各类课程能否有效支撑专业所需的各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对于前一个标准,实践中一般是按照先基础后专业、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构建课程体系,问题并不突出;而对于后一个标准,执行中则见仁见智,做法不一。就工科院校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题是:(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有资料表明,美国大学的财务管理教育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如组织学生围绕某个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撰写论文,要求学生具体掌握财务管理的技巧,而我国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偏重知识传授课程,忽视了有利于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科研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课程,如学年论文、案例分析、创新实验等。(2)重实际业务类课轻专业理论类课。即很少开设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类课程,而且在授课过程中一般重视“What”“How”知识的传授,忽视“Why”知识的讲解,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然,重实务的好处是学生毕业初期能很快熟悉业务,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长期来看,由于理论功底较浅,其发展后劲有限。因此,有人戏说工科院校培养出来的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多是“短跑好手”而不是“长跑健将”。(3)素质教育课开设不足。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中普遍重技术教育而轻素质教育。例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门数少,课时少。素质教育课开设不足,可能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窄,适应性差,不仅难以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也可能难以运用其他学科中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本学科的复杂问题。
3.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不够。目前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非常有限。据了解,大多数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选修课只占总课程的30%。在选修课中,又有三分之二划为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仅占三分之一。限制性选修课虽冠以“选修”的名头,但因选择的课程门数偏少,几乎成了必修课。任意选修课最能反映学生的内心学习愿望,然而这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公共任选课中,由于工科院校师资条件限制,提供的任选课资源非常少,只能采取各种限制性选课的办法。其结果是想学的课学不了,不想学的课又要“违心”选读,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在专业任选课中,由于工科院校的财经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人数比不上财经类院校,即便开设了多门专业选修课,也常因选课人数少而无法开班。必修课的灵活性也不够,往往一门必修课施教一学期,而国外极少采取一门课讲授一学期的做法。特别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教师在开课前往往要进行市场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适时调整专业必修课的学时、专题内容或案例教学,学校对必修课的管理也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以確保讲授的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4.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科学。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从会计专业中分立出来的,本身带有会计学的“基因”。在国外,财务管理更多地“从属于”微观金融学,与金融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么与会计专业过于相似,要么与金融专业无差异,这种局面不利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优化,也不能体现财务管理专业作为“迥异于”其他专业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工科院校应从财务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出发,按照“金融学理论基础—管理学工具基础—会计学信息基础—工学应用基础”“四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处理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先修后续”“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等衔接关系。对于财务管理主干课程,内容界定也要清晰。目前大多数工科院校过分强调课程在学科中的重要性,忽视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特色,导致财务管理主干课程与某些会计课程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从内容到方法体系存在着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现象。
三、借鉴AACSB认证,优化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AACSB于1916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10多所大学发起成立,是“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的简称。协会旨在为工商管理和会计学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课程提供学术认证。通过该认证,意味着该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或会计学高等教育达到世界级水平。[5]工科院校借鉴AACSB认证,可以明确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提升相关学科教育的质量,使之紧跟时代潮流、提升专业的价值和影响力。
1.依据工科院校的使命,确立财务管理专业目标与特色。2013年新发布的AACSB认证标准首先强调“战略管理与创新”的重要性。按照这一标准,高等院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使命”,并且在这一使命的指导下进行包括课程体系创新在内的各项活动。它为不同类型的院校提供了自立标准,也为不同层次的院校设置课程体系提出了目标导向。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这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以机电行业为依托,以“学以致用”为理念,以培养实践能力强、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使命,注重课程体系与行业发展、职业活动的相关性。学校开设的财务管理专业除增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课程之外,立足于机械工程和电力工程特色,将行业知识与财务管理课程有机融合,以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为己任,突出财务管理人才在机电行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现实意义。依照AACSB认证标准,这一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既充分利用了工科院校的优势,同时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院校相比,又具有创新性。它不仅满足了特定行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且避免了同一专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2.构建与工科院校办学使命相适应的课程体系。AACSB提倡课程内容、实践与课程结构要符合学校使命的要求。因此,工科院校应借鉴这一思路,构建与自身办学使命相适应的课程体系:(1)设立特色专业课。工科院校可根据自己的行业优势设立与教育使命、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特色专业课,如电力工程财务管理、纺织工程财务管理、交通工程财务管理、水利工程财务管理等。通过设立特色专业课,有助于工科院校成为培养某行业财务管理精英的“摇篮”,从而扩大行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形成良性循环。(2)强化工科理论教育。工科院校一般在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学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中适当安排工科通用基础知识,如工业概论、工程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运筹学等,使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接受工科知识教育,无疑增添了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比较优势。(3)增加素质教育类课程。如心理卫生、伦理学、公共关系学、当代科技概论、环境与自然、美学原理、音乐书法绘画欣赏、文献检索等。其中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是AACSB认证的一大特色。因为正确的伦理价值观能够促使大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易于对事物产生共同的情感从而维护整体利益,推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财目标的实现。(4)加强实践课程改革、增加校外实践课。AACSB强调职业的参与性,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情境中,提高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工科院校应根据自身优势增加校外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使学生熟悉本行业生产工艺流程、业务运作和管理规则。同时增加业务岗位实习,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应用类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选课制度,增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我国高等教育“脱胎于”原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早已不存在按计划分配毕业生,但仍保留按专业计划招生(少数按院系大类招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生需要自主择业、多次就业,客观上需要学生自主选课,甚至像美国一些高校,通过自我组课设计自己喜欢的“个人专业”。[1]AACSB认证也强调课程设置需支撑学生职业发展能力,让学生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及自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特长和兴趣,选择所学专业及课程。工科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减少必修课,将选修课的比例从目前的30%提高到50%。鼓励学生在学完专业必修课外,跨系、跨专业甚至跨院校选课。[6]同时,鼓励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开设的课程及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4.加强课程管理,构建持续改进的课程设置机制。AACSB标准就课程管理提出了具体指导,为课程设置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概念框架及运行机制,以此保证所开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即从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人才需求出发,确立办学使命,并根据办学使命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能力描述);根据培养目标设立支撑课程矩阵图谱,并进行支撑度分析;根据课程的支撑度强弱,遴选重点检测课程;最后收集学习成果信息,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
支撑培养目標的课程矩阵图谱可用数学方式描述如下:X为某专业的能力群(培养目标),X1、X2、X3、X4、…是属于X这个能力群的具体能力,将它们排列成行;Y为该专业的课程群,Y1、Y2、Y3、Y4、…为属于Y这个课程群的具体课程,将它们排列成列;Xi≤Yj且Yj≥1,i=m为能力数,j=n为课程门数,表示一个具体能力的培养至少需要1门以上的具体课程支撑,同时1门具体课程也应培养至少1个及以上的具体能力。行和列的交点表示X和Y之间的关系。按照交点上Xi和Yj相关性及相关程度的大小,可以探索课程设置的问题所在,也可以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例如,对于与Xi无关的Yj,表示该课程对特定能力的支撑度为零,应予取消。如果Yj与X1、X2、X3、X4、…Xi全部弱相关,应考虑是否列入重点检测对象。对于不同类型的Yj(比如理论课、工具课、特色课等),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强弱比例要求等。
四、结语
AACSB新标准要求课程管理必须是系统的,能体现学院的办学使命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体现教育项目和教学模式的最佳实践,反映学生的初心愿望与利益诉求。工科院校借鉴AACSB标准,有利于从战略管理和创新的高度,优化课程结构,探索课程体系特色;有利于围绕“提升创造力、影响力与参与度”这一核心,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以适应日益凸显的中国经济强国地位对具有工科背景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巩建闽,萧蓓蕾.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6):102-104.
[2]杨新吉勒图,韩炜宏,Chen K.Chao.中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2):84-86.
[3]刘学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发展的背景[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2(2):105-107.
[4]喻立文.全球化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原则与路径[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28-31.
[5]季皓.对AACSB认证标准的理解及对财会类专业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7,(8):75-76.
[6]王彤彤.AACSB认证标准对我国商科课程改革的启示[J].会计师,2016,(1):20-25.
[7]胡惠伟.中国高校选课制及其改革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