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实践环节对“卓越计划”完善作用的探讨
2019-01-29翟昕
翟昕
摘要:企业实践环节在“卓越计划”学生培养过程中,对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和检验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企业实践环节暴露的学生、教师及培养计划等方面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完善“卓越计划”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卓越计划;实践教育;校企合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3-0030-02
为缓解我国工程教育领域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的矛盾,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其主要任务是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工业发展服务。“卓越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的创新性,更加注重提升工程教育人才质量。[1-3]
一、企业实践环节的作用
“卓越计划”特别强调企业参与培养。在学校授课内容和模式进行工程化修订的基础上,学习过程中至少要有1年的企业实践环节。企业实践环节既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过程,又是提升学生工程能力的过程。通过企业实践环节促进教、学、评价有机统一,对“卓越计划”自身的完善和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我校机制卓越计划班的企业实践环节分为四个阶段,即企业调研、生产实习、工程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这四个阶段的学习分别强调和注重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学习,对实际工程项目的了解以及综合运用各种能力进行毕业设计。
企业实践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最好阶段,能检验学生在实际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等[1]。
二、企业实践环节反映出的问题
1.教师环节的问题。“卓越计划”要求指导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即“双师型”教师[4]。“双师型”教师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有助于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出自身特色。
然而在企业实践环节实施过程中,反映出现阶段指导教师的一些问题:1)虽然大部分教师为重点高校毕业的博士,学历高,但缺少专业实践经验;2)缺乏“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认证,教师个体差异较大;3)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机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2.前期课堂教学的问题。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有实际工作的要求和工作氛围的影响,往往会主动思考,在学过的知识点中寻找理论支持,向企业师傅请教,同指导教师讨论,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使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了反思。
通过实际工程的检验,学生普遍反映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虽然学校加强了具体工程内容,但是同实践环节的实际需求还是有差异,希望工程图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加工工艺等课程的授课内容能同实践企业的相关内容结合。
3.对企业环境的适应问题。企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制度执行,让从校园走到企业的学生极不适应。同时,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企业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企业特有的工作氛围和学生本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会使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表现十分出色。有同学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了开发流程以及工作职责,通过参与的项目了解了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而且在同供应商的接触过程中了解了行业发展趋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受益匪浅,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因此修订了人生目标。
有些同学家庭条件较好,但劳动纪律性差,而自制能力差的同学会盲目学习他人自由散漫的一面,无视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又不便于处理,严重的会影响校企的合作关系。
4.就业选择对实习的影响。企业的实习也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了解企业生产和研发过程的机会,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状况,为今后的就业提前做好了思想准备。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实习效果会更好,也很容易获得企业的认可。然而也有同学通过实习感受到工作的辛苦,再加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打消了去工厂就业的想法,因此在整个企业实践环节就抱着混日子的态度,不服从管理。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1.提高指导教师能力。“双师型”教师对“卓越计划”的实施至关重要。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工程教育经验是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在企业至少3-5年专业实践的经历。只有这样的教师团队才能教育出符合实际工程需求的人才。
根据实践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出台“双师型”教师的认证、考核及待遇的法规,规范“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2)学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和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
(3)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项目合作,组织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此达到了解和熟悉工艺流程、工艺规程、企业标准和管理体系。同时,聘请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专家为兼职教师,弥补高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问题。
2.优化培养方案。学科负责人要与合作企业一起研究优化专业培养方案。以高校教师为主、企业人员为辅,对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大纲和培養计划等进行完善和调整。根据以往学生的建议,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工程人员,进行分析讲解。
“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特殊要求需要教学形式也要相应变化,学生要由接受式学习变为研究性学习,因此指导教师要根据企业实习期间暴露的问题重建课程体系结构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工程实例,增设理论教学环节企业导师的讲授内容。
同时,在学生企业实践环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指导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合作研讨,采用自主式、合作式、参与式和互动式等学习形式。
3.调整对学生的考核方法。企业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要根据实习的特点,力求全面、准确,确保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
“卓越计划”的考核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方式决定了学习过程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交流。
考核评价要能揭示出问题,促进工作改进,要综合多方意见,将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工程师等纳入考核主体,增加企业人员考核的比重和客观性。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及时查找自身不足,因此要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自我评价给予足够的重视。
鼓励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参加必要的专业认证考試,为学生将来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将认证结果作为学生考核的辅助指标。
4.完善选拔淘汰机制。由于“卓越计划”的选拔工作在大学入学不久就要开展,学生不太了解“卓越计划”,教师也很难在短期内判断学生是否合适进入卓越班,导致出现卓越班同学不适合“卓越计划”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选拔淘汰机制。淘汰机制有利于卓越班人员的正常流动,不适应卓越班教学计划的学生正常流出,同时成绩优异、能力突出、有意愿后期进入卓越班学习的同学能够进入,形成卓越班和普通班之间的流动机制,有利于“卓越计划”的实施。同时,建立类似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制”,稳定卓越班学生。在较早的阶段就由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利于学生了解“卓越计划”,增进专业认知,快速融入工程专业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学生同在校学习学生的交流也对卓越班的稳定和学习改善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论
由于教育的特殊性,一方面要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又要慎重对待教改。“卓越计划”教改并非一件孤立的工作,要充分调动现有教师团队的积极性,老中青教师共同参与,充分听取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专家意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共同推动卓越计划进一步实施。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科学的教学体系建设,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定能探索出一套适应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l,(5).
[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4]孔凡成.国外校企合作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世界教育信息,2006,(9).
[5]吴炳岳,赵文平.我国“双师型”教师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教育导刊,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