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漳州四所公办高校为例
2019-01-29蔡月如廖可慧
蔡月如,廖可慧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福建 漳州 363000)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涉及到教师如何教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一样的心理特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许多突发情况,灵活的应变能力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 如何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克服不良的情绪体验等,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1]。 侧重于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有效地结合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体现。 充分学习掌握体育心理学相关知识,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突发问题。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贯穿始终。 对于学生而言,从教学环境的布置、组织训练的安排到体育器材的准备,甚至教师的言谈举止,都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 所以,怎样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体育心理学知识,使学生高效快乐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完善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闽南师范大学、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漳州卫生职业学院4 所高校,对其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找大量相关体育心理学、体育实践教学方面的专著、论文、报道等,立足较前研究现状,为本文撰写提供理论参考。
2.访谈法。 通过个人专访、电话咨询等了解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获取相关信息50 余条。
3.实地考察法。 对漳州4 所公办高校大学体育课程进行现场听课,实地观察和了解体育实践课堂教学现状。
4.逻辑分析法。 根据相关文献和调研材料,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的枯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体育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不完整使得体育教学上系统的缺失,专业教师的匮乏使得学生接受的训练和指导并不科学等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及判断推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生过于焦虑和紧张,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中情绪状态更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好的状态往往事半功倍。 体育教学中情绪状态的变化带来影响比一般教学明显得多,其特殊性更容易引发学生情绪状态的变化。 学生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消极心理带来的影响,可能表现在无法达到技术要求而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继而引发不良情绪造成恶性循环,最典型的就是焦虑。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的和不能克服某些障碍导致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并伴随恐惧的情绪状态。 从体育心理学角度来说,教学中训练强度过大容易使得学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或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引起学生过度的焦虑和紧张,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认为自己完成不了会辜负教师期望,进而影响练习效果。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当人处在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的时间过长,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加快、肌肉收缩率下降等,这将影响训练效果且导致机体对外部环境变化格外敏感,容易发生意外。 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学生的情绪状态,发现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比如在我们实地听课时候发现,有的学生在学习跳远过程中,怕自己跳不好,想跳又不敢跳,心想如果别的同学都可以跳得很远而自己跳不远太丢脸,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此时教师应该分析该情绪的产生原因是害怕失败还是怕被他人否定,进而采取言语劝导,激励指导练习,调整好学生心理状态,增强其自信。
此外,教师的言语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动作错误时,教师指出的方式会明显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 通过观察发现,如果教师言语中消极词汇多,会引起学生的焦虑心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语表达应该尽量使用积极词汇,给学生积极暗示。
2.注意持续时长短。 注意是学习的窗口,任何学习都要先经过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肯尼亚指出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在注意状态下人的大脑保持高度活跃容易令人感到疲惫[2]。 吸引学生的注意是进行高效体育教学的有效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一味地灌输,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上课时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并且根据学生的眼神动作判断出是否注意力集中,再合理利用注意的规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也可以使用示范措施让学生上台示范某一技能动作,既能提高学生注意力也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无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有意注意是个体主动地有目的地注意,因过程中需要意志努力往往比较难坚持。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学会创造积极条件以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往往是由于外界强烈新奇和个体感兴趣的事物引起的。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手段,比如口头语言、特色道具刺激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此外,应避免满堂灌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下降,大脑产生疲惫。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使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或是中途插入一些其他内容,来唤起学生大脑的活跃性延长注意时长,进而提高授课效率。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兴趣是人进行某项行为的一个重要诱因。 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便能够以足够的注意力和愉快的情绪状态以及坚强的意志来迎接新的东西,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达成目标。 常规的教学手段枯燥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激发兴趣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使用某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上课内容产生学习欲望。 体育心理学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掌握某种技能最佳的辅助,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激发与培养学习兴趣是成功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许多,比如教学内容激发。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纳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 ”[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科学性、适宜性,趣味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安排的顺序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需要科学安排。例如,刚开始上课学生思想和注意力较集中,适合用于学习新内容。 还有前半部分不应安排运动负荷过大的教学内容,因为这容易使学生产生生理疲劳,不利于后面课程的进行。 一般情况下灵敏、速度、柔韧和协调性的练习适合被安排在教学的前半部分,而力量性、耐力性的教学内容适合被安排在教学的后半部分。 趣味性即对于一些单调枯燥的内容采用新颖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采用游戏、测试、比赛等形式。 因为游戏具有娱乐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比赛则是利用大多数人都具有的好胜心,促进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适宜性是在体育心理学中提高适当的难度,这对于刺激学生的挑战心理有很大作用。 体育教学中适当安排有些难度的练习,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当然难度不宜过大,否则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偿失。 另外,如果体育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实用性,比如帮助学生联系实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和反馈。 所谓教学行为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教师、学生和资源与工具之间相互作用,在共同支持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这一运行机制下,教学行为的实质是师生互动。 教学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反之学生的行为也会影响到教师。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和孔子的“教学相长”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点,便是教学中不单独以教师或者学生中的某一方作为主体,而是重视双方在教学中共同探索。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教师成功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教育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
其中,罗森塔尔效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于1968 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3 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地“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 其实,这个名单是随机抽取的,但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 8 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4]。换言之,教师对学生抱有怎样的期待心理,这种期待会驱使教师引导学生往这一期待方向发展。 期待的实现过程反应在教学中,呈现为其提供的气氛是积极或是消极的,对其的反馈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否为其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要求其完成任务或者正确回答问题。 前两者更多侧重于情感方面,后两者则更多侧重于认知方面。
但是罗森塔尔效应适应范围具有局限性,它适用于处在两个极端的学生——很有天赋和天生愚笨的学生或者是有某些特长的学生。 这在体育教学中的适用度会高于普通教学,因为体育系的学生拥有专长的较多。 这一效应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持续的相互关注和互动,但是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都是间断的。 因此不能单纯地从这一方面看待师生互动,而要结合其他方面来看。 如何做好师生互动呢? 把握互动时机是重要的,在需要探究时进行互动效果较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 教师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这种时机的把握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关系。另外,当学生犯错误时进行互动,学生产生的错误具有普遍性,也可能是其他学生易错的地方。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资源进行现场举例,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
既然有互动就必定会有反馈。 赫洛克(E.B.Hurlook)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4 个被试组,在4 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5]。 第一组是鼓励组,每次完成任务得到正面鼓励和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严厉批评和训斥被试任务中出现的任何问题;第三组为无视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但是可以知道对前两组的评价;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隔离开,不接受到任何评价,也不了解其他组的评价。 实验结果是控制组的成绩是最差的,鼓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明显高于无视组,鼓励组的成绩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高于其他组。
这个实验明确反馈出表扬的激励作用较强。 反馈环节一直被各种学习理论强调。 比如,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里,学习过程被分解成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在反馈阶段,加涅认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要意识到自己是否已经实现了原定目标。 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知道他完成正确与否,进而强化其学习动机。 又如,布鲁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四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在反馈原则中,布鲁纳认为要给学生适当的强化时间,进行适时强化,还要注意强化方式的选择,教师要对学生的强化结果给予及时反馈。
反馈在学习中的作用表现在动机和认识两个方面。 在动机方面,如果学习者清楚地知道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质量,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后,会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体验,进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在认知方面,学习者能掌握有关的正确或错误的信息,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得到的反馈,成为后面学习中的一个依据。 目标的一致性是学生得到有效反馈的前提。 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评价学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评价目标是课程设计时就应该制定的。 教学反馈是比较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预期目标的差距,从比较中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 在目标具体、具有挑战性、学习任务不复杂的情况下,反馈最有效。并且,一般是反馈越及时效果越佳。及时反馈,学生不易遗忘,被其他学习内容干扰的程度低,对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有较大帮助。
当然,许多学习理论也提出了反馈的局限性。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 有时候提出纠正反馈会带来负面作用,可能使学生产生依赖性,一遇到问题就想寻求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融入到矫正机制中学习,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根据不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体育教学中由于学习者的先天身体素质以及不同的气质类型,使得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差异性大。如果教学中对于所有学生要求一致,会出现两种极端。 一种是“吃不饱”,另外一种是“吃不了”,即不能顺利发挥学生的潜能,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人的个体差异是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先天素质。 有些学生在某些方面悟性较高,在某些方面悟性较低。 面对相同的技术,有些学生由于先天身体素质不足无法完成,会产生失败、痛苦等不良的情绪体验。 更有甚者无法正确处理这种消极体验,导致失去信心,对体育失去兴趣。 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要求,也会觉得无趣乏味。
由于学生在先天气质、能力以及性格方面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说没有一个人完全属于某一气质类型,但是可以根据倾向进行分析。 比如,多血质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可塑性高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容易变换等特点。在教学中多血质的学生往往掌握地快、准确性高,但是不善于巩固。教师应该给此类学生灌输重复加强概念,既要发挥他的活泼机敏的特点,又要抑制其散漫的特点。 抑郁质的学生多愁善感、不爱表现自己、不善交际、常常感到孤独等。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此类学生的特质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抑郁质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 比如说在分散练习时,多血质的学生适合自由练习,而抑郁质的学生则比较适合在有教师关注下练习,以减轻他的孤独感体验。 对于胆子较小害怕出错的学生,应该采用保护措施,多鼓励他们去尝试,犯错时不苛责,指出他们的错误,引导改正并鼓励再次尝试。 胆汁质类型的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属于外向型特性,表现为乐观、开朗、热情,神经活动强但不均衡。 感受性低,情绪上兴奋性很高,练习动作时好动,动感性较强,手位手型多变;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思维敏捷,反应速度较快,整套动作学习很快;模仿能力很强,每个动作技能掌握得较快;爆发力强,能承受较大的运动量负荷。 此外,胆汁质类型的学生情绪变化快,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内心表现容易显现;遇到强烈刺激事情,情绪容易急躁,容易冲动,在学习中只为做动作而做动作,不容易注意动作的细节,不愿意学习比较单调的动作,缺乏耐心;动作稳定性较差,可塑性较小[6]。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笼统地进行教学,要细化动作细节。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发现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心理学的保障,体育心理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发展体育运动能力。 研究体育教学心理,为体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具有科学性、可靠性等。 体育心理学包含多种学科的研究和实践,在体育教学中将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中,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体育教学新改革倡导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因此应该加强体育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展开提供基础,发挥体育心理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