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中的美育渗透

2019-01-29杨艺贞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工匠美育培育

杨艺贞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创意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国制造”呼唤“大国工匠”,更离不开“工匠精神”。 2016 年,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中国制造2025》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被赋予深刻的时代内涵和全新的社会价值。 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美育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熏陶和引导作用,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美育的独特功能,为蕴育匠心、培养匠术、锻造匠人搭建良好平台。

一、美育的内涵及其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契合性

(一)美育的内涵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的手段,来培养人们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增强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1]。美育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等特点,以实施一系列的美学、美感教育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教育和美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养成科学客观的审美观念,增强审美情操和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见,美学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美育与工匠精神的内在契合性

1.促进完善人格培育。高职工匠精神的背后,不仅仅是要锻造高职生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成就,还包含高尚的品格、情怀与气质,特别是蕴含着超然的人生态度,也就是完善人格的形成。 这一精神需要以不同的教育形式来不断培育。 而美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渗透艺术魅力,以艺术的精神帮助学生不断获得超然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精神品质。 从这一层面来看,两者共通并息息相关。

2.促进创造力培育。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唯有不断创新、敢于创造才能获得事业成功发展的动力源泉。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础,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关键。而美育正是培育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以美育为切入点,不断激发学生的本能、灵感、情感等难以得到充分释放的精神境界,将帮助学生突破传统学习带来的定性思维,不断获取创新发展的元素,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源泉。

3.促进精益求精的精神培育。 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2]。 无论是古代的画匠、木匠还是现代的艺术家、设计师,都以精益求精作为艺术的根本遵循。 美育教育以艺术教育为重要依托,着力于创作构思、创作整理、艺术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渗透着精益求精的内涵。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中的美育缺失及其成因

(一)美育缺失的表现形式

当前高职院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但在培育过程中,美育的融入还是不足,主要体现在:(1)美育边缘化现象明显。 极少学校专门设置美育课程,虽然第二课堂中有书画协会、舞蹈协会、话剧社、文学社等艺术社团,但这些社团往往受场地、资金、师资等条件的限制,美育教育缺乏资源,开展活动流于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普及提升学生艺术修养。(2)美育与工匠精神渗透有限。多数高校着重于在教学环节上对工匠精神进行构思,比如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技能训练、校企合作等方面,重点推动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形成职业迁移能力。 而对于美育教育,则没有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作为关键一环来重点突出,影响了美育的功能发挥。

(二)美育缺失的成因

1.以“情”感人不足。 一个好的工匠,一定是有感情的工匠,这也是工匠精神培育中,美育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但多数高校长期存在着功利化、技术化思想,在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人文关怀欠缺,没有从细处着手,处处营造充满美的环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这种环境下,多数学生重视学历不重视学问,重视知识不重视文化,工匠精神和人文清高的底蕴明显不足。

2.以“美”育人不足。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既有身后的历史意蕴,又有深刻的时代内涵[3]。 工匠精神必须“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深化为精神内核。 从目前来看,多数学校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定位在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使用的专注上,比如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技能训练、校企合作等方面,重点推动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形成职业迁移能力,但缺乏对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培养,没有真正以美育人,没有很好促进工匠精神中完善人格、创造力和精益求精精神的形成。

3.以“文”化人不足。校园文化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格塑造起到的重要作用,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起到关键作用。 美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环,然而,当前不少学校校园文化中的美育元素比较缺乏,多数依托一些通俗、浅层次的形式,以简单的活动为载体,忽略了深层次的规划设计,并没有真正将美育融入校园环境和人文历史。 包括许多地方院校,没有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特有历史,融入艺术元素,没有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促进学生按照工匠精神的要求,培育正确的审美观、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一)以职业环境之美,锻造匠人。

孔子曾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充满工匠精神美感的职业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感染和熏陶,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不断培育工匠精神,体会工匠之心。 一是打造校园环境之美。 在校园环境中增添静态的视觉景观设计,不断释放学校精神和工匠技艺。 比如在学生活动场所、校园的景观带和宣传窗口增加工匠画像、职业特色宣传画,不断增加职业精神的元素,增强职业美感。二是打造课堂环境之美。课堂环境特别是实训室环境是职业环境营造的重要部分,也是培育职业精神的重要载体[4]。在功能布局上,要根据专业需求,尽量做好配置布局,体现企业文化特征。如张贴悬挂生产操作流程、工作纪律、管理制度等,在醒目位置布置企业文化标语,不断融入企业的生产、管理标准,让学生深刻感受企业工匠的严谨作风,不断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三是打造生活区域之美。 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摒弃心中的浮躁之气,宁静致远。 在学生的生活区,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布置学生工匠精神宣传文化长廊、设置多功能学习和活动场所,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将工匠精神入脑入心。

(二)以专业课程之美,培养匠术

课程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在课堂渗透美育,使学生从简单掌握技术转变为匠术。 一要强化美育对专业课程的渗透。 要引导美育理念进入专业领域,建设体现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美育课程体系[5]。 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就应当设置与美育相关的课程,或者在教师的教学环节中加入相关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情怀。 尤其是与美育息息相关的创新能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必须作为职业课程的一部分加以考虑。 比如工业机器人、服装设计等专业,要不断融入美的元素、增强学生美感,同时要与创新创造紧密结合,以此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要强化美育对职业精神的养成。 一方面在加强学生职业培训力度、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方面,就要不断引入美育,以美育融合技能,不断夯实工匠精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以制度文化建设来达到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以规范的企业机制体制来制定评价方式,以严谨的态度和考核办法保障学生对技能的有效获取。 此外,要充分发挥职业指导课程的作用,在课程的教学和指导过程中,给以学生更多美育内涵的启发,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之美与职业发展之美。

(三)以校园文化之美,蕴育匠心

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需要在长期的文化滋养、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 为此,校园文化是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将其转化为能感染、激励、陶冶高职学生的独特情操,并以美育化入人心。首先,要植入优秀的地域文化。从文化层面上来看,每个地区的高职院校都可以传承和弘扬所属区域的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让学生不断感受文化的博大精神。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优秀文化进校园等方式,帮助学生不断吸纳优秀文化,推动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工匠精神的良好文化氛围。其次,要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切入点,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6]。要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与行业其成员合作举办职业文化、科技文化、文艺等各类活动,促进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不断增强学生在心灵深处对工匠精神的判断、认同和升华。

总之,美育与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紧密关联,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美育的投入,不断整合校内外的优质资源,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与工匠精神息息相关的美育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彰显地方色彩的美育成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不断融入精益求精、百折不挠的匠心文化,在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打造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的光芒伴随学生的终身发展。

猜你喜欢

工匠美育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工匠神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工匠赞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