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要求

2019-01-29陈铃光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心群众

陈铃光

(中共漳州市委党校 科社党建教研室,福建 漳州 363000)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1]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人民的地方有203 次之多,并4 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特别是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略进行了系统论述,充分体现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党的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2013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再到2017 年党的十九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基本方略,并凸显其地位。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有其理论渊源,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其渊源。

(一)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民的主体地位

在唯物史观上,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确立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是源于唯物史观中的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早在《神圣家族》中曾批判鲍威尔主张历史是由个别英雄决定的唯心史观,并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进而成为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而非英雄人物创造的。 首先,物质财富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人类社会要生存并发展下去,首先必须要有物质财富,正是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劳动,创造了所需要的生活材料。 反过来,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由人民群众掌握了,再通过实践劳动,才能实现。 这个社会需要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其次,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精神财富。正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了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离开生活,艺术会失去生命力。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决定力量的角色。 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 个别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是加速社会的变革,而无法决定社会的变革。 向来都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 ”[3]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进而创造人类历史这一基本逻辑出发,论证了实践中人的活动及现实的人是历史前进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二)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近一百年的历史,这一宗旨从未改变过。 可以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4]。

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939 年毛泽东写下《纪念白求恩》,认为共产党人应该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1944年毛泽东为悼念小战士张思德而作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号召全党全军学习和发扬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1945 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式上作题为“愚公移山”的讲话,反映了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并且形成了我们党的重要法宝——群众路线。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并与改革开放相互动,关切老百姓的诉求。 认可和支持老百姓敢为人先的精神,鼓励和支持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冒风险发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向全国推开,先由农村改革,再到城市改革,从此拉开改革开放的伟大帷幕。 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落脚点。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生动展现和实践。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同时,主动进行理论创新,提出适应时代发展,呼应时代要求的新论断。 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落脚点和归宿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前两个“代表”的升华和概括。 胡锦涛同志针对发展中的不可持续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不可竭泽而渔。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都是党在人民立场上的突出理论贡献,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血肉关系注入富有时代特色的因子。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直面新的风险和新的考验,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基础上,做出理论上的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人民观,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吸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

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得到延续和没有中断的文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丰富多彩,有许多营养的成分,至今仍影响着国人。 比如,民本思想,在不同的朝代,思想家们对它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不断丰富这一思想,这就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支撑。 在《尚书·五子之歌》讲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5]。 其意思就是作为君主,应该要多亲近老百姓,而不能轻视老百姓。老百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老百姓安顿好了,那国家就能安宁。这点明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战国思想家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将民本思想推上全新高度,孟子一直主张老百姓是根本,跟国家的君王相比,老百姓显得更重要。而荀子则做了个生动的比喻,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5]把封建君主与老百姓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形象生动,揭示老百姓中蕴藏不可忽视的力量。 唐太宗李世民告诫侍臣:“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5]他推崇荀子把封建君主与老百姓比作舟水的关系,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缔造贞观盛世。 总的来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王朝长河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重视老百姓的作用,就容易创造盛世,忽视老百姓的作用,就容易风雨飘摇。

当然,中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既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性,同样也有其局限性,也就是说,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之所以“重民”,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 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则突破了这种局限性和狭隘性,把人民放在价值主体的位置,人民是中心,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是舟水关系,而是鱼水关系和血肉关系,肯定了人民的中心地位。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6]这全面概括和总结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

(一)以人民为中心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起点是为人民谋幸福。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这是共产党人的铿锵话语,是激荡起全体党员的澎湃激情的动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逻辑起点,也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永不褪色的根本保证。 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号召,到党的十九大上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写入大会主题,从党的十九大后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南湖红船的“初心之旅”,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重温初心、感悟初心、践行初心作了最好的示范。

(二)以人民为中心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需要有工匠精神。 不可否认,社会发展要离不开精英,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政治家管理国家,企业家带动经济发展,科学家创新科技。 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当然非常重要,但是离开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和行动,这些“家”就会失去根基和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 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7]这一论述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观点一脉相承,也更接地气,富有感染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图已经描绘好,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需要依靠力量。 这种依靠力量必然是人民,因为人民是实践的主体,离开人民来谈理想、谈目标,就失去了价值主体的意义了。 人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在所有生产力组成因素中,人是最具活力的因素,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既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需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把二者统一起来,从整体上看待二者的关系,才能准确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方向,才能避免片面的观点,避免见物不见人。 因此,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三)以人民为中心回答了“谁来评价”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8]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人民群众评判标准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致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9]忠诚为民、尽职尽责,要求党的各级干部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只有扎扎实实为民服务解难题、一心一意为民谋利促发展,才能赢得人民支持和拥护,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行万里路,初心不改;饮水思源,本色不移。 越是向前走,越要坚持勿忘人民,激发担当作为。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矢志不渝造福人民,我们就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伟大事业必将无往而不胜。

(四)以人民为中心回答了“谁是真正主人”的问题

人民是价值主体、实践主体、评价主体,最终归结为一点就是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从根本上回答了“谁是真正主人”的问题,只有保障好、实现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主体地位,才能真正释放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万里不忘本。任何时候,开展任何工作,共产党人都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当好人民公仆,做称职的勤务员,就要常怀敬民、忧民、爱民的赤子之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要摆正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和行使手中的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

新时代的发展思想、执政理念都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从实践层面看,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再次重申与要求。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前提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6]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共产党地位与作用的总结与概括。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当然,今天共产党面临的任务与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应该遵循一条指导方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一条工作主线: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一个总体布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一个基本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二)践行群众路线是根本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离不开群众路线的执行和落实。 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需要走群众路线,新时代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要走群众路线。 这是百年共产党的经验总结。 践行群众路线,首先要认清群众所处的价值主体的位置,党员都是公仆,老百姓才是真正的主人。其次要认清共产党的权利来自哪里。毫无疑问,党的权利来自人民,必须要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再次要坚持向人民学习。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共产党员要甘当小学生,放下身段,虚心向群众学习,向群众取经。 最后要转变学风作风,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发力反四风,实现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护和虔诚信任。

(三)深化“五位一体”是举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二大提出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再次确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亟待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化党和政府在不同领域的具体部署。

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人民以新的历史定位,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不仅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中心群众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