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医生的人文必修课
——健康科普志愿服务

2019-01-29孔粼何莹李蕊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医患儿科医学生

孔粼 何莹 李蕊

近年来我国儿童就医难的问题突出。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儿科门诊相比 2004年增长了70.9%[1],2010—2015年间儿科门急诊人次数共增长40.58%,出院人数增长36.70%[2]。与此同时,我国每千名儿童拥有医生数仅0.26名,是美国的1/6[1]。儿科医生长期超负荷工作,只能把重点精力放在疾病诊疗上,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与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或科普。然而患儿及家属通常对儿科疾病知识缺乏,常因不了解、不理解对临床诊疗造成误解,引起医患矛盾[3]。因此,在不加重一线医护人员负担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调动人力资源,深入开展健康科普志愿服务,从而提高大众医学知识水平值得探讨。

1 促进儿科医学生合理融入医疗体系

儿科医学生是儿科医生的后备力量,如果在学业阶段就积极加入儿科健康服务中,今后便能更快的融入医疗体系,尽快弥补我国儿科人才不足的现状[4]。尽管高年级的儿科医学生已进行了系统医学课程学习,也具备一定医疗或健康常识,但大多尚未考取执业医师资格,临床经验欠缺,临床沟通能力不足[5]。若贸然深入临床一线工作,必然会大大增加医疗风险,引起医患矛盾。据调查,我国发生的医患矛盾中,90%系沟通不当造成[6]。与之相反,健康科普工作专业技术门槛较低,涉及内容大多是通俗易懂的常识性内容,形式一般为小讲座、手册、画册、卡片、多媒体宣传、网络平台推广等,能够激发年轻医学生的兴趣,恰恰也是他们融入医疗体系的安全又合理的途径。

2 健康科普服务与志愿者服务有机结合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了“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等有关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无偿的、非职业化的援助行为。志愿者精神蕴含在志愿服务中,指一种互助、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7],这与医学人文精神,即在医学活动中坚持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精神[8]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通过志愿者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使医学生以健康科普志愿者的形式融入儿童医疗健康服务中,既能够激励医学生巩固自身医疗知识,同时又能以奉献精神给儿童及家属带来科学的健康常识。此外,医学生从事健康科普服务由于不直接涉及一线诊疗,兼顾了知识专业性和医疗安全性,是可行性非常强的方法。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儿科医学生不仅可以锻炼业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了良好的从业习惯等[9],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风医德,为今后生成为优秀的儿科医生奠定坚实基础。

3 多学科合作下的“立体化”儿童健康科普

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引导合理膳食、普及科学健康知识等与儿童医学科普相关的的内容,同时也把健康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10]。对广大儿童或及监护人进行医学知识的健康宣教,可以使他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发生、促进疾病快速康复。有研究表明,多学科的合作的健康教育模式能够使患者得到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提高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11]。儿童疾病谱与成人不同,涉及医学健康科普的学科多而繁杂,应该整合“儿科医生的治疗科普、护理团队的护理科普、营养师的营养科普、药剂师的用药科普、心理科的心理健康科普”等内容,能够让大众更全面的理解医学知识,使科普的作用最大化。科普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包括疾病治疗,而应该覆盖预防、治疗、康复等全方位的内容。此外,医学伦理、医学研究、医学道德与医患关系密切[12],科普内容应该进行覆盖,从而有助于公众理解医学科学的高尚行为,进一步缓解医患矛盾。

4 我院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

秉承我院“提供儿童医疗服务、开展医学研究、培养儿科医学人才”的宗旨,近年来在医院党委领导下,团委、社工部具体组织下建设了一支有爱心、肯奉献、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志愿者服务团队。截止目前,我院已共出动300余批2 800余人次参与活动,志愿服务时间超过3万小时,服务对象超过6万人次、服务范围覆盖西南区域近50个市区县,为儿科医学生搭建起了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志愿者主要来源于医院团委、社工部的形式多种多样的招募活动,例如医学院校的现场招募、短信平台招募、网络平台招募、招募宣传画、招募小手册等。入选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前,需要经医院团委、社工部的志愿服务领队进行集中培训,包括医学科普专业知识培训、沟通能力培训、素材制作能力培训,以在面向目标人群时更高效、合理、科学的宣传。

我院具体的志愿服务分为四类:常规性志愿服务、专项志愿服务、特殊群体关爱活动和社会资源的链接与运用,医学生志愿者均可参与其中。常规性志愿服务是指为门急诊、住院患儿提供辅助医务工作的志愿服务,包括导医、导诊、预约挂号、疏导秩序、咨询、解释等服务。健康科普志愿服务列为专项志愿服务。2017年以来,我院以“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为导向,设立了志愿服务项目—“换位空间”改善医疗服务及助力成长行动计划,旨在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增进医患互信,积极推动儿童健康知识普及。实践中依托医院各专科特色,以“一对一”带教方式,即一个医务工作者对接一个医学生志愿者,共同讨论并确立一项儿童健康科普内容,并通过院内科普达人秀比赛,选拔了一批优秀的科普志愿者和科普作品。志愿科普服务地点覆盖各大医院、社区居民、中小学校,科普形式有现场讲座、知识竞赛、科普资料发放、多媒体宣传等。此项目获重庆市首届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5 结语

由行政部门牵头,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培养,建立一支高效的儿科医学生志愿者科普团队,不仅有助于提高大众医学常识,促进医患关系和谐,还培养了医学生的奉献谨慎,为将来成为儿科医学领域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猜你喜欢

医患儿科医学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圆梦儿科大联合
倪鑫:圆梦儿科大联合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