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2019-01-29李艳萍
李艳萍
(汶上县南旺医院,山东 济宁 272506)
0 引言
小儿腹泻是临床儿科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患儿在临床中以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临床研究显示小儿腹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临床中患儿的治疗方式较为多样,需要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1]。本次研究就对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进行讨论,并研究相应治疗方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腹泻患儿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从选择120例患儿纳入此次研究,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0.25~3岁,平均(1.69f0.36)岁。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大便次数在3~11次不等,且大便性状存在明显的不同,根据临床调查显示,120例患儿中,大便呈黏液样患儿30例,大便呈水样患儿45例,大便呈稀软样38例,大便呈脓血便样患儿7例;而在临床中腹泻伴有脱水患儿20例,腹泻伴有发热、腹痛患儿32例。比较患儿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集120例患儿的粪便标本,将其进行涂片处理,然后采用革兰染色进行处理,放入镜下进行观察;另一方面,要依照微生物学培养的常规方式对患儿的粪便进行细菌培养,查看培养结果,并且采用胶体金法对患儿的便轮状细胞的抗原检测[2]。
1.3 观察指标
记录相关检查结果,分析相关数据,查看患儿出现腹泻的原因。
2 结果
2.1 涂片后革兰染色镜检结果
在将120例患儿的粪便图片后采用革兰染色进行镜检结果显示,其中有75例患儿是由于非感染因素导致的出现腹泻情况,占比62.5%,而剩下的45例患儿则是由于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腹泻情况;在镜检中显示患儿的粪便中革兰阴性杆菌的占比在8%~16%,而革兰阳性杆菌的占比则在80%~92%,革兰阴性球菌的比率仅在0.2%~1.0%,革兰阳性球菌的比率则在0.4%~2.8%,其中有58例患儿出现了菌落失调的情况,并且菌落失调情况越严重的患儿其排便次数和腹泻次数就越多[3]。
2.2 粪便微生物检查结果
对120例小儿腹泻患儿的粪便进行微生物学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在120例患儿中,48例患儿的微生物检查结果呈现阳性,占比40.00%,而剩下的72例患儿的结果则均为阳性,占比60.00%;针对患儿的情况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显示检查结果阳性的患儿中,有40例患儿为细菌性腹泻,占比83.33%,经过细菌培养后了解到了其主要的细菌类型,其中培养结果为沙门菌患儿5例,培养结果为志贺菌患儿28例,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患儿7例,可以看出患儿的细菌感染类型以志贺菌为主。而在轮状病毒的检查中则显示,结果为阳性的患儿仅有10 例[4]。
2.3 粪便性状检查
将临床患儿的检查结果与其粪便性状相结合进行分析,查看不同患儿的表现。在临床检查中显示,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其粪便主要表现为黏液样或者水便样,采用显微镜对其粪便进行观察可见其粪便中存在少量的白细胞;沙门菌感染患儿的粪便则主要表现为黏液便或者脓血便,进行显微镜观察时则能够在其粪便中查看到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志贺菌患儿则多为黏液便或者脓血便,在显微镜观察中不可见白细胞,但是可以发现大量的红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5]。
3 讨论
婴幼儿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一个群体,因为婴幼儿其年龄较小,仍然处于快速发育的一个阶段,其机体内的各种器官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使得其体内的消化液以及消化酶的分泌均处在较低的状态中,如果其摄取了过多的营养物质将会导致其消化功能出现紊乱的情况,影响其身体健康,该情况下患儿主要表现为粪便中带有一定的酸味,并且患儿大便多为稀水样[6];同时患儿没有体温升高的情况出现,在临床的粪便稀水样和轮状病毒检查中结果均为阴性,并且血常规中患儿的白细胞数量未出现明显的增加。对于该情况的患儿,则主要针对其消化不良的情况进行处理,不需要给予任何抗菌药物[7]。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除开非感染性因素导致患儿出现腹泻外,感染性因素是导致患儿出现腹泻情况的主要因素,病毒、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以及沙门菌和志贺菌等都是导致临床患儿出现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另外也有研究显示,空肠弯曲菌也会导致小儿腹泻情况的发生[8-10]。而在临床中,针对患儿的感染性腹泻,首先要通过临床实验室检查、喂养史以及接触史来了解患儿的感染病原以及感染的途径,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实际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临床中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腹泻的主要药物,其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情况,治疗患儿的疾病,但是并不是所有患儿都能够使用相应的药物,在进行药物治疗前一定要对患者进行微生物学检查以及常规检查,对患儿进行药敏试验以及细菌培养,保证患儿能够正常顺利用药[11-12]。在本次研究中,参与研究的120例患儿中,有58例患儿出现了菌落失调的情况,这可能就与患儿之前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有关,而当患儿出现了菌落失调的情况时,就要及时给予患儿微生物制剂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采用微生物制剂灌肠或者健康小儿大便悬液灌肠的方式对患儿进行治疗[13]。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可将患儿出现小儿腹泻的原因分为非感染因素以及感染因素,在临床治疗中要准确诊断患儿的情况,根据患儿的感染类型给予患儿有效的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