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在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2019-01-29唐蓉赵新梅
唐蓉,赵新梅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0 引言
神经原性膀胱是由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尿道、膀胱出现功能障碍(包括排尿障碍、储尿障碍)的一种疾病,具体表现为尿失禁、排尿困难、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及早进行康复训练对于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意义重大[1]。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选定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130例研究,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研究时段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选定本院收治的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13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原则,分对照组(例数=65)、研究组(例数=65)。研究组女性30例,男性35例,年龄在28-70岁,平均年龄为(49.62f5.14)岁;病程在1-5年,平均病程为(3.06f1.25)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及以下例数之比分别是20:28:17;体重在44-80kg,平均体重为(62.52f5.14)k g。对照组女性29例,男性36例,年龄在29-69岁,平均年龄为(49.76f5.04)岁;病程在2-4年,平均病程为(3.07f1.21)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及以下例数之比分别是22:25:18;体重在45-79kg,平均体重为(62.47f5.04)kg。性别、病程、体重、年龄等基线资料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①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精神清醒、意识正常者。③均为首次发病。④患者及家属签字“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狭窄、肿瘤、结石等疾病者。②胸12平面以下感觉功能丧失者。③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④存在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者。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⑥合并免疫系统疾病、重大感染者。⑦合并其他膀胱功能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采用留置导尿,尿管留置在患者机体中,进行开放引流,2周之后开展间歇性开放导尿管引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30d后拔除导尿管,对于不能自主排尿者,则对上述操作再次重复。
研究组(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根据饮水计划和残余尿量情况,每4-6小时导尿一次,病人在开展间歇性导尿之前,应做尿动力学检查,确定患者膀胱功能类型,安全容量要求膀胱压力在40cmH2O以下,功能训练之前应确保患者无自主神经功能反射异常。具体操作如下:导尿前采用诱导排尿,如听流水声、牵拉阴毛、摩擦大腿内侧、男性患者则可挤压阴茎龟头部、女性则可按压阴蒂、热敷下腹部;导尿中嘱患者收缩腹肌模拟正常排尿模式,观察尿液排出的速度;导尿后嘱患者协助患者进行桥式运动练习,增加腹肌力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训练方法。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康复效果、膀胱残余尿液量、改良巴氏指数评分、并发症。
康复效果:①排尿障碍症状消失,膀胱功能恢复,能自主排尿,膀胱容量测量仪检查:膀胱内残余尿量小于等于100mL为显效。②排尿障碍症状可见显著好转,膀胱功能基本恢复,膀胱排空不全,膀胱容量测量仪检查:膀胱内残余尿量小于等于200mL为有效。③排尿障碍症状、膀胱功能变化不明显,膀胱容量测量仪检查:膀胱内残余尿量大于200mL,甚有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为①②之和,除以总例数。
膀胱残余尿液量:包括护理前后平均膀胱残余尿液量。
改良巴氏指数评分:包括上下楼梯、活动、吃饭、穿衣、洗漱整理、大小便等,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能力越强。96-100分生活可自理,功能缺陷轻度在75-95分;功能缺陷中度在50-70分,功能缺陷重度在25-45分,功能障碍极严重,需要他人照顾在0-20分。
并发症:包括肾功能不全、肾积水、尿路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效果对比
研究组显效28例、有效3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92%(63/65);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3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0.00%(52/65)。研究组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χ2=9.1188,P=0.0025)。
2.2 两组膀胱残余尿液量对比
护理前:研究组膀胱残余尿液量为(150.62f18.06)mL、对照组膀胱残余尿液量为(151.01f17.96)mL。 相 比P>0.05(t=0.1235,P=0.9019)。
护理后:研究组膀胱残余尿液量为(31.52f3.14)mL、对照组膀胱残余尿液量为(68.25f8.67)mL。研究组膀胱残余尿液量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t=32.1141,P=0.0000)。
2.3 两组改良巴氏指数评分对比
护理前:研究组改良巴氏指数评分为(52.17f7.14)分、对照组改良巴氏指数评分为(52.25f7.85) 分 。 相比P>0.05(t=0.0608,P=0.9516)。
护理后:研究组改良巴氏指数评分为(89.25f10.25)分、对照组改良巴氏指数评分为(76.25f6.17)分。研究组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t=8.7606,P=0.0000)。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1例肾功能不全、1例尿路感染,发生率为3.08%(2/65);对照组3例肾功能不全、3例肾积水、4例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5.38%(10/65)。研究组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χ2=5.8757,P=0.0154)。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在临床中分为潴留伴失禁型、潴留型、失禁型三种,其中以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最为常见。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生是由排尿中枢受损或者传出支受损而引起排尿反射弧消失的一种疾病。目前我国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往往将重点放在了生命抢救之上,忽略了功能障碍训练,其次大部分临床医师对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的认识不足,往往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康复治疗时间。如果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处理不及时,极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或者膀胱输尿管出现返流。临床有研究显示: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关键是间歇性导尿,目的是建立患者自身自主排尿节律,改善其生活质量及预后[2]。
本研究示:研究组康复总有效率、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显著比对照组高,膀胱残余尿液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说明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在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护理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分析如下:①传统训练及早开放引流,导致膀胱处于一种“空虚”状态,避免逼尿肌过度疲劳或者牵伸,在7-15d左右进行间歇开放引流,在此期间需等待治疗神经系统原发病,最终恢复患者膀胱功能,此方法往往是被动排尿,长期性留置尿管,极易损伤患者尿道黏膜,导致尿道黏膜的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尿道内压疮,其次还抑制了前列腺液从尿道流出,增加了尿路感染率,因此传统训练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其次所耗费的康复时间较长,患者耐受性较低,康复效果一般。②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中,患者在尿管留置7d之后进行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同时进行肌肉协调功能训练,可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缓解尿道括约肌痉挛,增强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其次功能训练还可增加排尿反射的敏感性,进一步扩张血管,改善膀胱局部的代谢以及营养,促进周围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患者早日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对排尿功能的重塑意义重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有效弥补了传统训练的不足。其次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无无创伤、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但需要注意的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训练模式,使得功能训练更人性化。
综上所述:尿潴留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采纳间歇性导尿结合功能训练,可显著提高膀胱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信赖并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