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精神科护理中语言沟通的技巧

2019-01-29孙思思

智慧健康 2019年27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精神病医护人员

孙思思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重庆 400000)

0 引言

语言作为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的工具,不仅促进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是作为独立个体思维表达的一种有效传达方式。语言表达技巧的好坏,也是人类内心世界、道德情操、文化素养以及知识水平的重要展现[1]。患有生理疾病的患者,由于自身原因和环境的因素影响下,对周围人的言语会产生理解的偏差甚至是误解。而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所产生的病理多是由于自身大脑失去了正常的思维逻辑表达,常表现出心理障碍和失去理智,与此同时,在患者发病过后,会受到来自家人和外界社会的歧视和抵制,继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引发更严重的生理疾病。作为精神科的护理人员,有效的应对和处理精神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是每个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此同时,还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技巧,帮助静很疾病患者可以在生理以及精神上达到全面的治愈[1]。而如何应用语言沟通上的技巧对精神病患者做出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疏导,进而达到治疗的最终目的,成为了现阶段行业研究人员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1 相关资料与护理中的语言方法

1.1 用安慰性的语言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精神病患者在入院后,接触时间最长、最为信赖的就是常伴左右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是否可以与精神疾病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掌握病人的特殊行为习惯,关乎着患者是否可以利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只有医护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和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并针对这一特征,在患者病发的过程中,采用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避免刺激和怀疑的语言,利用安慰性的语言内容和语言方式来稳定患者的激烈情绪,促使患者平稳的接受治疗。例如:在精神病患者恢复阶段,患者常会向身边最为亲近的医护人员发出是否可以康复等相关的疑问,这时候医护人员就需要运用诚恳真挚的语言来肯定的告诉患者,只要遵从医护人员的治疗方案,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康复[2]。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更会有效的对患者进行良性的心理暗示,积极促进治疗[3]。

1.2 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采用积极的暗示性语言

每个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在发病前都有着同的文化素养和个人性格,因此,在医护人员与精神病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病人不同疾病种类在沟通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暗示性语言,通过连续不断的心理暗示,进一步促进患者的日常治疗可以有效的进行。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医护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中对患者进行无形的心理活动影响,例如,如果遇到睡眠质量不高的患者,在休息的过程中容易惊醒的患者等,可以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和看护的过程中,用药时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一般情况下可对患者说,“这是效果最佳的催眠药,很多人吃了都说这个药很有效,我相信如果你按时服药,肯定会睡眠更加,事半功倍”等诸如此类的暗示性语言,可以有效的提高药物对患者的作用[4]。

1.3 治疗的过程中诱导性的语言的使用

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沟通之所以可以顺利的进行,兴趣和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不同治疗环境的影响,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关系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看护过程中,需要详细的掌握和了解自己所负责患者的个人特征,例如:年龄、姓名、职业、爱好和兴趣等,并及时掌握患者在发病的过程中常出现的症状以及会出现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的针对患者进行积极诱导,帮助患者敞开心扉,深入交谈,继而引导患者说出内心的困扰,探究出发病的根源,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4 鼓励性的语言可以提升患者的信心

抑郁症患者是精神病患者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也是现代都市人面对多重重压下所引发的一种病症。但并不是不治之症,因此,患有疾病的患者和患者家属不要过分的恐慌,总体来说,这类型的患者常常表现出现消极悲观甚至是厌世等行为,想要帮助患者积极融入社会中,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建立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和鼓励患者像医护人员吐露最真实的内心情感,并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采用举例子的方式,让患者以身边的成功例子为榜样,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决心[4]。

2 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的语言要求

2.1 树立医护人员的威信,尊重患者的人格

精神病患者尽管在发病的过程中往往会有着怪异的行为和举止,甚至是在语言上产生冲突。但是,对病人的人格的尊重是任何一位医护人员都要牢牢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在面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过程中,不能出现歧视或轻视等侮辱人格的行为,而是要从内心深处理解和尊重具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与此同时,作为精神科的医护人员,更要充分了解和理解精神病人的痛苦和不幸,在治疗和看护的过程中,要积极给予真诚的关怀和同情,尽量让患者得到应有的重视,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切,更好的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5]。

2.2 医护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语言灵活性和针对性

精神病患者在心智和思维上不能用正常的逻辑来思考,因此,在与精神病患者沟通的过程中,需要灵活的运用自身的语言,针对不同类型的病人,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语速和语调,婉转机智的处理患者所传递的语言或问题,例如:对待有分裂症和抑郁症的精神病患者要语速适中、语气缓和、耐心细心且语言清晰的做出表达自身的思想,避免引起患者的抵触情绪,这样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有效的缓解病人的抵制情绪和面对治疗紧张恐惧的心理;而对狂躁的精神病人则需要采取严肃的态度,语速放慢、语气加重,对其产生的过激行为要自动忽略,不要过分的强调而适得其反。只有对症下药,在语言沟通的过程中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稳定和谐,这样可以更好的建立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亲密和信赖的关系[6]。

2.3 加深治疗工作中语言情感上的交流

日常的沟通和交流中,不同语言情感的传递,会带给对方不同的心理暗示。在精神病医护人员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自身语言情感上的丰富,在治疗和看护的过程中,加深语言上的诚恳,让患者消除疑虑,避免采用生硬粗暴或者是含糊不清的语言,让患者感到屈辱甚至是受到创伤[4]。这种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可以更好的发挥语言在治疗中的作用的同时,增加患者恢复健康的几率,减少和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间,建立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大多数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很大程度上内心存在着不安和自卑,有效的语言情感交流甚至可以帮助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极大的缩短治疗时间。这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也是医护人员需要加深情感交流的重要原因之一[7]。

3 结论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不仅仅承担着对患者物理方面的康复职责,更对患者的内心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在对精神科病人护理的过程中,任何不利于患者康复的语言都需要避免,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语言沟通上的技巧多加学习和注意,只有了解了患者的内心世界,选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才可以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精神病医护人员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都有精神病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