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吴国太的政治贡献及文学价值

2019-01-29

镇江高专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演义三国志通俗

单 辉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与旅游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8)

作为一部描写古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构建了由君王、谋臣、武将等组成的男性世界。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作者还塑造了数十位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既烘托了主角,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女性形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研究者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貂蝉、大乔、小乔等年轻女性形象身上。貂蝉是美人计的执行者,直接左右了董卓的命运,延续了汉室江山,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大乔、小乔形象的塑造衬托了孙策和周瑜等年轻一代英雄的潇洒风流,这些形象受到人们的喜爱。

同貂蝉、大小乔相比,吴国太出场次数不多,但她直接左右着甘露寺招亲的情节发展,成为促使孙权与刘备联盟、推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人物。然而,在学术界,吴国太这一形象却少有人关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事实上,吴国太的政治贡献和文学价值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这对丰富与深化《三国志通俗演义》女性形象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吴国太的身份地位

关于吴国太的身份,《三国志通俗演义》在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写道:“却说坚有四子,皆吴夫人所生。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吴夫人之妹,即为孙坚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1]63毛宗岗有批注:“后有二乔,前有二吴。二乔各配一婿,二吴却共归一夫。”[1]63此段话中所言吴夫人,为吴国太之姐,姐妹共侍孙坚,吴国太为次妻,所生之女仁,即为甘露寺招亲嫁给刘备之孙尚香。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吴国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吴太夫人去世后,孙权遵母亲遗命,奉养吴国太如同亲生母亲。因此,吴国太在江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三国志》中,却只出现了吴夫人,而不见有吴国太。《三国志·吴夫人传》载:“本吴人,徙钱唐,早失父母,与弟景居。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于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及权少年统业,夫人助治军国,甚有补益。建安七年,临薨,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合葬高陵。”[2]1102-1103又《三国志·孙坚传》裴松之注引《志林》曰:“坚有五子:策、权、翊、匡,吴氏所生;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2]1015这里的吴夫人并没有吴国太这样一个妹妹,而且吴夫人是被迫嫁给孙坚,并非《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姐妹二人共侍孙坚。这段话也提到了“少子朗,庶生也,一名仁”,这里庶生的少子名为孙朗,又名为孙仁,非吴氏所生,其母亲为丁氏,当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吴国太的原型,但其地位显然不能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吴国太相提并论。可以说,吴国太这个人物形象,是作者根据情节发展需要塑造的。

2 吴国太的政治贡献

吴国太的主要政治贡献在于主导了甘露寺招亲,推进了孙刘联盟的进程。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吴国太出场次数不多,但都在关键的时刻出现。在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中,曹操大军集结赤壁,欲夺取江东,檄文先至,谋士以张昭为首,主张投降。“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1]417-418然而,鲁肃向孙权谏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1]418降与不降两种观点,令孙权举棋不定。后诸葛亮至东吴,以激将法劝孙权主战。张昭等人却再度劝孙权降曹:“昭等闻主公将兴兵与曹操争锋,主公自思比袁绍若何?曹操向日兵微将寡,尚能一鼓克袁绍,何况今日拥百万之众南征,岂可轻敌?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1]425作者运用了“孙权只低头不语”“孙权沉吟未决”“孙权尚在沉吟”“卿且暂退,容我三思”等语句来表现孙权内心的极度矛盾。

在这样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吴国太出现了,一句话改变了整个局势,“却说吴国太见孙权疑惑不决,乃谓之曰:‘先姊遗言曰: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今何不请公瑾问之?权大喜,即遣使往鄱阳湖请周瑜议事”[1]426。毛宗岗对此评曰:“孙权破操之计必待周瑜决之者,非决之以周瑜之言,而实决之以孙策临终之言,则谓周瑜之破操,一孙策之破操可也。不但此也,孙策之语,孙权能忆之者,忆之以权母临终之言,而有忆之以母姑忆姊之言也,则谓周瑜之破操,一吴氏两夫人之破操可也。……赤壁鏖兵一场大功,得妇人之力居多。妇人很可畏哉!”[1]427诚如毛宗岗所言,赤壁之战,得吴国太之力居多,正是由于吴国太举足轻重的一句话,引出了周瑜献计,坚定了孙权破曹的决心。

吴国太再次出场,又促成了孙刘联盟,推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个情节出现在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在这一回中,刘备之妻甘夫人新丧,周瑜听说后,遂与鲁肃定下美人计。“瑜谓鲁肃曰:‘吾计成矣!使刘备束手安缚,荆州反掌可得。’肃曰:‘计将安出?’瑜曰:‘刘备丧妻,必将续娶。主公有一妹,极其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房中军器摆列遍满,虽男子不及。我今上书主公,教人去荆州为媒,说刘备来入赘。赚到南徐,妻子不能勾得,幽囚在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1]524诸葛亮识破美人计,派了赵云随刘备赴江东迎亲,并在江东广为宣传,使刘备入赘一事,人所共知,形成既定事实。又贿赂乔国老,使其通报给吴国太。“却说乔国老既见玄德,便入见吴国太贺喜。国太曰:‘有何喜事?’乔国老曰:‘令爱已许刘玄德为夫人,今玄德已到,何故相瞒?’国太惊曰:‘老身不知此事。’便使人请吴侯问虚实,一面先使人于城中探听。”[1]526吴国太的介入使得美人计陡生波澜,甘露寺招亲的情节发展达到了高潮。

在作品中,当吴国太知道确有此事之后,便找来孙权答对。“国太捶胸大哭。权曰:‘母亲何故烦恼?’国太曰:‘你直如此将我看承得如无物!我姐姐临危之时,吩咐你甚么话来?’孙权失惊曰:‘母亲有话明说,何苦如此?’国太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我为你母亲,事当禀命于我。你招刘玄德为婿,如何瞒我?女儿须是我的!’”[1]526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吴国太对女儿的疼爱之情。吴国太要亲自在甘露寺相婿,全然不顾孙权欲夺荆州所使之美人计。“国太大怒,骂周瑜曰:‘汝做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直恁无条计策去取荆州,却将我女儿为名使美人计!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你们好做作!’”[1]527从维护女儿的角度出发,而不顾东吴计取荆州,吴国太作为女性的真性情表露无疑。诸葛亮用计使刘备入吴相亲之事在吴国形成舆论,令吴国太不得不好生考虑如何处理此事。作为母亲,吴国太也希望为女儿觅得佳婿。吴国太曰:“我不曾认得刘皇叔,明日约在甘露寺相见。如不中我意,任从你们行事;若中我的意,我自把女儿嫁他。”[1]527乔国老在吴国太面前早已帮刘备说了诸多好话,吴国太在见到刘备之后,甚为满意。“国太见了玄德,大喜,谓乔国老曰:‘真吾婿也!’”国老曰:“玄德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更兼仁德布于天下:国太得此佳婿,真可庆也!”刘备发现了帐后有刀斧手埋伏,欲行加害,请求吴国太为之庇护。“国太大怒,责骂孙权:‘今日玄德既为我婿,即我之儿女也。何故伏刀斧手于廊下?’权推不知,唤吕范问之,范推贾华。国太唤贾华责骂,华默然无言。国太喝令斩之。”[1]528

在这出甘露寺相亲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各方势力角逐的结果取决于吴国太的态度,正是由于吴国太对刘备的赏识,既成就了刘备与孙尚香的爱情姻缘,也促成了孙刘之间的政治联姻。

毛宗岗对此评曰:“烧了外太公的香,不怕舅爷作梗;倚了老丈母的势,便堪女婿放刁。和尚寺中相女婿,禅堂倩作蓝桥;新人房里接将军,锦帐又成赤壁。回廊下执斧健儿,须不是伐柯之斧;绣帐前持兵侍女,却可助行雨之兵。有成就良姻的太太,吴夫人不比崔夫人;遇不怀好意的哥哥,孙仲谋险做孙飞虎。”[1]522

3 吴国太形象的文学价值

《三国志》中一笔带过的丁氏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作为吴夫人妹妹出现的吴国太,二者身份地位明显不同。作者在抬高吴国太身份地位的同时,也赋予了这一人物形象与其地位相称的政治作用和政治意义,使她成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人物,从而成功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吴国太这一人物形象不仅丰富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女性群体形象,也烘托了孙权侍母至孝的君主形象,促进了情节的发展。

3.1 丰富女性群体形象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了数十位女性形象,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女性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吴国太作为吴国女性形象的代表,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其促成了孙权问计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促成了甘露寺招亲,成就了孙刘联盟和三国鼎立的局面。从这层意义上说,吴国太即使与魏蜀两国的女性形象相比较,也毫不逊色。

吴国太深居后宫,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但在只言片语中体现了对女儿的慈爱和对儿子事业的关心,是一个慈母的形象,是魏蜀吴三国中这类群体的代表。与之类似的蜀主刘备的夫人糜夫人,始为贤妻良母,继而为贞洁烈女,她家世代经商,家资殷富,在刘备落难之时,嫁与刘备,相夫教子,转战南北。长坂坡兵败之时,糜夫人怀抱阿斗,四处躲藏,身负箭伤,将阿斗托付给赵云后,为了不拖累赵云保护阿斗杀出重围,投井坠亡,成全了节义。糜夫人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称颂的女性形象:“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拼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1]405毛宗岗评价说:“徐氏以不死报夫仇,糜氏以一死全夫嗣:皆贤妻也。吴夫人临死,托壮子于良臣;糜夫人临死,托幼子于猛将:皆贤母也。然死更难于不死,临难之托子,更难于平时之托子,则糜夫人之贤,又在东吴两妇之上。”[1]397两相比较,同为慈母,却又性格不同,一为温柔敦厚,一为节烈忠贞,结局不同,正所谓“同而不同”。《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女性群体形象的塑造不可谓不精彩。

3.2 烘托孙权君主形象

吴国太是孙权嫡母吴夫人的亲妹妹,姊妹俩共侍一夫,感情诚笃。吴夫人临终前嘱托孙权以母视之,孙权允诺,对吴国太言听计从,毕恭毕敬,即使美人计因吴国太的中途杀出而失败,孙权也没有表现出对吴国太的任何不满。孙权对并非嫡母的吴国太的态度体现了他侍母至孝的美德。历代统治者皆以礼教安民,以上率下,通常把“孝”作为展示仁君形象的重要内容。因此,《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在这里描写孙权对吴国太的“孝”,有助于提升孙权作为吴国君主的形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孝,德之始也”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德行,首先看这个人是否具有孝心。孔子在《论语·学而》中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2孔子把“仁”视为伦理道德的核心,把“孝弟”作为“仁”之根本,“孝”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与之相应,封建统治者把“孝”作为维持社会根本秩序的道德规范。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就倡导以孝治国,制定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以至于后来出现“举孝廉,不知书”的怪现状。《孝经》《礼记》和“三纲”学说都体现统治阶级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孝”的概念中最基本的内涵是对父母的孝敬。孔子提出“无违”之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3]13这里强调的是要对父母孝敬,不违背人伦和礼法,这也是历代统治者所倡导的,作为统治者,当然要以“孝”为天下之表率。《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刻画了孙权侍母至孝的美德,是对其形象的美化。

3.3 促进情节发展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的情节成为吴蜀联盟、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重要铺垫。在赤壁之战后,吴蜀因荆州之争而剑拔弩张,合作关系面临破裂。一旦关系破裂,魏国便可以渔翁得利,灭掉吴蜀,统一天下。在这一关键时刻,周瑜打算通过美人计困住刘备,以便夺取荆州。吴国太的出现,破坏了周瑜的计谋,假联姻成了真联姻,荆州之争也因此告一段落。

甘露寺招亲促成孙刘联姻之后,又引出后面的情节。首先,在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1]531中,孙夫人协助刘备退了吴兵,逃回荆州。文中写道:“都是你这伙匹夫,离间我兄妹不睦!我已嫁他人,今日归去,须不是与人私奔。我奉母亲慈旨,令我夫妇回荆州。便是我哥哥来,也须依礼而行。二人依仗兵威,欲待杀害我耶?”[1]536-537这个情节体现了孙夫人有勇有谋及对刘备的一片真情。其次,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1]591中,孙权假称吴国太有病,骗孙尚香带阿斗回吴,引出赵云截江夺斗的情节。文中写道:“若不留下小主人,纵然万死,也不敢放夫人去!”[1]595这个情节烘托了赵云的忠肝义胆和多谋善断。再次,在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卦阵”[1]802中,夷陵之战后,刘备败走白帝城,“时孙夫人在吴闻虢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后人立庙江滨,号曰枭姬祠”[1]809。作者以诗叹之:“先主兵归白帝城,夫人闻难独捐生。至今江畔遗碑在,犹著千秋烈女名。”[1]809孙夫人贞洁烈女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三国女性群体增添了亮色。吴国太成就了孙刘联姻;引出后面截江夺斗情节,烘托了赵云的忠肝义胆;及至最后孙夫人殉夫,这一情节也是甘露寺招亲情节的延续。

总体而言,吴国太这一形象的塑造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对《三国志》人物原型的提炼和丰富。在小说情节发展中,吴国太促成了孙刘联盟和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体现出重要的政治贡献;同时作者对吴国太这一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依然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妇孺皆知。由此可见,作者对吴国太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甘露寺招亲的故事受到人们的喜爱,“《甘露寺》与《美人计》连演,又名《龙凤呈样》,是京剧著名传统剧目,直到今天仍盛演不衰”[4]。当然客观上而言,甘露寺招亲的故事只是作者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而进行的文学描写。20世纪80年代,南开大学历史系杨志玖曾质疑甘露寺招亲之说,认为“镇江也不是刘备的洞房所在了”[5]。然而,镇江本地学者认为甘露寺招亲在镇江无疑,只是对招亲地点甘露寺的建筑年代有所怀疑,认为“甘露寺当是唐敬宗宝历2年(826年),由李德裕创建”[6]。类似的争议也许还会继续下去,吴国太这一文学形象将会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猜你喜欢

演义三国志通俗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大话三国志
小说的通俗
三国演义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