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色扮演教学在物理学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行星的运动》为例

2020-01-01梅宇航邹建平

镇江高专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教师教学

梅宇航,邹建平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江苏 镇江 212016)

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蕴含丰富的知识、严谨的方法、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物理教学注重问题解决,忽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角色扮演教学(简称角色扮演法)是情景式教学的一种,以知识为载体传递科学素养[1]21-23,教师作为引导者、设计者、组织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现“双主体”教育观。

1 角色扮演教学概述

1.1 概念与理论基础

角色扮演,广义上指学生通过扮演某种角色进行学习的活动[2]843,狭义上强调“角色扮演”和“戏剧表演”的区别[3-4]。角色扮演教学法,即教师提供真实的、涉及价值争论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扮演角色并分析矛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5]。

角色扮演理论以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在1935年提出的角色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后来被精神分析学家雅格布·莫雷诺运用于社会心理学。角色扮演最早用于精神疗法,即创设病人所经历过的场景,让病人表演过去发生的事情,帮助病人进行精神发泄、深刻认识基本的人格问题[6],尽快康复。切斯勒、福克斯于1966发表《课堂中角色扮演的方法》,至此角色扮演被美国教学理论研究人员引入学校课堂。目前,角色扮演法广泛流行,在医学护理、外语教学、职业培训、德育等领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1.2 属性

与角色扮演相似的教学形式有作品对白、主题演讲、辩论比赛、课堂剧等,它们的属性见表1。角色扮演不受学科限制,有利于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教学的热情。

表1 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属性对比

1.3 教学原则

1.3.1 剧情设计的真实性

要求学生(有时包括教师)以物理学家的身份生动、具体地再现一段物理学史或解答问题,剧情符合真实史料。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特别是男生)希望获得同龄人的认同,加之受“演义剧”“戏说剧”“穿越剧”的影响,容易忽视物理学家所处的特定历史情境,天马行空,使演出变成无预定程序的、无逻辑的角色扮演。此时,无论学生的语言多么精彩,互动多么有趣,只要突破尊重物理史实这一底线,角色扮演必然是失败的。杜威曾说:“只有从粗糙的材料做起,经过有目的地使用,学生才能获得包含在完成了的材料中的智力。”[7]215教师在课前“排练说戏”时要提醒学生追求“原生态”,而不片面看中气氛的活跃性。

1.3.2 场景创设的层次性

角色扮演法一般需要创设多个场景,并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创设的场景之间呈递进关系,并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既要防止步距过大导致脱节,又要防止步距过小缺乏挑战性。学生的学习是由易到难、由表入里、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创设场景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衔接,要有层次、有梯度[8]。

1.3.3 内容选择的适用性

选题是关键一环,要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扮演的角色基本是物理学家,要准确表达人物观点,难度比一般课堂讨论大。限于学生的学科基础、阅历、认识水平,教师的教学风格,应该选择史料丰富的片段,如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争论、日心说与地心说的较量等,尽力避免理论水平过高或缺乏冲突的内容。

1.3.4 课堂参与的广泛性

“演员”“观众”参与表演的程度直接影响最终效果。教学设计时,应避免“少数学生作道具、多数学生看热闹”的现象,要给“观众”一定的任务,如分析思维方法、概括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当好预备“演员”等。此外,教师应认真做好教学准备和组织工作,把握全局、调节进度,也可以扮演适当的角色,发挥辅助作用,避免学生表演过火,把严谨的教学活动变成滑稽剧。

2 实施步骤

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角色扮演的活动时间不宜过长,6~8 min为宜,人数不宜过多,3~5人即可。美国著名教育学者G.Shaftel和F.Shaftel于1967年将角色扮演分为9个步骤,笔者以《行星的运动》教学为例,简化为场景分析、角色分配、扮演实施、讨论总结4个步骤,见图1。

图1 角色扮演教学实施步骤与说明

2.1 场景分析

《行星的运动》是《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的理论基础,是进行科学方法和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根据内容可分为两个场景,即宇宙中心的争辩、布拉格之约。学生对天体运动规律充满好奇,但又觉得神秘、抽象、陌生,不易理解,甚至无法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行星运动的发展过程,从“日心说”“地心说”到二者的争论,从第谷·布拉赫的精心观测到开普勒的非凡数学运算,体会科学大师的思路、方法、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

2.2 角色分配

场景1中有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托勒密、日心说的代表人物哥白尼,日心说的支持者伽利略、布鲁诺,信奉上帝的宗教势力(可由教师担任),场景2中有第谷·布拉赫、开普勒。

2.3 扮演实施

角色扮演并不像设计一个问题情境那样简单。按照“体验—思考—行动”的逻辑顺序,学生要在课前充分准备,了解剧中角色要解决的问题、传递的信息。场景1中,教师给出问题情境——“谁是宇宙的中心”,列出重要“证据”,制造矛盾,让“地球派”“太阳派”进行辩论,提高活动的观赏性与务实性。场景2中,教师利用画外音介绍第谷·布拉赫连续20年观测行星运动并记录数据,提出问题——第谷·布拉赫二十年如一日观测行星靠什么支撑?第谷·布拉赫是丹麦人并且不同意日心说,为什么邀请德国的开普勒作为接班人?这些问题为后续的讨论、总结做好铺垫。

2.4 讨论总结

为保持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轻松的氛围,讨论中可以直接使用角色名字。为使讨论更具针对性,可以对整个过程等进行录音、录像,根据需要及时重现角色扮演过程。结束后进行总结,见表2,为后续活动提供经验。

表2 《行星的运动》讨论设计表

3 优势

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然后,才由想象的媒介进入记忆的领域,然后,才由细微的末节生出普遍的理解,最后,才有对于业已领会的事实的判断,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牢实地确定。”[9]45-46实践证明,学生能通过扮演角色获得成就感,而知识的经验化、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强化感性认识、记忆与理解。

2)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角色扮演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承担扮演任务的学生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社会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才能用精准的语言诠释人物的特点,而“观众”则是带着问题观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表演需要团队合作,学生在磨合中可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引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实现群体互动与彼此指导。

4 结束语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主题、一定的目标、有序的进程和运用范围,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10]298。角色扮演法亦有局限性,如前期准备时间要充分、课堂表演衔接要自然、讨论总结要开放多元,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价值观念、表演经验、沟通技巧等要求较高。

皮亚杰曾说:“教育学中令人痛心的困难是,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最困难的方法。”[11]教师要做好角色分配、表演指导,避免因学生个体差异或其他因素导致角色扮演流于形式。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