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MART原则的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设计
2019-01-29李静,雷芸
李 静,雷 芸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遵义贵州563006)
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一课程的复杂性、在于其涵盖了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包含听、说、读、写、译等方方面面的教学。并且,这些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必须有机地结合在大学英语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如果对于教学的要求和任务没有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教学模式和手段要达到的效果没有正确的评估,那这样的教学多半是失效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须对教学的整体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根据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分解教学目标和任务,从而使复杂的教学目标变得清晰,教学活动容易设计和操作,最终使得教学效果更好。笔者认为,对于教学目标的宏观和微观的把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SMART管理原则能有效地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活动。在此,笔者将从微观的角度讨论SMART管理原则在听说课程设计上的作用。
一、“SMART”原则简介及“S”的制定
“SMART”原则首先是由目标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在他的著作《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是经理们必须掌握的绩效考核管理原则。“SMART”是由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组成,:S是指specific,即绩效指标是具体的。M是指measurable,即绩效指标是可以衡量的。A是指attainable,即绩效指标是可以达到、实现的。R是指realistic,即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可以证明和观察的。后来,realistic有不同的变体,如Relevant(相关),result(结果)等。T是指time-bound,是指这个绩效指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日期[1]。
对于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设计,“SMART”原则中的“S”是指具体的听说目标。对于每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具体的情况来制定。通过接触,笔者发现地处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普遍较低,很难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所提出的听力理解能力一般要求:“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听懂语速较慢 (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一般要求:“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因此,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一般要求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是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这一要求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间就能完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听说教学的内容难度根据学生集中学习的四个学期逐一增加,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使学生克服听说练习过程中存在的自卑、自我怀疑、抵触等心理障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积极参与,从而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调动学生课下继续听和说的热情。根据语言学习理论,大量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因此,学生能在课堂内外主动“听”,愿意开口“说”,才是实现大学英语听说能力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M”的操作和运行
根据准确的教学目标所制定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活动是使教学产生效果的必备条件。对于听说课程的教学活动,怎样使之能够被测量,实现SMART原则中的“M”呢?虽然听说能力是内化的语言能力,不易显现出来,但是教师还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和可控的教学内容来测量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如交际英语的角色扮演、新闻播报式话题表述等。值得一提的是,利用现在的网络教学平台,或者QQ群、微信群,教师可以监测和管理每一位学生是否完成了听说练习。教师还可以通过制定教学效果自评表等形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同时,也让学生能随时观察到自己的进步过程,从而增加自信心,形成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A”的条件和前提
“SMART”原则中“A”所表示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与前面所提及的“specific”的教学目的和“measurable”教学活动设计是息息相关的,成因果关系。不考虑学生自身能力以及教学环境、不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教材,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对于听说课程而言,要求太高,学生听不懂、说不出,不仅实现不了教学目的,学生学无所获外,更易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挫败感。对于地方性院校的学生而言,英语对于他们成才、就业的影响及作用在生活中并未显现,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属于近景工具型动机,即动机来自于学位证压力,四六级证书、奖学金等短期学习目标[2]。因此,学习中产生的强烈的挫败感对于学习动机本就不高、不具持久性的学生而言是相当致命的,毕竟学生内心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专业课程。教师若在课堂上一味强压教学任务,不顾及学生的内心感受,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同样,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即学生的热情被点燃,学习动机被激励,那教学活动就非常成功,并且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容易本末倒置,即只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凸显课堂互动热烈,而对于活动的设计脱离教学目标,出现“只乐无教”[3]的情况。因此,教学效果的实现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任务为指导,以可检测、可管控的教学活动为必备条件的。这三者密不可分。
四、“R”的延展
“R”在“SMART”原则中所表示的是“realistic”,即现实性。教学中的现实性更多体现在教学资源的选择及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对于听说课程而言,教学内容和资源的现实性更为重要。如对于以自然灾害为听说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先考虑到学生所生活的区域常发生的自然灾害,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这样的安排更易被学生所接受。相反,如若让内陆学生听一段关于海蚀的听力材料或者讨论相关内容无疑比生活在海边的学生难得多。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材料的相关性,结合实时发生的新闻或者社会问题,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根据相关性原则,在讨论自然灾害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最近的一部科幻题材的电影“流浪地球”。这样,既能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课程的学习与生活是关联在一起的,是可以融入到学生生活里的。
五、“T”的管理
“SMART”原则最后一个字母“T”指“time-bound”,表示时效性。在教学中时效性体现在所安排的教学活动的时间限制。在听说教学设计时,教师对时间的管理显得格外重要:每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时间量,对学生听和说的训练时间的管理,训练是否有针对性,在规定时间内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等,这些与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及课堂中的实时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时间长则影响教学进度,学生也会对教学内容感到厌倦,乏味;时效短则学生很有可能还没有进入状态,或者刚有所体会,这个教学环节就结束了,这就达不到教学效果。
在前文中笔者也提到,对于语言的学习,大量的语言输入是必不可少的,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仅靠学生课堂上所接收到的语言输入是完全不够的。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可以结合听和说互为语言输入和输出关系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课后时间,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后的训练自成体系,并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实时地对学生的课后训练进行监管,这样才能有效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达到了教学要求,实现了教学的目的。课后训练的时效性的把控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时间的管理不当只会让学生产生敷衍了事或者拖拖拉拉的不良学习习惯,阻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结合管理原则的五个关键词,我们发现“S”是引领,“M”、“A”、“R”和“T”是对活动设计的具体指导,他们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如能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引入并合理使用“SMART”原则,既能保证学生学到听和说的技能知识,又能通过对学生实时训练的监管,保证每一位学生得到必要的听说训练,从而使学生观测到每一次认真训练后自己的变化,进而积极参与,乐于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最终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