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基于青年社会学的视角

2019-01-29李海莉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责任感社会化榜样

李海莉,胡 鸿

(皖南医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有责任感,具备认同责任、承担责任、实现责任和责任评价能力,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1]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势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应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培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肩负伟大的历史使命的合格大学生。

一、人的社会化以及青年时期社会化的重要性

新生儿呱呱坠地之后,其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过程,即自然成长过程和社会成长过程。首先,社会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之能茁壮成长;其次,社会还要教育他们习得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生活经验,同时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接纳。人的社会化即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和互动,不断改造自己、提升个人能力来适应社会生活,逐渐使个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能把一个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使个人适应社会,而且还能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思想文化成果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传递给下一代,使人类文化在传承下去的同时得到创新发展。

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哪一阶段最重要,毫无疑问是青年时期,青年期的社会化是个体人格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阶段。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在青年期,特别是青年早期至中期,人们在个体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产生对爱情、对家庭新的认识外,还会对周围世界进行细致观察形成独到的认知,从而能把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印象综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找寻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认识到自己在其中扮演什么的角色,并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一种前后相继的连续感觉。青年时期的大学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长,他们独立意识凸显,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成人世界不再盲目崇拜,愈来愈呈现出明显的批判性和选择性,对于社会输送给他们的内容不再是“填鸭式”的通盘接受,而会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取舍。“新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阅历浅,自我教育能力不强,缺乏严肃的政治生活的锻炼,缺乏对国情的充分了解,易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人格结构尚未完成整合,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又渴望能用自己的观点理解世界,得出自己的判断。”[2]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如果青年社会适应能力较强,那么他们将会积极承担社会角色,履行社会义务,为社会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由于种种原因,有的青年可能拒绝社会的同化,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反社会性。

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角色

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关键是需要找准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坐标,即认清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需要其中的每个个体演绎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绝非是可有可无的。埃里克森认为青年需要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化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角色这一概念源于戏剧。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人类社会的种种活动,也同样是一部活动着的社会剧,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这个剧中担任着一种或数种职务,扮演着自己的角色。”[3]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中肩负着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习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我记得,1981年北大学子在燕园一起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今天我们仍然要叫响这个口号,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4]新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圆梦人。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现实表现

1.社会责任感涵义

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所赋予的职责和使命的情感认同和现实践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青年大学生在当前社会时代背景下,对国家和民族寄予的厚望能够自觉认清角色定位(知)、引发情感认同(情)、坚定意志品质(意)、履行相应义务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践履(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包括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社会集体责任感、国家(民族)责任感以及人类社会责任感等几方面。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现实表现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扮演好社会角色、发挥其特有社会价值的不竭动力,能否完成时代使命的关键在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和践行。当前部分大学生身上集中折射的社会责任感淡化、个人中心主义严重的现象与新时代赋予他们的社会角色相去甚远、与国家的期望背道而驰。具体表现在:自我责任感方面,自称“佛系大学生”,学习不知进取、只求60分过得去;家庭责任感的淡漠,对父母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物质上与同学盲目攀比、讲名牌;他人责任感方面,在与人相处中,以自我为中心突出、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集体责任感弱化,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片面强调自我价值,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国家责任感方面,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发生动摇、崇洋媚外,缺少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人类社会责任感方面,爱好和平但缺乏国际视角、对国际形势漠不关心甚至幸灾乐祸。

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担当社会重任寄予厚望。他多次走进高校与大学生亲切座谈、他多次就青年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他在多个场合着重强调当代青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饱含着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在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指引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重塑应着重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1.家庭教育——社会责任感的启蒙养成

家庭是个体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学认为,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如何、其父母长辈树立的榜样的好坏,对青年能否顺利地实现社会化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在血缘关系、共同的生活经历等因素的促使下,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对社会的认知。

习近平非常重视家风建设,他指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5]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以身作则,从细节之处入手加强对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如为孩子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向孩子传达乐于助人的道德观念、构建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等。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在周围环境的熏陶浸染中,孩子也自然会健康成长、向上向善。

2.理论学习——社会责任感的内化积淀

18-22岁是青年人汲取知识的黄金时期。首先大学生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和一种生活方式,应充分利用大学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构建起多层次互补、有机融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让所有课程都能上出“思政味道”、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理论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具生命力、感召力与凝聚力为一体,是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催化剂。二是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永恒的民族基因和精神烙印,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最好素材。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留下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让人肃然起敬。

3.“榜样示范·朋辈教育”——社会责任感的激发引领

对于大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能够激发他们在情感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效仿。“班杜拉认为观察者的心理特征、榜样的活动特征和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如果榜样与观察者经常在一起,或者两者相似,那么观察者就经常或容易学会榜样行为。”[6]在大学,青年人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一致的奋斗目标,他们相互传递分享着对社会的认知、在求同存异中各自发展着自己的社会性。高校应遴选好榜样、宣传好榜样、学习好榜样,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好身边人。“青年模范人物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在青少年中乃至全社会都有着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7]

“1871年诺厄·波特在耶鲁大学的就业演说中讲道:“一个学院里最有效的道德影响力来自于教师的品格……一个高尚的品格,再加上学者的智慧和成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启迪和追求。”[8]学生原本就对老师有崇拜和模仿的心理,一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师,散发着独特的个人魅力,会引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仰,从而激发出自身潜在的能量,力争向榜样看齐。倘若教师因为身份和年龄的关系与学生还存在一定距离感,那么优秀大学生因与同学们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背景,则更容易让同学们认可和效仿。因此,高校可通过遴选大学生身边的优秀榜样、模范人物,向大学生做好宣传,以榜样的事迹感染人、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首先要遴选好榜样,按照社会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拓展评选范围和领域,细化分类树立多元榜样,丰富高校教师、大学生典型人物及各类评奖评优工作的内涵。如对于优秀青年教师、辅导员年度人物、十佳大学生等的评选,更加注重精神激励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让学生将身边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榜样推选出来。第二,宣传好榜样。充分利用多种平台全方位立体式广泛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如利用校园媒体网络、优秀教师学子宣讲会报告团、新生入学教育等平台和机会,充分发挥模范人物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导向性、激励性和辐射性功能,让“榜样示范·朋辈教育”成为校园主旋律。第三,学习好榜样。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榜样示范·朋辈教育”活动中来,在现实情境中查找自身与榜样的差距,从思想上和行为上积极向朋辈榜样看齐,在榜样的激励下放飞青春梦想。

4.社会实践——社会责任感的锤炼升华

社会实践是青年感知社会、了解国情、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大学生虽已掌握了一些进入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但唯有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将之前习得的规范、知识和技能“外显于行”,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也才能深切体察国情民意、认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察觉自身发展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其思想和信念才能趋于成熟和稳定,进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高校和社会要联手为大学生实现人生出彩搭建平台,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和领域。如安徽省从2016年开始连续三年委托高校师生开展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走村入户时对国情民意有了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社会责任感在无形之中得到进一步强化。第二,高校应制定科学可量化的实践考评机制,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到综合考评体系中去。可将社会实践活动按照活动时长、类别、意义换算成学时进行量化并与综合测评、评优评先挂钩,以此激发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此,高校通过拓宽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机制等方式,深挖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涵,激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社会实践中体察国情民生、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的情感认同和现实升华。

猜你喜欢

责任感社会化榜样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榜样
榜样
责任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