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策思考

2019-01-29易永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供给思政改革

易永平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内需的同时,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侧供给体系效率与质量,增加经济不断增长动力[1]。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出“供给侧改革”概念之后,此概念不仅成为高校重点关注的话题,而且是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指导方向之一,为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维与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也有所提高,践行“供给侧改革”理念,对教育领域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高校教育也应采用“供给侧改革”思维[2],来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策,为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创新性方式方法。

一、新时期教育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的联系

长期以来,高校课程教学的特点就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教学科目较多,诸科目之间的资源整合不足,教育过程中主张接受式学习,注重强调死记硬背,教育评价关注甄别和选拔人才,教学管理模式传统,实行集中管理模式。新时期课改强调改革传统教育弊端,改变课程教育模式,改良课程结构,转变教育考核方式,以及创新课程管理手段。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变教学育人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途径,从而令课程结构可以获得均衡性发展,深化课程内容和社会、科学发展以及大学生生活的联系,彰显思政课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教育过程中需要关注大学生需求与兴趣,并尊重大学生主体,教导大学生终身学习,引导大学生借助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和各经济要素互相联系使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通过改革提高经济增长动力、数量以及质量。现阶段,我国国际经济形式不容乐观,在经济强势复苏无法预测的国际环境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国内还没有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理念,建立要素市场,改善过剩产能,突破行业垄断和强化产权保护是落实供给侧改革必经之路。

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引领教育上的改革。思政课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独特性,其教育的实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等,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与熏陶,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过程,即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个特殊性奠定了思政教育供给侧的特殊地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具有足够强大的引领力,向受教育者提供精准的“产品”,引领受教育者对“产品”的需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新一轮课改与供给侧改革具有相同点,即传统单调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而传统单调的的供给方式其结构方式也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创新要求。创新供给方式,释放新需求的供给侧理念可以为高校教育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调整教育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供给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策

高校思政课程供给侧改革,需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并遵循下面几点基本的实践路径。

1.以学生为本的供给理念

高校思政课教学基于供给侧改革,应树立与学生为本的供给理念。教育者应认识到当代95后、00后大学生是自我主观能动性很强的接受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维。教师不应将学生视为理论知识的“容器”,不可以限制学生的思维认识,将学生的思维强制性地纳入到固定的供给思维模式中,不顾及学生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接收、学习书本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这种做法与思政课程供给侧改革需求不符,也与大学生实际情况不符。当前的大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强制要求他们学什么、做什么是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甚至可能会引发学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况,调动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课程教学中,落实供给侧改革,从而确保学生主动接受有关内容,实现教育目标。

首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体现在师生心灵交流上。高校思政课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与功能,不仅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教学,更饱含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学记》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只是习惯表演“独角戏”,那么将与学生的内心越来越疏远,缺少与学生心灵上的碰撞,如果能产生思维上的火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有必要建立相关沟通机制,心灵的交流是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方式。

其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体现在师生行为交往上。面对西方社会危机,哈贝马斯对“理性”的关注从主客二分结构转变为了主体间性结构,同时认为“交往理性概念的内涵最终还原为论证话语在不受强制的前提下达成共识的这样一种核心经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该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上下关系”。思想政治教学主体应体现在主体间性上,而不是在主客体关系中不断迷失。上课率是学生出勤情况的一种表现,抬头率则是学生听课情况的一种体现,点头率是学生认同所教知识情况的一种体现。这三者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深入钻研与探索。

最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体现在师生思想交换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不是用一种思想强制或洗脑学生,而是教师用科学的思想引导学生采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授人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也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不是提高所有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成绩,而是应该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也就是采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如果大学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将会有极好的发展前景,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引导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超越。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2.遵循课程供给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基于供给侧,高校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需要以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和大学生成长需求规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供给侧改革。

首先,要将思政课供给侧改革纳入高校改革发展总规划中,教学团队培育、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设计等多项项目需要尊重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规律与大学生成长需求规律,促使课程更好发展,使课程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有效要素。当前高校在全要素育人过程中,确实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投入,在高校建设了大量的教育“产品”,比如课程建设中建设的各类教育素材、各类教育案例、各类新媒体作品等,但这些产品存在着同质化、低端化和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但是很多教育“产品”并未得到大学生的青睐和认可,因而真正并未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其次是应有效调动教师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精准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特征,掌握教学供给侧规律与教学方式,在改革过程中,促使教学供给要求趋向大学生思想品德转变。思政课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三个基本原则性问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3]。一个思政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就是其教学的态度,是其对思政课教学规律的深层思考所形成的理性认识,因而是其教学的灵魂,会支配其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影响其教育教学实效。在面对新时代大学生这一特定需求群体,思政课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立足供给侧改革,始终围绕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握教育规律,提供给大学生富有吸引力的“产品”。同时一个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革新与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3.加强课程供给思维的问题意识

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加强课程供给思维的问题意识,可以分析课程教学主要问题。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突破过去那种照本宣科、把教材观点作为教学全部内容的老套路,以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教材观点和结论背后隐藏的问题为起点,沿着解疑释惑的认知路径展开教学,深化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体现思政课教学的突出针对性,又能彰显理论逻辑的力量。

首先,从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入手,进行课程攻击导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关切的疑点、难点和热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供给导入,解决大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教师需要有问题意识,在教学供给过程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实践证明,带着问题的教学让教师教学具有突出的针对性,通过解答问题引导学生穿越理论障碍和思想迷雾,使教学从抽象走向具体、从概念走向事实;让学生感受深邃思想、深刻理论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学生会在主动思考现实问题、解决现实困惑的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实现思政课教与学德良性互动,让广大师生拥有更多获得感和成就感。

其次,还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在保证供给过程中,应该刺激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思政课要解决“远离学生或迎合学生”的难题,让学生爱学、有收获,让老师乐教、有成就。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大学生这群“网络原住民”,“无互动不传播”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如果不改变话语表达方式,如果一味止步于“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理论宣传就缺乏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势必“自说自话”,而学生会势必就成为“低头族”,成为没有含金量的“水课”。

4.应将知识供给有机结合实践供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供给侧改革模式是影响供给侧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思政供给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是一些基本原理和理论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思维认识方面的参考。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涉及的理论、基本原理以及历史事件,为自身成长提供参考和借鉴。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供给侧改革仅仅是文本解读和解释理论,不注重实践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了“单向度的人”,就忽视了学生的内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就变成了罗列历史史实和纯粹的文本理论,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素养与能力。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供给侧改革应转换文本话语,创新理论教育方式,可以实现理论供给结合实践供给,让学生将从书本中学得的理性思维、创新意识及进取精神和社会生活相联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供给侧改革的亲和力与吸引力,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在实践中应用思想认识、进取精神及创新意识。知识供给需要和实践供给统一推进,在供给过程中,遵循实践性和主体性原则,转变单一的灌输式供给模式,互动结合引导,趣味结合严肃,知行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实现理论供给结合实践供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体验的机会,通过这种教育创新方式,有效培养学生全面素养。高校要搭建“思政主课堂+实践拓展课堂”的立体教学模式,推动主课堂与实践拓展课堂无缝对接。在实践课堂方面,以课堂实践为主体,以暑期实践和专业嵌入实践为两翼,创设“一主两翼”实践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形成全要素育人的良好教育氛围。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供给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中,供给侧结构性的运用只是一种新视角和方法。站在供给侧角度高校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并不是否定需求侧,而是以需求侧为导向,建立新的供需结构,实现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全要素供给的实效,才能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的精准性、引领性及有效性,推动思政课教学供给端进行改革,促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平衡[4],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供给思政改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改革之路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改革备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