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三区”计划项目实施情况探讨
2019-01-29骆欣,罗跃
骆 欣,罗 跃
(遵义师范学院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期,随之衍生出各种新的社会问题,新的社会问题为社会工作发展带来了动力且指明了方向。在我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以及革命老区的社会工作发展仍较为落后。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共同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实施“三区”人才计划,推动“三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三区”社会工作事业。2013年9月下发《关于做好首批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的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三区”计划融合了“三区”社会工作发展落后、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介入的需求,为社会工作介入“三区”奠定坚实的基础。[1]为积极响应民政部办公厅文件要求与发展贫困地区社会工作的契机,遵义市于2015年实施“三区”计划项目,在相关领域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一、遵义市“三区”计划项目实施的现状
2018年7 月截止,遵义市“三区”计划项目完成了习水县、赤水市2个受援点的服务项目,目前遵义市河北井社区正在提供服务。该项目是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由该地区的民政部门协助,受援点配合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主要对象是老人、儿童等。文章以习水县和遵义市河北井社区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其项目实施的现状。
1.习水县老人服务
习水县老人服务活动的开展主要有“家”文化活动与老年课堂。经过3年的服务开展,直接受益人次及间接受益人次约3642人,“家”文化活动约847次,老年课堂约1456次。其中,老人服务的重点在于为老人提供社会融入、社会参与、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服务,丰富业余生活,使其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提升他们对敬老院的归属感。
2.河北井社区随迁子女教育
河北井社区主要为社区的随迁子女提供课业辅导、安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服务。经过半年的服务开展,直接受益人次及间接受益人次约4062人。主要采取小组、个案、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对随迁子女开展服务,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遵义市“三区”计划项目实施的成效
1.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特色活动
在习水县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探索了“学校+家庭式”的养老模式。该养老模式主要结合学校和家的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学校式的生活,使老人学习知识技巧,在此基础上融入家的温暖、和谐友爱的特性,发展出一种有特色的养老模式。“学校+家庭式”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相互支持、满足需求、实现自我价值、有归属感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促进其适应生活、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文化和老年课堂。
在遵义市河北井社区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打造了“童心向阳”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共同来促进儿童的发展,使其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和谐的社区、快乐的学校,为儿童提供一个满足学习、健康成长、有归属感的社会生活环境。
2.构建了社会工作服务平台
习水县民政局与遵义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签订校地合作协议,目的是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遵义市河北井社区与遵义师范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该社区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实训基地,全方位构建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受援点民政局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根据当地的自身情况创造有利条件,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当地的社会工作发展,培养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加强当地的社会工作队伍建设。
3.助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攻坚期,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脱贫,社会工作与困难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对解决贫困具有独特的优势。社会工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社会工作者通过参与“三区”计划服务项目,以支持者、陪伴者、使能者等角色为老人与随迁子女提供服务,并充分利用区域协调发展和政策契机、发展环境、社工平台建设,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聚焦长远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社会工作利用介入精准扶贫的专业优势与功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的贡献。[2]
三、遵义市“三区”计划项目实施的困境
虽然“三区”计划项目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是存在以下困境:
1.工作效率低下
首先,项目完成不及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项目组人员相对较多(实习生占一部分),在负责人分配任务时偶尔会发生任务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对于刚进社会实习的学生而言会产生抵触心理,导致任务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工作。此外,社会工作者在项目实施中处于实践者地位,在实务的开展过程中、资料的汇编上会发生返工,这样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其次,沟通不畅导致效率降低。社会工作者与受援点各级领导、项目负责人进行工作沟通和汇报时常出现沟通不畅,致使遇到问题不能及时沟通与解决。
再次,前期服务对象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低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前期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活动中,由于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同度较低,认为开展活动对自己本身的意义不大,个别服务对象在活动开展中出现不配合社工、甚至不参与活动的现象,这样一来,服务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周期较长导致工作效率降低。项目时间周期较长,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活动缺乏有趣性,久而久之会产生厌恶心理,不愿参加活动,使得个别社会工作者出现职业怠倦,不能积极投入工作当中参与活动。
2.宣传不到位
社会工作服务活动成效大部分取决于服务对象的参与程度,而服务对象的参与程度与活动前期开展的宣传有密切联系。
(1)“三区”计划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前期主要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但是这一段建立关系期的时间远远不能让服务对象了解其社会工作的性质、目的、服务等内容,使得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这个职业产生质疑。如:在贫困地区,民众对社会工作意识薄弱,许多民众遭受过不良商家的上门推销、强行加价等不良行为的侵害,这些“先例”为社会工作服务活动的宣传造成了不良影响。
(2)社会工作服务成果的宣传渠道单一。相对于沿海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较为落后,主要受当地的经济文化影响与民众对社会工作本身不重视,虽然政府也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但是在这方面的经验较缺乏,没有“先例”借鉴与引导,除了项目组进行服务成果展览、公众号宣传及当地媒体报道外,没有更多的方式对社会工作模式、技巧、方法、经验进行宣传。
3.理论知识与实务运用脱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实务过程中虽然有老师的引导,但社会工作者对一些理论知识的运用还没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在具体操作中不知运用哪种理论,常会出现理论滥用现象。社会工作者实务操作缺乏经验,价值观的影响远大于专业技能的应用,情感往往会诱导我们的判断,社会工作者无法做到价值中立,使得内心深处无法真正接纳服务对象,常会出现不了解服务对象以及无法进入并了解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由于地位的关系,社会工作者很容易出现替服务对象作决定的情况。[3]
4.项目跟进缺乏持续性
由于项目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在项目结束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跟进项目服务成果,但是由于经费以及地理条件限制的原因造成在跟进方面缺乏持续性。首先,针对贫困的农村来说,地理条件的限制加上当地交通的不便利让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跟进上存在困难,他们仅通过电话的方式进行跟进,这使得社会工作者收集的信息不全面,无法获知服务对象的精神面貌以及生活状态等。其次,由于政府对项目跟进事宜重视度较低,使得社会工作者在跟进服务上缺少政府的帮助,项目由评估专家评估过后就处于一种停滞状态。最后,当地社会工作者一方面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未意识到服务的跟进的重要性以及经费的欠缺导致跟进服务无法进行。
四、遵义市“三区”计划项目实施的对策
当前,由于贫困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处于缓慢阶段,忽视了社会工作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优势,因此,如何在贫困地区开展以及怎样有效地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难题。据上,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多措并举,提升工作效率
鉴于西部是社会工作发展缓慢地区,专业服务方面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模式,民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较低,虽然政府部门大力推广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建设,但其效果仍不显著。为此,应建立健全持续的社会工作人才保障体系,着力提升遵义市“三区”计划项目的专业化程度。第一,明确社会工作者数量与质量要求,应选取较强的管理、沟通、专业能力的负责人在项目组指导工作和与领导沟通,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第二,针对参与“三区”计划服务项目人员,应开展岗前培训,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实务的操作,熟悉基本技巧与方法,为推进“三区”计划项目奠定基础。第三,社会工作者的薪酬福利制度应与职务密切配合,并与绩效考核制度紧密挂钩,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使社会工作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4]第四,“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模式建设。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模式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结合当地志愿者对农村的认识和了解,可以策划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符合贫困地区特色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案。[5]该模式建设对贫困地区的社会工作很有必要,由于社会工作存在时间限制和持续性的问题,通过该模式的建立能提高农村社会工作的服务效率,拓宽更多的物质资料、精神文化资料的链接渠道,由于志愿者对服务地情况了解,开展服务工作的方法就具有多种选择,能为求助者提供持久服务。
2.加大对社会工作宣传与推广的力度
(1)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不是凭空而来的,要靠实干加宣传。社会工作要走向社会,切实解决社会问题,让民众亲身感受社会工作的存在,就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宣传,让民众知道有困难应该找社会工作者或者社会工作机构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如此,社会工作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改变常规方法,多渠道进行宣传。一是在“三区”计划服务项目中,项目组发现,对社会工作服务需求量最大的往往是贫困地区,其中缺乏知识文化的人群,如不识字的,对国家基本政策与法律法规不了解的占很大比例。对该类人群进行社会工作的宣传不能采取常规方法,如:网络途径,传单等,需要宣传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向其口述讲解,使其能够真正理解。二是通过“三区”计划项目的实施,社会工作者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为民众提供服务且取得较好成效的社区、养老院作为示范点,政府与社会工作者链接资源使其他社区、养老院参观与经验分享,可通过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其他贫困地区宣传社会工作使民众在其面临困难时会想到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
3.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务的操作
社会工作者要不断强化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熟悉理论知识在实务中的运用,及时弥补实务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欠缺。但是,在拥有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实务的操作,把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密切结合,不断增加实务经验,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开展服务。只有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才能被民众所认可,社会工作才能成为一门职业。[6]
4.建立“三区”计划项目的持续性与经费保障
只有保证服务效果的持续性,才能实现“三区”计划项目所实施的意义,从而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一,跟进服务。项目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应对有需要的服务对象进行跟进服务,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当地政府也应链接资源继续提供服务。第二,适当延长项目的周期。这样有利于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解决深层次问题,使服务对象更加了解社会工作,如果时间过短就达不到服务效果,处在模糊化阶段,不利于服务对象的改变。第三,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由于贫困地区严重缺乏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职业,当地的政府应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机构、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社会工作事业,培养本土化的社会工作者。
项目的持续性离不开经费的支持,经费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要合理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构建经费保障机制,才能实现项目经费规范化与制度化,使经费的使用效益最大化。政府要扩大经费的来源渠道,把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归入财政预算,地方企业也应该大力参与社会工作事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来保障贫困地区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目前,“三区”计划项目通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方面都得到大幅度改变并走上正轨,社会政策也在向社会工作发展靠拢。“三区”计划项目的实施使民众对社会工作有了一定了解,使社会工作在贫困地区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还遇到很多困难,只有不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与实务操作能力、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才能保证“三区”计划项目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