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名医冉雪峰培养中医人才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9-01-29张训浩陈代斌黄玉静边晓静李勇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师承中医药人才

张训浩 陈代斌 黄玉静 边晓静 李勇华*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重庆 万州 4041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需加强中医药的保护和传承运用”,但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健康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医药人才工作存在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小数量少、结构层次有待优化、高层次及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等问题[1]。如何解决现有的问题,从当代名医冉雪峰学术传承与中医人才培养中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1 冉雪峰基本情况

冉雪峰(1879—1963 年),原名敬典,后更名剑虹,号雪峰,别号恨生,重庆巫山县大溪乡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一代中医宗师,享有“南冉北张”之誉。

冉老出身医药世家,秉承家学,自幼习文学医,致力于中医学,悬壶济世,以复兴祖国医学为己任,一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研,尊古不泥,学识渊博,其学术思想崇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纲,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伤寒与温病相会通,将哲学与科学相结合、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著述《温病鼠疫问题解决》《霍乱症与痧症鉴别及治疗法》《麻疹商榷正续编》《新定救护方药注释》《辨证中风问题之解决》《健忘斋医案》《国防中药学》《大同方剂学》《大同生理学》《大同药物学》《冉雪峰医学丛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冉雪峰医案》《八法效方举隅》《中风临证效方选注》《冉注伤寒论》等17 部。

1903 年冉老顺江东下到武汉,任武昌医馆馆长。受民主思想潮流影响,1911 年参加武昌起义,1919 年联合省垣陆继韩、胡书诚、李子余等诸同道,组织湖北省中医公会与中医学会,被选为湖北省中西医会第一届会长,1921 年创办湖北省《中西医学杂志》,1923 年,冉老热爱祖国医学的教育事业创办湖北中医专门学校,并任校长。1929—1937 年,冉老历充汉口卫生局考试中医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府检定中医委员会委员。

1938 年武汉沦陷前,冉老举家避难四川万县,对外应诊,就诊者多为难民,一律不收诊费,有贫苦无钱者还资助药钱,就诊者极众,门庭若市。除此,著述医学著作,收龚去非为徒,传承中医。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 年冉老从万县迁回汉口肇元里悬壶。1949 年冉老举家搬迁重庆悬壶济世。1950 年冉老任重庆卫生工作者协会编辑委员会委员。1955 年,冉老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首届校长,同时出任重庆市政协委员。负责组织编写了第一套中医进修教材,亲自授课,对四川中医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教材修订工作作出了贡献。

1955 年11 月奉命调往入京,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高干外宾治疗室主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授一等一级专家,收郭士魁、陈可冀为徒。

冉老一生在武汉、万州、重庆和北京等地生活工作,无论在何处,行医和培养中医人才都是他一生两个永恒的主题,培养了熊济川、龚去非、宦世安、郭士魁、陈可冀等优秀的中医人才[2-4]。

2 中医人才培养的困境

2.1 传统文化基础薄弱 现在中医药院校学生均是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更多是理性思辨,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而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而生、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医学。在中医高等教育里,中国传统文化纳入中医教育甚少。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中医人才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从中国文化视角来理解和掌握中医,使学生难以把握中医的思维方式,对中医内涵的理解能力差[5-7]。

2.2 “德”教育缺乏 从古至今,中医为仁医仁术,强调医者“德”为先,而目前中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明显属于单纯生物医学课程体系,注重医学知识的教育,缺乏有关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甚少,“德”的教育严重缺乏[8]。

2.3 对中医经典强化学习重视不够 中医经典是在中医先辈在临床中不断总结积累所形成的,是中医的根本和灵魂,是中医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对中医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很多学校不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很多专科中医院校甚至没有开设中医经典的相关课程[7]。

2.4 师承教育模式被忽视 中医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属性,与西方医学相比,有其不同的成才教育规律,在几千年来中医人才培养中形成了以师承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模式和继承-创新-传递为主线。但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借用西医模式“太多”,造成中医西化,忽略了中医学自身的特殊性,使中医教育自身固有的传承规律被忽视,导致中医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而质量不断下降[9-10]。

2.5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大量扩招,各中医院校中医教师人数相对不足,尤其是专科学校,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直接转变为教师。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因,很多医院以西医为主,导致八十年代以后培养的中医人才中医临床能力弱,中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更多是从事研究工作,从而使培养中医人才的师资严重缺乏,有后继乏力之感[11]。

3 冉氏内科流派人才培养的启示

冉老一生从事中医临床和教育工作,培养了一批中医名家和大师,诸如熊济川、宦世安、龚去非、郭士魁、陈可冀等,冉老一生的学术传承、办学经历对于当下中医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启示性和借鉴性。

3.1 以德为先 注重中医学生品德培养 冉老培养中医人才非常看重品德的培养,据《樊川医话》载,冉老教诲青年学医,应先树品德。冉老曾说“士先器识而后文章,医先品德而后学问,若挟一技,乘人之危,索取重资,高车驷马,抬高身价,不能悯恤同胞疾苦,石雕民胞物舆之心,况医仁术也,不能同仁,何用为医。”冉老本人也是道德典范,其常言:“余遇重病,每处经方,任劳任怨,负责到底。”在旧社会,每值疾病流行,冉先生均竭力搜罗古今医方,深夜批阅,拟定治疗方案,写出文章,刊登医报,以供同行参考。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目前中医人才培养中更多强调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德”被忽视,在“三全育人”中应充分融入品德的教育,使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融入课堂、融入临床、融入社会服务等,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社会实践、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氛围打造、中医典故诵读等途径加强学生的品德培养,为培养“名中医”“仁医”,服务于人民奠定基础。

3.2 强化专业教育 使学生笃信中医 冉老一生以振兴中医为己任,非常热爱中医,在其离渝赴京前给弟子龚去非信中说:“惜乎年事已老,今年已逾76,耳已半聋,但改进中医,发扬先代文化遗产,素具此志,天既留我多活几年,赶上这个机会,当尽其所知所学贡献民众,一息尚存,此志不懈”。《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续集)》[12]研究认为:“笃信中医,而立志明确是成才的必要前提条件。”在现有的中医人才培养教育中一方面是要加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立志中医。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将名中医请进来和将学生送到临床去的方式,让学生深信中医能治病,热爱中医,立志于中医。

3.3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师承与科班相结合 冉老自武昌出资办学成立中医学校开始到重庆、到北京执教的40 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以培育中医人才为己任,一直从事中医教育,既授徒,也科班教学,年逾古稀,仍亲自上堂授课,培养了不计其数的中医人才。

师承传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续,是中医教育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7]。师承培养与科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既符合中医自身规律,也能满足现在对中医人才数量上的需求,培养更多的优秀中医人才,解决中医师资缺乏的问题。《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续集)》[12]认为:“家传师授,辅以科班”是中医成才应遵循的规律之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也强调“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广泛开展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积极推进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并贯穿中医药人才发展全过程。”

培养中医人才的高校一是通过进修、跟师、授课与临床相结合、游学、成立区域国家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等途径加强中医教师的培养,培养名中医与名师;二是聘任名中医为学校的兼职教授进行师带徒和为学生授课;三是将学生送到临床去,进行一徒多师和一师多徒方式的培养,建立临床教学基地,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3.4 熟读经典 做到融会贯通 冉老认为医经为中医学术之基本,平生治学,熟读经典,博览群书,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为基础,参以《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及金、元、明、清医学著作为辅,融会贯通,吸取现代医学来证实和补充祖国医学的内容,长期坚持不懈,以提高治疗效果为目的,做到了伤寒与温病的会通,著有《冉注伤寒论》等[3]。

《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续集)》[12]认为:“熟读经典,再博览群书是基本的成才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 实施方案》也提出:“高层次中医人才的培养方式就包括经典研修。”学习中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有人认为“读经典,重临床”是解决中医临床医生水平下滑的关键[7]。

目前培养中医人才的本科院校应该增加中医经典的学习学时,尤其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专科学校则需要将中医经典纳入必修课程范围,同时通过中医经典比赛、中医经典临床运用实例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医经典的认识,相信经典、诵读经典、形成大家学习中医经典的氛围。

3.5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强化文化素养 冉老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认识,其于1923 年在《中医杂志》所发表的“哲学安于科学上”一文,征引广博,对古代各家哲学都作了分析,并反复斟酌引用到医学上来。认为“哲学得科学而益彰,科学得哲学而更固”。

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中医学的文化特性要求其在传承中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学习中医学的前提[13]。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医的文化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在中医学中的延伸,应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中医学孕育和肇始于中华传统文化,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处处体现了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6]。中医教育必须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有人认为“在中医药院学生中,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与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是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当务之急”[7]。在中医教育中,加强中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增设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等传统文化的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中医传承人才的文化底蕴及文化自觉,有利于中医思维的培养,才能使学生体悟中医学说之真谛,把握中医的精髓,以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

4 小结

冉老是当代名中医,不仅在学术上有非常深的造诣,治病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著成很多医学著作,形成了“一融三合”的学术思想,而且积极投身到中医教育,通过办学、师承传授和家传等方式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对中医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现在的中医人才的培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中医教育中应以“德”为先,中医经典为基,传统文化为母,师承与科班为模,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培养适应时代的中医人才。

猜你喜欢

师承中医药人才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师承授受经验谈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人才云
师承与独创之美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