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
2019-01-29江苏省高邮市南海艺术幼儿园杨海虹
江苏省高邮市南海艺术幼儿园 杨海虹
分享是指幼儿与他人能共同分享物品和情感。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规则,要想让幼儿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本文分析影响幼儿分享行为形成的因素,探究促使幼儿分享行为形成的多种策略和方法。
一、影响幼儿分享意识养成的负面因素
1.家庭因素。现代家庭中幼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父母、祖辈在生活中处处保护、迁就,让幼儿习惯“唯我独享”“唯我独尊”,不愿将自己的物品与人分享。
2.幼儿的心理因素。幼儿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物敏感,但自我意识强、控制能力差,是非往往以自己的情绪或满足为标准。
3.家园教育不一致的因素。在幼儿园,教师教育幼儿好东西要和别人一起分享。然而,在家庭中,有些家长观念却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如,给幼儿买了新款玩具,叮嘱幼儿不要给别人玩等。
4.物品上的因素。有些幼儿不愿分享的行为是由玩具本身造成的。如:大家分享玩具时,同伴的玩具不够吸引人,所以拒绝交换分享;或者是幼儿对物品所属很敏感,因此拒绝。
5.方法上的因素。进行分享活动时,幼儿缺乏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导致分享过程中出现纠纷。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分享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欠缺对幼儿的指导。
由此可见,在上述因素影响下,幼儿既缺乏分享的意识,又缺乏分享的能力。要将分享转化为幼儿自觉的行为,就需要成人运用方法进行反复引导和耐心培养。
二、注重教育策略,强化日常教学中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
1.教育引导幼儿明白分享的意义。研究发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受他们主观行为规则的影响。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主要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角色扮演、故事教育、生活教育等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与合作精神,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上是一种互利行为。
2.利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寻求解决的方法,学会互相谦让合作。对幼儿采取的正确行为,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从而强化幼儿分享后的愉快体验。
3.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幼儿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因此,要尽量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幼儿间发生矛盾时,引导其换位思考,逐步形成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行为。
4.通过建立、维护分享规则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一是建立平等分享规则,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和维护起平等分享的规则;二是建立共同分享规则,达到大家都快乐的目的,为幼儿今后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奠定了基础;三是建立轮流分享规则。让幼儿学会协商,了解到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
三、注重家园配合,创造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1.要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是幼儿的榜样,举手投足间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当幼儿表现出不愿分享的现象时,家长应以实际行动树立分享的榜样,让幼儿懂得好东西要分享。
2.要给幼儿积极的引导。父母常有意识地将看到、听到的有趣的事情讲给幼儿听,鼓励幼儿也学会把自己遇到的高兴事讲给同伴听,共同体验愉悦的情绪。
3.要尊重幼儿的意愿。当面对幼儿钟爱的玩具时,幼儿可能拒绝与同伴分享,父母应理解并尊重。在把物品借给同伴的时间里,幼儿心里可能会充满焦虑、后悔。父母应适时替幼儿把东西拿回来,让他明白分享过程是安全的,学会坦然面对这种暂时的失去。
4.通过外部激励来强化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不管是物质分享还是情感分享,当幼儿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成人应及时用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让分享成为幼儿的习惯。
幼儿分享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要使分享成为习惯,变成其自身的行为方式,需要幼儿充分的实践和操作,更需要教师和家长做一个有心人,为幼儿创造机会,坚持长期引导和悉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