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能力导向教学在影像医学教学中的分析
2019-01-29
影像医学是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精准医疗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新方向,正所谓“精准医疗,影像先行”[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CT、MR与PET等大型设备在临床逐渐普及,对影像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影像医学教学也是一个重大挑战。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遵从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顺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需求[2],必须要对影像医学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理论知识的临床应用,针对临床医学、麻醉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等不同专业的本科生,以及不同专业的住培医生,按照其专业分别实施专业能力导向的影像医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3]。实现应用型培养,寓教于学,使不同专业的本科生能应用影像学的知识更好地融入专业的学习[4]。专业能力导向教育自1981年由 Spady首次提出以来,已成为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5]。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多学科协作治疗,为患者带来个性化的治疗[6]。
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影像医学传统教学模式下,容易造成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脱节[7]。传统教学模式为理论授课、学生阅片、科室实习、考试检测,没有针对本科生与住培医生的不同专业进行区别教学,容易忽视专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教学与临床应用结合不紧密
本科生与住培医生的影像知识掌握程度需要考试来检测,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应付式学习,甚至只抓考试重点学习,单纯追求成绩合格,不能深刻理解疾病影像征象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因为没有区分不同专业,临床、麻醉、护理、影像、病理等专业影像授课及实习内容不能紧扣专业需要,各专业之间理论授课与实习内容一致或区别不大,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
1.2 理论知识在临床中很难灵活使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关注专业重点,学生可能考试成绩很高,但专业能力不一定得到了提高,教学如果不能紧扣专业需求,导致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灵活应用于临床,就谈不上专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面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三级公立医院主要是发挥引领作用,优质医疗资源的集中对于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更加严苛,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及住培医师可能需要选择服务于基层医院。为适应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本科生与住培医生的教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启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复合型影像技术人才。
1.3 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熟练的专业基本技能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主要的培养目标[8],非专业导向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导致重点不够突出,专业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熟悉知识点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专业相关知识,并适当加深学习的深度,重点培养学生理论与临床结合的能力、提高专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以未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以影像技术人员、影像医师、影像设备维护人员、临床医师等岗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按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设置不同的课程安排。
2 专业能力导向教学改革
2.1 科学的阅片顺序培养
通过规范的教学能够使临床医生奠定良好、稳固、扎实的影像临床工作基础,本科生尤其住培医生需要重视合理的阅片顺序培养,做到顺序合理、条理清晰、思维紧密、密切结合临床,如果在初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阅片顺序,有可能报告条理紊乱、导致漏诊,容易引发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在初学阶段,培养合理、科学的阅片步骤,构建系统化的影像医学框架,是继续提升影像专业能力与临床经验非常重要的基础。
2.2 科学的思维能力培养
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对促进临床医生的临床技能、影像学诊断思维、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尤为重要[9-10],在影像学教学中必须体现整体性思想,影像与临床相互结合,在教学中培养本科生与住培医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合理科学的影像诊断结论不仅仅是由患者的影像表现得出的结论,因为影像表现具有“异病同像、同病异像”的特征,所以在顺序合理的阅片之后,需要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才可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诊断。高水平的影像诊断应该包括疾病的定位、定性、疾病分类,如果不能确定疾病还需要给出针对性的建议。本科生与住培医生都还处于影像教学的初级阶段,更需要注重科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专业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11]。
2.3 专业区分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精力相对有限,本科生和住培医生在掌握影像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同专业可以针对性的了解、掌握专业相关的影像与临床知识进展,尤其是临床中经常运用的专业知识,采用影像理论教学—学生阅片(突出专业相关阅片)—科室实习(紧密结合专业相关影像)—理论考试及专业能力检测的模式,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检测了专业能力培养的结果。例如临床专业实习教学中可以针对性的选择继发性肺结核的病例,让临床专业本科生及住培医生从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展开分组讨论,加深对疾病的理论认识及临床处理等知识;而护理专业本科生在继发性肺结核的实习教学中,在掌握影像表现的基础上需要着重强调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例如活动性结核患者的护理处理、体温的监测、痰液的收集等。通过专业区分教学方法提高本科生与住培医生的影像诊断及临床业务水平,为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问题引导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典型的病例提供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依靠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12]。近些年,我们国家部分院校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3-14]。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例如针对临床专业的学生选择CT表现肝脾肿大,临床可见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的布加综合症的病例,讨论前不告诉学生临床诊断结果,让本科生和住培医生自行查阅资料判断可能的病因,需要进一步做哪些检查,以及临床的治疗策略,通过病例引导式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这类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检查方法以及治疗策略[15],影像医学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临床,通过具体病例让学生把影像学知识与临床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2.5 多学科协作能力培养
疾病的复杂性,决定了临床各专业不可能只关注本学科的知识,需要参与多学科的交流,医学影像教学是临床医生诊疗水平提高的重要平台,在本科生与住培医生的学习阶段就需要注重多学科之间沟通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专业通过临床病例,在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就病史、诊断及治疗方法展开讨论,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通过交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交流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临床的关注和需求,掌握疾病相关的进展与治疗方法选择,通过交流提升本科生与住培医生的专业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2.6 病例随访与经验总结
针对不同专业的本科生与住培医生,有针对性的选择病例,从影像表现、临床症状及检测指标展开追踪随访,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随访明确诊断及治疗后再总结经验,提升专业能力。例如临床专业选择骨折的患者,从患者骨折第一次拍摄X线片开始追踪,患者定期影像学复查直至骨折愈合,那么通过追踪就能明确骨折不同时期的影像学表现,结合骨折愈合的病理生理知识,从而加深了对骨折愈合过程的认识;其次对于影像表现不典型患者进行术后追踪随访,通过其病理诊断反过来对其影像表现进行总结。最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本科生与住培医生结合查阅文献做出专题PPT,在本科生与住培医生培训时进行授课,从而提高本科生与住培医生的临床专业能力。
2.7 构建科学的反馈机制
教师在教学中不是高高在上的旁观者、指挥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同行者[16]。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存在的两个主体,主体之间必须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本科生与住培医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创建微信交流群,通过微信群既拓展了教学资源,又可增加师生互动、实现教学信息的实时反馈[17],促进教师摸索、改革教学方法。
3 专业能力导向教学的优势
一名合格的医学影像专业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岗位胜任力,包含熟练的影像读片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业务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可以进一步优化学生人文教育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影像医学教学方法改革。
3.1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模式的改变导致本科生与住培医生的学习目的性加强,学习重点由理论学习转变为能力培养,与本科生及住培医生的专业能力息息相关,必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2 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
专业能力导向教学模式下,本科生与住培医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了专业相关影像知识的应用能力,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应用有效结合,将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应试型人才改变为专业能力导向教学模式下培养专业性人才。
3.3 促进学生就业
本科生与住培医生经过理论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阶段后,在相关专业影像知识及临床应用方面会脱颖而出,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就业与继续培养的需要。
4 结论
教师在影像医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清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方面以培养本科生和住培医生的专业能力为导向,教学内容方面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紧抓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充分激励本科生和住培医生主动学习兴趣,构建合理、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从而提高影像医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