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后进生思维水平低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19-01-29重庆市永川北山中学校吴治新
☉重庆市永川北山中学校 吴治新
数学教学需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在学习中体验积极思考带来的成功喜悦.后进生的思维水平较弱,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众多,需要教育者充分引导,积极纠正,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数学后进生思维水平低的原因
后进生数学思维水平低、解题不顺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主观原因分析
(1)后进生学习心理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数学概念抽象概括的要求.
与大多数学生相比,后进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思维相对要慢一拍,具体表现有:将具体的数学事件抽象为数学符号的过程比其他学生长,发展水平滞后一些,很难脱离具体的事物,思维停留在形象思维层面,在涉及用形象事物抽象概括时,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水平跟不上,导致思路中断,尤其是遇到中档题时更为困惑.
(2)后进生思维迁移能力较弱,不能适应变式情境分析的要求.
后进生思维水平较低,也缺乏迁移应用能力,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于反复刷题、重复训练来强化解题方法的记忆,短时间来看,似乎会做了某类数学问题,但是这一过程容易造成思维定式.在考试时,题型稍加变化,他们只看题目中熟悉的“表象”,便直接运用原有的经验与方法解决问题,缺少了对问题情境的具体分析,造成错解,或停留在问题解决的浅层.
比如,七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学习过程中,由于原有解题经验和思维的影响,后进生不会将问题与已知条件相结合进行思考,进而无法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无法形成,相当一部分后进生只能按照小学中已有知识列算式解题.
(3)后进生知识衔接性较差,不能满足新知识学习的要求.
相较于大多数学生,后进生解决新问题的水平较弱,不能将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快速衔接,往往表现在新知识学习时,无法找寻到与新问题的关联,导致对新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比如,七年级“列代数式”中有这样的问题:图书馆新进了一些书籍,其中新进历史类书籍a本,科技类书籍比历史类书籍多2000本,新进了多少本科技类书籍?对于此题的答案“(a+2000)本”,后进生深感困惑.原因是这里出现的新知识“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已经超出了他们的固有经验,他们无法将一个具体的数与字母融会贯通,无法理解和接纳数与式之间的转换,以及字母与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思维出现了卡壳现象.
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思维提取大脑中所储存的知识,进行整合、思考并解题.后进生由于学习知识时的疏漏,对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法则知识的掌握出现了断层或断点,所以在接受新知识时,思维的连续性被切断了.
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后进生由于接受能力较弱,对于已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得不大理想,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就显得束手无策.
2.客观原因分析
(1)外界环境对注意力的影响.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都是思考能力的产物,在解题时需注意力集中,不受外界干扰.不少后进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从而分散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态度,外界的声音、光线等都可以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导致思维受阻.相较于其他学生,后进生由于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欠缺,导致思维受阻后无法延续.比如,笔者在执教“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时,讲解至“化简”这一步时,外面雷声大作,一些学生左顾右盼,等完全将注意力回归课堂时,早已无法将刚才的讲解与后续的内容进行衔接了.
(2)数学问题情境对知识应用的干扰.
应用题是将有关事实、关系借助文字或语言叙述,求出未知数量的题型.一些后进生无法厘清某些客观事物的属性与内在关联,不能沟通条件和问题,以及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联,无法建立数学模型,最终花费大量时间去做,却徒劳无功.
比如,“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例题:甲、乙两人一起制作零件,12小时可以做完,如果甲单独做3小时,乙过来一起做,再做10小时才能把零件制作完成,甲、乙两人单独制作零件需要多长时间?解此题时,后进生没有弄清题意,过于关注“再做10小时才能把零件制作完成”的语言叙述,而忽略掉“乙过来一起做”这个条件,形成了“乙又单独做了10小时”的错误理解.
二、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策略
1.注重学习欲望的激发
思维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而大多数后进生都不喜思考.教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增强其参与学习的欲望.教学难度的把握是激发后进生学习数学的途径之一,教师需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后进生有成功的机会,从中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
2.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将形象事物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进行概括分析的时候,需要与已有知识链接,从而形成连续性思维过程,顺利破解思维断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后进生的具体学情,针对已有知识基础查漏补缺,及时复习巩固,让学习过程环环相扣、层次分明,促进完整知识体系的有序建构.
比如,在新授三角不等式之时,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复习巩固不等式的性质,避免产生递增式障碍,为思维提供信息加工的重要材料.
3.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切换
学生间存在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水平不一样,表现在对新事物进行处理和加工时,学优生思维活跃,可以透过问题情境形成完整、清晰的表象,指向具体的数学规律,而思维水平较弱的后进生则无法抽象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进度缓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直观的演示、小组合作活动都是获取表象的方法,在共同学习中捋顺思维,能够有效帮助后进生从形象思维转换为抽象思维,联系到具体的数学规律并将其运用到解题思路中去.
比如,“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中有这样一道例题:用硬纸板制作喜糖盒,每张硬纸板可以制作盒底48个,或盒身18个,1个盒身和2个盒底配成1个喜糖盒.今有180张硬纸板,用多少张做盒底,多少张做盒身,正好制成整套罐头盒?笔者教学前一天要求学生每人收集1个喜糖盒,课堂教学时在班级内展示交流,直观地认识几个盒底和盒身可以拼成1个喜糖盒,在这种直观表象的引导下,后进生对问题形成了直观、清晰的理解,准确找到了解题途径,从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4.注重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因此其中的很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是从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它是将生活问题用数学符号的形式抽象化展示,而后进生无法将其与生活实际进行串联学习.因此,教师应当适当引导,数学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实现数学语言与实际语言的转换,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负数进行有理数加减运算”时,后进生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2-8=-6”,这时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引导:红红第一次欠明明2张卡片,第二次又欠了8张,那么两次红红一共欠明明多少卡片?第一次是“-2”,第二次为“-8”,那么一共是“-10”.采用这样通俗、易懂的方法,学生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也不会出现计算错误.
总之,对后进生思维障碍的疏导,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教育者充分认识到帮困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逐步弥补他们认知结构的缺陷,对症下药,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