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到了屋顶的那边
2019-01-29镇江新区平昌幼儿园
镇江新区平昌幼儿园 魏 妍
晨锻的时候,我和徐老师巡视到前楼操场,发现仔仔、轩轩和乐乐三个孩子在小木屋旁捡拾落叶。轩轩忽然跑到小木屋的侧面,双手用力地抓住小木屋顶斜坡上的圆木,想徒手爬到小木屋上。他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正在我以为他会放弃的时候,只见他蹲在地上找了两根小树枝,随后把小树枝插在木屋上的圆木缝隙中,想借力向上爬。仔仔和乐乐看见了,也各自找了两根小树枝,模仿着轩轩的动作借力向上爬,但都失败了。仔仔不愿意放弃,他向后退了几步,猛地向小木屋跑去,然后用小树枝插在缝隙中,可惜小树枝太细了,经不住他这么大幅度的动作,一下子折断了。我担心他受伤,忙跑了过去,关心地问:“仔仔,你的手有没有受伤?”仔仔摇了摇头。“你们怎么会想到用小树枝的呢?”徐老师不解地问。轩轩轻声说:“我看到电视上面,有人用这种方法爬山的,所以我想试一试。”“仔仔,你刚刚为什么要后退几步再冲过来呢?”我蹲下来问仔仔。“上次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教过我们了啊,这叫助跑。”仔仔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我突然想起,前几天幼儿园的男教师确实在他们班上上过这节体育课。
“你们用手没有爬上去,借用树枝帮忙也没有成功,怎么办呢?”徐老师歪着头,笑着问这些小家伙们。仔仔抬头看了看高高的屋顶,自言自语地说:“要是有一架梯子就好了。”“对,要是有一架梯子就好了。”轩轩和乐乐也点头附和。“要梯子?那就跟我走吧,我们去找一架梯子来。”徐老师带着孩子们去抬梯子。不一会儿,三个小男生兴高采烈地抬来了一架小木梯,三人合力将梯子架在了小木屋上。他们的举动吸引了其他孩子的注意,大家围了过来。
轩轩抢先爬了上去,仔仔和成成紧跟其后,轩轩不一会儿爬到了梯顶。他用手够了几次,才抓住了屋顶上的圆木,努力撑着身体想探过去看看另一边的风景。然而因个子矮、木梯短,始终看不到。成成个子略高一些,但他也仅仅只是能用手抓住屋顶上的圆木,眼睛略超过屋顶。他转过身,提醒个子较小的仔仔:“仔仔,你还是别上来了,看不到呢。”仔仔仰着头,不甘心地问:“真的吗?你下来我试试,说不定能看到呢!”“真的,相信我,你肯定看不到的。”成成有些急了。仔仔看着我:“老师,怎么办啊?”“是啊,怎么办?这个梯子这么矮,怎样才能看到屋顶那边的风景呢?大家一起想想办法。”我鼓励地说。“可惜这架梯子太矮了,要是能长一些就好了。对了,老师,我们玩梯子和轮胎的时候,用的梯子都是那种长长的梯子呢。”乐乐一边说一边激动地比画着。“是的,是的,走,我们去找长梯子去!”仔仔一声招呼,大家都四散开来,去找长梯子去了。
一根长长的梯子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扛了过来,徐老师帮助他们把梯子架在了木屋上,孩子们一下子都拥到了长梯底下,排起了长队。“哈哈,我终于看到屋顶的那边啦!”第一个爬上屋顶的轩轩开心地大叫了起来。而短梯子我们也没有撤掉,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体验和比较……
这是一个完全由幼儿发起的偶发性探究活动——孩子们想从小木屋的侧面爬上屋顶,看看屋顶那边的风景。开始他们运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和学到的知识与经验进行了模仿与尝试,当他们发现自己这些原有的经验无法达到他们的探究目的时,没有轻言放弃,这是一种宝贵的学习品质。教师则在孩子们活动需求的基础上给予了适宜的鼓励与支持,当孩子们提出“要是有一架梯子就好了”的愿望时,教师就带领幼儿去寻找了一架梯子,让幼儿的探究活动得以延伸。而当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与亲身体验后,发现这架梯子太矮了,这时他们刚刚获得的经验进行了迁移,没有经过教师的提醒,就自行去寻找了一架长梯子过来,在教师的帮助下将梯子架在了木屋上,最终达到了探究的目的。
由此可见,教师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幼儿随时偶发的探究兴趣,及时回应并满足幼儿的探究需要,提供适宜的帮助与支持。只有这样,选择幼儿的探究活动才会呈现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