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探析

2019-01-29吴建强

镇江高专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融合大学生课程

吴建强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生创业创新指导服务中心,江苏 镇江 212028)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校提供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2015年,国家提出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多年来,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等缺乏足够的重视,应积极研究加以应对。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的价值

《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

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1.1 有利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参与度日益提升,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已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这迫切需要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人才。

长期以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处于隔裂状态,尤其在课程教学中较少涉及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这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全方位、全过程渗透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并将所学课程知识融入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新经济发展的本质是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生产关系的重新构建,关键在于创新[2]。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与增长的动力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在于培养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型技术人才,核心在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2]。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学校通过见习实习、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敏锐的市场机会捕捉和市场风险预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部署能力。这些都能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夯实基础。

1.3 有利于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再加上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些因素叠加使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

为解决就业难问题,高校应更新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有利于培养企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学生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有利于将就业与专业有机结合,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有效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的现状

高校应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为深入了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现状,笔者以江苏省部分高校学生为调查样本,以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597份。调研结果显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管理机制运行不畅

管理机制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的重要保障。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日益浓厚及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众多高校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建立符合校情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但由于设计不够精细,各高校对创新创业工作的认知程度和执行力度也不尽相同。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92.1%的高校暂未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专属部门,创新创业部门多与学工、就业、团委、招生部门合署办公。教务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存在缺失,非教学管理部门却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进行管理或过多参与,部门之间的职责和分工不明确,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无法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2.2 专业化师资力量薄弱

据调查,当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呈现“学历高、数量少、职称低、培训少”等特点。从数量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严重不足,兼职教师占90.8%。兼职教师中,校内占95.4%,校外占4.6%,部分高校甚至“零”专任教师。从学历上看,专任教师学历基本在研究生以上,这与高校近年来的师资准入标准有关。

就职称而言,由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间不长,95.6%的高校由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等担任主讲教师,这些人当中只有极少数的教授、副教授,多数为中级及以下职称。

从培训来看,教师普遍缺少创业经验,部分教师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专业素养总体不高。创新创业课程专业化师资力量薄弱,这显然对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是不利的。

2.3 融合度需进一步提升

调查显示,虽有26.9%的高校挂牌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但却非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单位。创新创业教育未构建科学规范的体系,从教育教学方面看,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度有待提升;从现实情况看,很多高校虽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第一课堂所占比例偏低,第二课堂所占比例过高。

在理论教学中,大部分高校以选修课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根基不牢,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许多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关注任教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将创新创业知识与所教课程融会贯通[3]。

有些高校在开展课程教学的同时,虽通过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指导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但只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课程教学简单相加,“两张皮”情况突出,难以形成教育合力,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2.4 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浓

调查显示,60.1%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意愿,但全面了解的只有23.7%;对“学创杯”“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占35.3%,但积极参与的占16.5%;在择业与创业之间,只有10.8%的学生有创业设想,已参与自主创业的占5.2%。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他们对创新创业关注度不高、参与面不广、参与兴趣不浓,有创业想法并付诸实践的人更少,这显然与国家的要求相距甚远。调查显示,在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专业技能竞赛中,只有23.5%的参赛作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总体来看,高校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的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高校应深入理解创新创业的意义,将推动创新创业工作与厚植创新创业文化结合,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可重点从教育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产教双师协同等方面入手,为加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

3.1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保障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抓手在于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应充分认识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构建逐层递进、有机衔接、科学高效的教育体系。形成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组织体系、考评体系“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格局,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提供体系保障,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目标体系上,高校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4],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在课程体系上,在新生中以公共必修课的方式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让学生初步认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以专业必修课的方式,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并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利用网络技术,以微课、慕课等方式开设“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随时学习。

在组织体系上,设立校院两级机构。学校层面成立由校领导负责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对创新创业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组建创新创业学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规划。院系层面成立由院领导负责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贯彻落实学校的规划与任务。

在考评体系上,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课程设计以理论知识为中心,课程考核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切实改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结果作为考评标准的方式,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综合考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情况,兼顾理论与实践,突出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引导力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创新创业素质的高低决定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

高校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立项制度、师资培训制度、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创新创业制度等,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素质及指导能力,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内培外引方式,建立一支既具有深厚创新创业理论,又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5],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思想领引、专业基础和技术支持。以柔性的管理制度精心打造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大胆启用各行业的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或指导教师,聘请他们担任“创业导师”。开设“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实现教学“专业主体+创新创业拓展”的融合。在拓展中,要重点突出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知识扩展和技能训练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培养,邀请名师来校授课,创造条件让教师脱产进修,赴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学习掌握最新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最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技术。通过形式多样的师资培训,建立优秀企业家、创投专家、校内专兼职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

3.3 推进产教双师协同,提升协作力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强,这对实践教学条件提出较高的要求。建立产教双师协同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中学习,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现实的创新创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高校可择优选聘校外创新创业培训教师作为校内导师,侧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聘用行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侧重指导学生实务操作技能,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高校还应主动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推进社会化合作,鼓励学生参与校外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与达到职业资格标准为目标,通过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对接和校内外导师的协同发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创业实践,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予以保障。高校要充分发挥机构、校友、政府、企业等的积极作用。

科研机构及其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可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学生社团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外联络者;校友可提供人脉资源及经验;企业可提供实践样本、案例资源等;政府可提供政策、资金、制度上的保障。通过有效资源整合、产教双师协同,综合施策,不断在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上下功夫。

3.4 浓郁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提升吸引力

创业教育的价值基础在于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根基与引擎[6]。高校通过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文化的认同感,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的吸引力。

高校应积极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可通过每月举办创业政策进校园、企业人力资源进校园、优秀校友进校园等活动,鼓励各类社团组织进行创业实践,组织学生赴企业走访调研。

举办创新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新创业文化节、创新创业讲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举办创业培训班、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关注度。

同时,还应结合大学生各种主题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开展校园创新创业政策解读活动,帮助大学生熟悉、理解创业政策。

选树一批创新创业典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创新创业先进人物事迹,让已创业的学生进一步增强信心、用好政策,让有意愿创业的学生学有榜样、做有参考。

此外,还应创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探索创业失败指导和帮扶机制,不断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融合大学生课程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融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