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众创空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措施浅析

2019-01-29

中国轻工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众创教育学生

于 海 陈 筱

(1.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2.天津美术学院产品设计学院,天津 300141)

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应当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规划需要的“双创”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同年,又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批众创空间,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实践平台。

2018年9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 号),明确提出了要在中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相关机构中,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孵化机构,给予了高校众创空间更高的运营权限;同时,要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指导和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还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体系,明确了创新创业课程和学分以及创业成果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真正打造“双创”升级版[1]。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谈到,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众创空间建设主动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育人的核心要义,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手段,众创空间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实践的主要阵地[2]。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薄弱,各类问题亟需解决

1.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要义的认知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一认知已经被高校广泛接纳。但许多高校还没有完全将创新创业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如将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融合在一起,或将创新创业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等,欠缺教学的系统整合;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在传统学科教育外增设选修或辅修学分认定等,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生自己申报轻引导学生创新等,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师资没有整合规划,没有形成体系,等等[3]。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不足,很难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效果。

2.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育人模式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高校只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课外实践教育的环节,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分割,创新创业知识不能适应产学研需求,师生缺乏施展创新创业的环境和资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忽略了不同实践能力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整齐划一的创新创业授课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实践方面仅限于开展创新创业赛事等,尚没有把创新创业其他实践活动纳入学习过程认证或没有科学合理的认证方式[4]。

3.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体系不健全

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育不仅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配合,还需要校内外各类育人主体协同作用的发挥。课程设置需要教学部门、学科专业等综合协调,课程师资、实践导师的选配需要科学的选拔、培训、考核机制,学生创新活动、创业实践活动需要科学、合理、有效、正面的评价激励制度,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产权转化仍然面临诸多困境[5]。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

1.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全力保障创新创业工作

高校应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工作领导机制,建立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应明确由教学单位牵头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创新创业协调机制[6]。有些高校整合教学、科研、校友、校外企业、学生管理等多方力量,建立创新创业中心或创业学院,形成产学研、创新创业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些高校形成由教务处牵头,团委、学生处、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以及各学院齐抓共管,校外教育资源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从而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保障四个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六方面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四体系、六结合”的全方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应该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战略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高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面向不同学生人群需求,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分层次、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选修课、网络慕课;面向专业实践能力较强、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依托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实验室开展学科竞赛培训和科研训练等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线上、线下所有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全部纳入学分管理,认定学分。

3.加强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是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只有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才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相融合。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措施,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转换互换制度,建立完全学分制下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的相关制度,允许跨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互认,切实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制度等。应建立创新创业奖励激励机制,要有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的奖励机制,并作为奖学金、综合测评、典型榜样等多种激励举措的重要内容形成优良的创新创业氛围。

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和保障机制[3]。应建立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聘请优秀企业家和优秀创业者等担任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广泛开展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并积极推进考试考核办法改革。特别是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鼓励专业课教师在课上、课下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创新创业第一课堂提供更宽松的教育环境;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单列考核指标,或作为教学工作考核指标,对表现突出的师生和单位给予表彰及绩效奖励;把创新创业工作业绩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或突出绩效,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三、依托众创空间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主要措施

1.依托校内外优势资源,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包括专业知识学习平台和实践操作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高校各类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是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素养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前置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应全面面向学生开放,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验室开放应配合具体的开放时间、使用须知等。依托高校的教育部、省、市重点实验室,各级各类工程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以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专业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有些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成立由知名教师负责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设置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定期开展考核、评比、表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应建立以学校为运营主体或校企共建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并积极协调落实国家、省、市各项优惠政策,服务创新创业师生[7]。如,天津科技大学在全市率先引入专业孵化器建成众创空间,集合企业的专业孵化特长、校内师生科技项目优势,成为产学研合作的聚集实践区,以创意、创新、创业、实践为主线,为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实践提供了主要阵地。积极支持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双创工作,建立特色明显的校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厚植创新创业土壤。

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的作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活动。要积极发挥高水平科技企业作为科技智库的作用和校外企业孵化器的社会化、专业化优势,开展创客文化交流、创客人才培养、创客生态营造、双创成果转化工作,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和众创空间教育的国际化道路。

2.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依托校内外资源开展双创实践活动

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的实践育人功能,积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相关政策。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构建院级、校级、市级和国家级四个层次的项目实施体系,通过兴趣激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施“行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成立“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探索跨学科大类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养成。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众创空间定期项目路演,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开展项目化创新人才培养等。

与校外政企单位合作,搭建双创实践平台。学校应加强与政府、科技公司、校外孵化器合作,加强地校共建,建设“联合众创空间”、“校企共建产学研实验室”等一批校外双创实践基地。积极利用学校所在地区高水平企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创业项目支持。

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建设创业实践类社团,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创业。创新类社团和创业实践类社团是极具特色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区,学校成立学生创业社团联盟,并积极探索把学生社团注册为社会团体法人单位,企业化模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依托众创空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普及活动。定期组织创新创业公开讲座、创业沙龙、项目交流、路演等,依托线上线下网络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和互动实训实践活动。依托众创空间开展创新创业实训实习,如,创业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创新创业项目双选会、投资路演、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赛事等。

3.做好创新创业赛事组织,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展示平台

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创新创业赛事,引导学生将创意创新想法转为创新创业项目,以赛代练,通过竞赛普及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项目展示平台。构建“校-市-国家-国际”四级竞赛体系,分层递进式的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层级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创新创业赛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催化剂,同时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奖励激励方面做好保障,使创新创业赛事成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品牌。

4.合理配置资源,多方联动建设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依托众创空间搭建创新创业就业平台,合理配置政府、创投、平台运营商基金等各项资源服务学生创新创业。众创空间应该成为创业者的信息服务平台、创业资源聚集平台、校友资源交流平台,着力打造好这“三个平台”。要为创业团队及初创企业提供办公场地等硬件设施,提供技术创新指导、创业教育培训、创业投融资服务、政策落实落地的一站式系统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创新创业基础条件。

建立完善的创业导师工作与服务机制,为创业团队及初创企业提供种子期针对性帮扶。定期邀请校外企业导师来校开展辅导培训,提高创业团队对商业机会的识别判断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加学生创业成功率。通过举行人才展洽会、文化创意展交会、专利成果展洽会等,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建立完备的支持学生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众创空间设有种子基金,为每个创业团队提供2~5万元的创业资金支持。搭建校友资源平台,利用校友会设立的创新创业基金,定期开展项目评审路演,助力初创企业成长。

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研究,设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专项项目。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典型案例的宣传,通过新媒体宣传报道、榜样行动事迹报告、学习交流座谈等形式发挥创新创业典型在学生群体中的榜样示范作用,积极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理性质疑、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育人环境。

四、结束语

建设众创空间,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时代需要,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依托众创空间,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使众创空间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资源平台、信息平台、交流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更有效的载体。

猜你喜欢

众创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赶不走的学生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成都值得推荐的20家大型孵化器与众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