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双语教学之思考
2019-01-29孙松娴周春祥张静远濮文渊
孙松娴 周春祥 凌 云 张静远 濮文渊
(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江苏 南京 210023)
1 伤寒论双语教学的意义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中,我国有关部门将中医药连同传统文化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通过多年的发展,一方面,中医中药在国际上影响力不断扩大,因其卓越疗效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患者所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各地成立了多个与中医药相关的“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且世界卫生组织将于 2019年首次在其极具影响力的全球医学纲要中列入中医[1]。在此环境下,多所中医药大学发挥自身优势,与国外大学进行合作办学;另一方面,来华接受中医药教育的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留学生教育层次不断提高,学历教育有博士、硕士、本科层次,2013年来华接受中医药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规模居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2]。
《伤寒论》在中医界一直被奉为经典之作,流芳千年而不衰,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大量卓然有效、迄今仍频繁用于临床的复方,形成中医方剂配伍及应用的系统理论;更是因为仲景巧妙融合了医经派和医方派的理论,创造性提出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体系。这一系统,正是中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因其来源于大量临床实践,伤寒论以外感疾病为例,为临床各科均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古往今来,从师承教育到学校教学,伤寒论的教学向来都是重点。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今天,若要真正将中医药学的内涵、思维模式、临床诊治规律向世界传播,需要有一批既能理解应用,又能用外语讲授,传播伤寒论的双语人才。因此,伤寒论的双语教学值得投入精力进行研究推广。
2 伤寒论双语教学的难点
目前国内尚未形成成熟的《伤寒论》双语教学体系,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年代久远,原著经战乱失佚,经后世重新整理编纂成册,行文简单,多处可见省略、倒装句,语法句式均与现代不同;且后世注家对一些条文和术语有不同见解,即便用中文给国内学生授课,都有一定难度。其次,基于第一点,国内亦未有公认的双语教材,不同《伤寒论》英译本间对一些术语和条文的解释都存在较大差别。第三,伤寒论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均有较高要求。对于教师来说,既要抓住重点,准确高效的解释与梳理伤寒论内容,并与临床结合,又要有较高的英语翻译和表达水平。从学生角度出发,本科生伤寒论课程多开于中高年级,学生无论是基础英语还是医学英语的水平均有差别,对双语授课的好感度与接受度也会因人而异。
3 伤寒论双语教学的认识
作为国内第一批成立的伤寒金匮教研室,本教研室具有丰富的伤寒论授课经验,且主持并参与了多本《伤寒论》教材的编写;目前教研室教师多为硕博士学位,具有较高英语水平,部分教师曾出国游学、授课及坐诊,有开展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经多次研讨和分批实践,得出一些阶段性认识,供各位学者参考指正。
3.1 伤寒论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首先,我们要将《伤寒论》双语课程与语言学习课程区别开来,其重点仍是专业课的学习。在达到伤寒论本科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伤寒论中的重点条文、术语释义、组方用药以及贯穿在其中的辨证方法和中医思维。不能因为是双语教学便放松对专业课的考核要求。
3.2 《伤寒论》双语教材的选择 鉴于目前国内尚无公认的伤寒论双语教材,我们选用了本教研室参与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三五”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上海科技出版社),英译本参考罗希文编译的《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Caused by Cold》、黄海编译的 《Introduction to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以及刘希茹今译,李照国英译的英汉对照版《伤寒论》[3]。同时,对于一些尚有争议的条文及内容,参考陈亦人老师编写的《伤寒论译释》[4]进行解读,使本教研室的学术观点始终贯穿于双语教学之中。
3.3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各方面均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不可冒进。考虑到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程度不同,课程设计应由浅入深,以中文讲授为主慢慢过渡到中英文并重。例如课程初始,从绪论到太阳病篇,占全课程一半,是教学重点,拟以中文授课为先,对伤寒论概述、体例、条文、方药等进行详尽讲解,在此基础上用英语对重点条文及词条进行翻译及解释。课程过半,在学生逐步熟悉伤寒论内容及接受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英语授课的比重。同样,因课时所限,且并非语言课程,无法一一从语法语音纠正学生,初期不宜要求学生过多进行英语发言及讨论,应以输入为主,多多积累医学英语相关词汇与翻译知识。待到课程过半,如阳明病篇开始,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用英语发言及讨论的机会,针对现场出现的各类语言问题要及时指出,不能对其余学生产生误导,这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
为提高学生积极性,可在上课前将中英文对照的条文及词解提前发给学生供预习[5],并且在课程开始前、中、后均可设计调查问卷,不断接收学生反馈以调整课程设计[6]。课堂上亦多利用多媒体、微信群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4 双语教学课件及讲稿的准备 双语课件可在已有中文课件的基础上,增加对应的英文部分,务必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并加入适当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而对于英文讲稿的准备则是重中之重,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首先从基础英语的角度出发,教师英语授课时的遣词造句,语法时态都需要准确无误,语音语调也要尽量标准,因此,需要准备详尽的文字稿,安排试讲,请资深英语专业教师把关。
从专业伤寒论内容英语翻译的角度出发,又有以下几点需要考虑。
3.4.1 直译、意译、音译相结合 鉴于伤寒论中很多术语在英语中不能找到词义完全对应的词汇,此时可用拼音音译,后面用英语加以释义,以免学生发生概念上的混淆。比如对《伤寒论》标题的翻译,罗希文版为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Caused by Cold、黄海版为 Introduction to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李照国英译版本为On Cold Damage.考虑到伤寒本身有狭义广义之分,且此书是以外感病为例,阐述了理法方药在临床多类疾病中的的运用,其内涵很难在题目中体现出来,因此选择音译为“Shang HanLun”,后面添加具体释疑。对三阴三阳的翻译也是这样,因其在《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中意义有别,直接采用音译,后进行词解的方式比较妥当。而包括症状在内的一系列术语,英语里有直接对应词汇的地方,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另外,《伤寒论》中有特义的词语,如厥,消渴等,要与原文紧密结合,采取意译的方法[7]。
3.4.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概念转化 这点可以参照李照国老师在译本里对“龙”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描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之物,大小青龙汤正是取其可兴云致雨,治水祛邪之意。然而若将其翻译为英文dragon,则变成西方邪恶之物,对外交流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建议涉及到“龙”的地方按音译“long”进行处理[3]。这也提示我们在英译的时候要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义的影响。在讲授例如白虎汤,真武汤一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方名时,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
3.4.3 简化译法 抓住重点 因为本课程并非语言课或医古文课,不用为了忠于原文而保存诸多倒装、省略甚至错简的地方,应从方便理解和传播出发,直接翻译到可以理解的程度。若是目前尚存争议的地方,以《伤寒论释义》为准。
总的来说,伤寒论双语教学具有深远意义及广阔前景,但目前尚在探索阶段,需要各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严格掌控教学质量,紧密结合学科特色,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反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