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造型课游戏化教学策略探微

2019-01-28王丽

成才之路 2019年1期
关键词:造型共性游戏化

王丽

摘 要:“形”是构建美术学科的基本要素,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形”的认知及把握能力,指导学生擅于概括物品之间“形”的共性,也要引导学生擅于发现物体之间“形”的异性。教师要通过趣味性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绘画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造型;游戏化;共性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1-0087-01

“形”是构建美术学科的基本要素,“形”所具有的基本存在方式和表现方法在美术教学中有重要意义,教师对“形”的引导和学生对“形”的认知及把握能力是美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在低年段儿童的感知中有一种简化倾向,特别是当他们遇到复杂的、不太完美的图形的时候,这种“完形压强”将更加强烈,而且每个人看到的“形”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对这个“形”已经进行了自我心理知觉的重构。因此,教师应正確地引导学生形成“形”的意识,培养学生表现“形”的能力。本文从低年级造型课教学实践出发,探索通过课堂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提高表现“形”的能力。

一、善于概括物品之间“形”的共性

同一类物品或不同类物品之间,它们的“形”都存在共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不同物品之间“形”的共性。这可以锻炼学生的图形概括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的意识。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可采用趣味性的游戏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苏少版二年级美术“诱人的瓜果”一课时,教师可采取“我画你猜”的游戏,教师画出基本形状,学生根据这个形状猜一猜可能是哪些瓜果。人的眼睛在知觉物象后必然有一个思维转化的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物象的视知觉残留符号在人的视网膜上留下痕迹,当遇到某种指令性信息时,这个视觉痕迹就会被唤起,与信息刺激发生链接或者拒绝链接。例如小小的圆形会让学生联想到樱桃、小金橘、葡萄、龙眼、冬枣等,这样,学生也就知道今后在画这些水果的时候可以用这种图形来概括。

二、善于发现物体之间“形”的异性

有共性,自然也就有异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物品共性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现物体之间“形”的异性,即特征。物体的特征包括局部外形特征、色彩特征、花纹特征、质感特征等。当下美术教学的典型方法,是将生活中的物象,由多幅图片构成PPT课件,再让学生欣赏,经过学生的视觉感知,与其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理解的认识水平相遇,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与表达的视觉图像。因此,说到图像这个概念、词语的时候,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图片、视频影像传达的图形认定为图像,图像的内涵应该包括每个人知觉后意象思维中的意念之像。基于这个分析,教师可设计趣味性的游戏。

1.超眼力游戏

以教学苏少版二年级美术“动物朋友”一课为例,教师跟学生们玩“超眼力”游戏,出示动物的局部特征图片,学生来猜是什么动物。学生在看到局部特征图片的时候,大脑快速进行信息筛选,然后确定出具有这种特征的动物图式。例如兔子的两个耳朵,又或者将相似的两个动物局部特征相互对比,角往后翘的是羊,而往上翘的则是牛。这种通过对比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形”的意识。

2.添“油”加“醋”

(1)教师也可以用找“共性”的方法,在这个基本形的基础上“添油加醋”,油和醋就是指物体的特征。例如,先让学生根据某个基本形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动物,然后教师再添加局部特征。学生发现,虽然基本形都一样,但添上不同的特征,就变成了不同的动物。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绘画的热情,也会增强学生要抓住物体特征的意识。(2)先观察,再添“醋”。例如,先让学生观察水果并给出基本形,让学生添加枝叶,画出粗糙的感觉,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添加技巧如小短线条、点点、圆圈、小尖尖角等,让学生用简单的图形符号进行添加。(3)先添“醋”,再观察。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美术活动中,学生是在画(表现)他们心里知道的,而不一定是在画(表现)他们看到的。这就是说,在美术课教学中,学生是在接受美术教师提供的图像和语言的双重信息。因此,先让学生添“醋”,表现他们心里知道的,然后再进行观察,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发现“错误的”表现方式。例如西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基本型“○”后,学生添加花纹,绝大部分学生画的花纹都是平行的,其实仔细观察西瓜后,就会发现所有的花纹都向一个点聚拢。这种先添“醋”,再观察的方法,有助于更正学生脑海里错误的图像信息。

3.镂空游戏

在教学画动物的时候,有的动物在外形上没有明显的特征,但身体上的花纹很有特点,教师可采用镂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例如,教师画出动物外形后,将身体挖空,并在下面衬一张没有花纹的纸,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动物。然后将衬在底下的纸揭开就呈现出不同的花纹,从而显出某种动物的特征,如老虎的花纹或豹子的花纹等。在这里就忽略了外形特征,而着重于花纹和色彩特征。

综上所述,美术学科中的“形”基本分为“写实、变形(意象)、抽象”三种类型,教师要重视美术教学中对“形”的认识与思考,引导学生抓住物体的共性和特性,通过趣味性游戏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梦颖.小学美术课堂“游戏”教学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05).

[2]杨杰.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

[3]刘怿文.浅析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J].美术教育研究,2012(18).

猜你喜欢

造型共性游戏化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为幼儿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游戏化语言:幼儿园活动游戏化的支柱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