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艺植物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01-28李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研究法教学改革

李伟

摘要: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活动与教学质量影响着园艺、设施园艺等相关本科专业、方向学生开展、实施园艺植物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综合能力,对树立学生正确的试验研究思路、促进掌握有关试验操作技能,提高科技报告或论文撰写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树立热爱专业、热衷科研的求进思想,精心组织、完善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践环节,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演绎与推理教学逻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获得了良好教学成效。

关键词: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改革;教学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1-0118-03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与供給侧改革,加大经济作物比重已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而经济作物中园艺作物占有很大部分、占据重要位置。众多园艺作物在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生长发育特点、种苗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措施、市场消费取向等方面形成较大差异,使园艺植物的教学、科研和利用开发变得十分广阔、产业活力潜力强劲。园艺科学与园艺产业的互动发展、内生动力源于园艺人才的培养。园艺植物研究法是许多农业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园艺[1-6]、设施园艺(农业)科学与工程[7,8]本科生必修核心课或专业方向(选修)课。该课程的开设,在于培养、提高学生进行全程科学研究的能力,可满足学科调整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园艺植物研究法集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科学研究为一体,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掌握必要研究手段的工具课[4]。此课程能较好引导学生熟悉开展园艺植物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了解具体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初步锻炼学生进行独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研究法[9]是一门学生学习有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而开出的专业课程。课程着重介绍以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等为对象,系统阐述为探明其在生长发育、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环境友好型种植生产所涉及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内容,也包括共性基础知识与方法、试验设计及论文撰写等[2]。但由于课程涉及学科较多,知识面广、内容多、信息量大,学时数少,教学内容显得纷繁庞杂,加大了学生学习此课程的难度。

贵州大学园艺专业、设施园艺方向均开设了园艺植物研究法课程,目前总共32学时,其中理论课22学时,实验实践课10学时,与北京农学院大幅削减该课学时相似[4],但同国内一些兄弟院系相比,学时数明显偏少,比如安徽农大安排了82学时(含实验20学时、实习12学时)[3]、沈阳农大安排了60学时[1]。因此,教学章节内容需要精心组织、繁简得当,重点突出课程体系中的要点、难点、疑点及热点。如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研究部分,以前本科生阶段很少涉及,多留作研究生阶段学习。但随着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实际应用,学生考研、研究生选题、高新农业公司任职、出国留学等都与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越来越密切,因此教学内容中新增、加强这方面的内容介绍显得十分必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以毕业论文研究内容作为教学案例,融入教材内容来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教研,可明显拉近课堂教育教学与学生试验研究的距离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本课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合理安排理论版块与实验实践版块的教学次序,两方面穿插进行[5]。应坚持“授之以渔”“学以致用”的教研理念,一方面在整个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给学生讲授专业性、应用性知识,另一方面侧重培养学生对基础性、综合性内容的逻辑思维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强对大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总而言之,结合教学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和时效性,对课程内容精心编排,完善了教学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

二、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一)丰富课堂理论教学

园艺植物研究法围绕科学研究组织教学[5],课程学习具有很强的应用性[10],可作为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试验、研究的有力工具[1]。为了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领会、掌握试验研究、求学发展所必需的研究素养和思维方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创新。课堂上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做到图文并茂,增添音视频链接,以实现直观化、生动化,达到融会贯通、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推行启发互动式教学,结合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选用课堂提问、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生试讲、同学点评等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上来,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使其思维更加活跃,探究热情更为高涨。如在讲授园艺植物抗性研究时,通过课堂提问学生如何进行不同品种蔬菜抗冷性比较研究,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专注听讲,引导学生学习冷害概念、冷害表现、冷害机理及提高抗冷性措施研究等相关内容,建立生师间、生生间双向、多向信息交流,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明显提高教学成效。另外,应大力提倡演绎式讲解,将一些在表征、内含及算法上可前后呼应、衔接、渐变的数个概念及计算公式进行归纳式、递进式讲授,利于学生思考与接纳。

引导学生研读文献、试讲文献。教师结合课程内容,精选出近几年发表在《园艺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权威期刊上研究论文,布置给班级、小组,经充分准备后,小组以幻灯片形式向教师、同学们讲述研读的选定文献,并回答教师和同学们的提问。小组学生们在准备PPT等精讲材料过程中,自身从查找文献资料、研读文献、处理资料、撰写科技文字及现场演讲等方面均得以锻炼和提高,组员间分工协作,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得以体现及培养。同时,为使在读学生直接接触、深入了解本校本专业近几年历届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状况及实际水平,精心选择不同层次、有代表性毕业论文进行针对性剖析、对照[10],以便学生结合现有研究平台及试验资源制定可行研究方案。

(二)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我院园艺系一些本科生在修读园艺植物研究法之前,已参与其毕业论文导师的科研项目及试验活动,但多数学生对试验研究的整体方案设计缺少深入了解,对具体实施内容缺乏独立思考,对某些测定指标的测定方法不甚清楚。鉴于以上情形,我们让学生以其毕业论文研究内容撰写开题报告,从立题背景、研究进展、试验设计、测定指标、测定方法、实施阶段及参考文献等进行全过程训练或模拟。也引导学生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制图做表[3],撰写科研报告或论文,熟悉、掌握Word、Excel、DPS、SPSS等相关软件的使用[7]。这种方式将课程实践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紧密联结,促进了学生对园艺植物研究流程、具体实施环节及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深入理解,提高了學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将实验实践教学纳入课程综合考核,实验报告、研究讨论等环节均计入课程成绩[10]。

引入、尝试项目教学法,通过高质量项目设计,将课程概念、知识点、公认定律、重点难点、新知探索等进行联结、呼应,纳入、融入具体的项目实体,在教师的组织、监督、引导下以学生动手实操来实施、完成项目实体。项目教学法具有教学内容以教学项目体为承载、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主体、教学成果呈多样化三个特征,可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8]。

(三)用新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应更具时代感、前沿性、实用性,除了网络、电视等传统大众信息来源,教师还需利用微博、QQ、微信、手机App等社交媒体信息,来密切关注、把握相关学科的当前发展动态。另外,教师建立课程专属的QQ群、微信群等,在群里与学生在线互动,解答、讨论、交流课程相关知识及问题,并在教师自己的QQ空间、微信朋友圈展示园艺植物研究的新成果、园艺产业发展的新动向等,以作为教师离线后继续展示、宣传的值守窗口。

三、重视课程教学心理

(一)激励学生热爱专业

任课教师应主动更新教育观念,熟知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求知心理特点和专业履职期求,删减课程教学中相对陈旧内容,新增反映现代园艺科技进展及产业领域发展的相关知识、信息,可促进本科生开展、实施毕业论文试验研究,规范试验研究过程,保障学位论文、研究论文撰写质量。例如,讲授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章节时,介绍了四川农大博士生覃成在2014年国际著名期刊《PNAS》上发表的关于辣椒基因组学研究,为深入挖掘与利用辣椒重要功能基因,加快分子育种和全基因组育种进程奠定了坚实的遗传学、生物学基础。再如,讲授园艺植物产品质量研究章节时,介绍了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黄三文研究员在同年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的关于黄瓜苦味合成、调控及驯化分子机制研究[4]。这些园艺界重大科技进展事件,使学生听后备受鼓舞,学研兴趣油然而生,有些学生还萌生了考研意向。教师应通过列举园艺圈科技进展、行业真人真事、产业发展趋势等各种信息来激发、培育学生的专业归属感、科研荣誉感及事业责任感。

(二)助推教师提升素养

教师素质与精力投入是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3]。任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5],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结合当前园艺科技发展动向,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持续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教师通过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开拓科技视野,利于教师推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要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准确把握现今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与认知取向,关注教学双方彼此关切。

总之,园艺植物研究法是一门综合性强、于教于学均较难的研究应用型课程,怎样促进施教受教、提高教学效果值得不断研究与探讨,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综合型创新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许明.园艺植物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z1):59-60.

[2]郑先波,宋尚伟.园艺专业《研究法》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6):183.

[3]甘德芳,张凤琪,刘莉.园艺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07):4450-4451.

[4]卢艳芬.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5):132-133.

[5]包金花,贾俊英,张玉霞,等.提高“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6,(03):210-211.

[6]骆建霞,赵国防,史燕山,等.《园艺植物科学研究导论》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04):62-64.

[7]吴春燕,郑桂荣,宋廷宇.《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改革与实践[J].才智,2016,(10):74-76.

[8]林多,杨延杰.项目教学法在《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85-186.

[9]廖明安.园艺植物研究法(第二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410.

[10]宋尚伟.《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的几点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3,(20):156-157.

猜你喜欢

研究法教学改革
坚守与通融——《中国画学全史》传统史学研究法探微
2007—2016年我国图书馆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分析*
“研究法”教学模式在《功能性食品》理论教学中的实践
前瞻性研究法和经验治疗法在改善妊娠贫血和分娩结果中的效果比较
在社会政策研究中使用生活史研究法:“第三部门”/公共部门跨界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