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开在末世的樱花:《千里江山图》和那个18岁少年

2019-01-28子曰少怀

读者·校园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王希孟蔡京宋徽宗

子曰少怀

说起宋朝的繁华,常常被人提起的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过,最近频频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同时期的另一幅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它是由一位年仅18岁的天才少年创作的,耗时半年,画成不久后他便过世了,留给世人的是一个传奇的背影。

一幅传世名画

这幅画如今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是国宝级的文物。

2018年9月中旬,故宫以“千里江山”为主题,展出了一系列的古代青绿山水画作品。当然,这幅《千里江山图》是其中的最大亮点。据说,这幅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前前后后只展出过3次,连故宫的专家们都难得一见。

那么,这幅画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呢?

它的篇幅,比《清明上河图》全卷还要长一倍!

它所使用的颜料,跟黄金一样贵!

它达到的艺术高度,只有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而它的作者,当时只有18岁。

当画轴徐徐展开,层峦叠嶂,波光水色,“千里”锦绣河山就出现在了眼前。随着“展卷”的步步推进,景色换了一处又一处,随便停留在某一处,都是一处大气磅礴又细节精妙的构图。艳丽的颜色,雍容华贵。这是只能出现在年轻人笔下的景致,只有同时拥有那挥斥方遒的傲气和睥睨天下的才气,才能落下这样的画笔,成就这样一幅传世之作。

然而,它的作者,却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一位消失的画师

公元1113年,北宋政和三年,这幅《千里江山图》画成之时,被宋徽宗赐给了权臣蔡京。而蔡京在画中的题跋,成了关于作者王希孟的唯一的一手资料。

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从这段引文中我们知道,王希孟原来是“画学”里的“生徒”,后被派入“文书库”。这是什么意思呢?“画学”是宋徽宗在1104年建立的皇家绘画学校。这个机构专门培养绘画人才,其中优秀的“生徒”,将来可以进入翰林院图画院工作。

而王希孟从画学毕业后却进入了“文书库”,这是1106年宋徽宗设立的又一专属机构,其职能相当于中央税收档案库房。在里面,王希孟只能担任一些抄账、编目等书吏的工作。

为了改变命运,王希孟屡屡向宋徽宗进献自己的画作,但得到的反馈却是“未甚工”。可以想象,王希孟遭遇的尴尬和不被认可。也许正是因为这段“明珠暗投”的时光,让他憋住了一口气,最后迸发出千古不灭的光芒。

机会终于来了,宋徽宗这个艺术皇帝独具慧眼,发现了王希孟是个可塑之材。在宋徽宗的支持和亲自教导下,王希孟在短时间内技艺大进。不到半年,就画出了这幅《千里江山图》,并得到了宋徽宗的激赏。宋徽宗将它赐给了当时最受宠的权臣——也是他艺术上的知音——蔡京。

遗憾的是,自此以后,王希孟几乎在历史上消失了。他的容貌如何?他的家庭怎么样?他后来还有哪些经历?我们都不得而知。

他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清代收藏家宋荦的一首诗中:

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

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

不过,《千里江山图》有着清晰的收藏脉络,宋荦既非画作的收藏家,年代又距宋朝十分久远,虽然他写下了言之凿鑿的诗注:“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但真相是否如此,还是未知数。如果真是这样,可真是天妒英才。一个用生命在作画的少年,似绽放的一场绚丽迷人的樱花,盛开过后就匆匆凋零。

一个王朝的倒影

如果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开封的都市生活,那么这幅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的就是大宋王朝的锦绣河山。城市和江山,宋朝的繁华尽在这两幅图中。

不过,《千里江山图》虽然名字大气,但画中的景致,更接近江南山水。据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傅熹年考证,画中除了主峰边上的楼阁,其余多是山峦、烟水和村舍,村舍的建筑形式和北宋江南民间的建筑相吻合。

这的确也符合宋徽宗酷好江南风物的脾性,靡费无数的“艮岳”,即是以杭州凤凰山为原型构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作为宫廷画师的王希孟,艺术风格又受到宋徽宗亲自点拨,他所进奉的图画,必然会反映出宋徽宗个人的艺术喜好。

而这幅《千里江山图》里呈现出的一派江南山水,也像是大宋王朝的倒影。繁华如梦的大宋江山,很快就遭遇了“靖康之变”,金军铁骑饮马长江,汴京速遭兵燹,山河破碎,宋室南迁,盛极一时的宋王朝迅速衰落,从此不得不蜷缩于江南的湖光山色之中。

猜你喜欢

王希孟蔡京宋徽宗
宋徽宗:“天下第一”还是“斜杠青年”
两者须得兼
《清明上河图》:皇帝的小礼物
《清明上河图》:皇帝的小礼物
高考状元vs高分低能
千里江山图
皇帝的小礼物
从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看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装饰审美
实话
千里江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