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音乐素养教学的听课、评课策略与思考

2019-01-28顾云雁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听课者素养音乐

顾云雁

有效的听课、评课是中学音乐教师加快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促进教学理念更新与改革的必要积累。然而,传统的听课、评课方式不仅存在许多通病,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不足。如何改变中学音乐教师在听课、评课领域“去专业”的现状,值得我们给予高度关注和反思。笔者通过调查、 研究及思考, 总结了“听”“看”“记”“思”“探”“研”六个听课关键词,并自主设计了“基于素养教学的中学音乐听课、评课观测表”供教师们参考。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初步提出了中学音乐教师听课、评课的有效策略,旨在为中学音乐教师在听课、评课领域开拓新的道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美育工作的大力支持,中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受到关注。尽管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手段有很多,但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听课、评课依然是最主要的渠道,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之基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找准音乐课堂上有价值的观察点和评课源,并基于音乐素养培养的视角对收集到的有效信息进行解构和整合,最终形成独立的评课思维并诉诸语言或文字表达,这是每一位中学音乐教师都须为之不懈努力的。

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中学音乐教师听课、评课的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教师虽然对听课、评课活动已经树立了正确的观念,但重视程度不够,并非每次听完课都能积极地参与评课活动;听课时的关注点通常集中在教师如何教,而往往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在评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集中表现为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组织语言进行评课;认为有必要设计适合音乐课程听课、评课的记录方式,并希望得到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引。基于上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后,笔者展开了对音乐听课、 评课领域的思考与实践研究。

一、听课——有准备、有过程、有质量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中谈道:“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笔者思考,正因为如此,听课者在走进每一间音乐教室之前,心中都应该是充满期待的。与其说听课、评课是常规的教研活动,不如说是对课堂的探秘与解密的冒险。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期待和追寻,课堂才充满无限的动态生成与可能。

音乐课在组织和生成过程中存在着美育类课程共有的特殊性——以美动人,以美感人。音乐作为美育类课程中的核心构成之一, 在语音语貌、专业素养、教学艺术等诸多方面都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紧紧围绕一个“美”字。不仅授课教师要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作为听课者, 保持期待“美”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成竹在胸,应对自如

上课前,授课者通常会为听课者准备一份教学设计文本,但却很少有人会利用课前时间认真、充分地翻看并积极思考。一般来说,作为上课前的缓冲,课前时间都是由听课者自行安排,但笔者认为,课前时间是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段,如果加以有效利用,一定的冗余度①会对提升听课效率大有帮助。首都师范大学王安国教授曾说道:“教学设计就像装修房子,设计好之后还要不断地改。有人设计的是综合型,有人设计的是知识型,有人设计的是文化型。”因此,在这短暂的缓冲时间内,我们不仅可以迅速厘清授课者的教学思路,激发思维活性,提前进入思考状态,同时也有助于找出疑问点,做好标记,继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听与思,并根据已设定的教学目标设置观察点,预设多种解决途径与方式。

(二)感官融合,思维贯通

听课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看似集中在“听”上,但实际上优秀的听课者更多的是在进行多感官融合,有法可循, 学思并进。笔者根据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学习,总结了听课中的六个关键词, 即“听”“看”“记”“思”“探”“研”,它们没有严格的顺序,经常交叉贯穿。

1.听——聚精会神,双重关注

听觉感官在听课活动中通常与其他感官并用,比如视听结合。听课者不仅要关注教师的讲解,如语音语貌、教学要求及指令清晰度、思维流畅度等,同时还要观察课堂互动,感知学生音乐素养的积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动向等。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多集中关注教师的讲授,但现在看来,其实一切教育工作的重心都应该紧紧围绕学生,教师则应成为学生良好的服务者、引领者。教师应该透过学生的表情感知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找到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寻求适宜的学习方法,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以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质量。当然,敏锐的视角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经验丰富且经常进行反思的教师才能将现有的课堂信息与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对接,从而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和解决途径。

2.看——内外迁移,显隐同构

视觉感官在听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听课者不仅要关注显而易见的教态、板书及课堂流程,更要关注教育的细节。细节涵盖了 “温度”,属于隐性范畴,但往往正是细节传递了情感和价值观。好的教育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细腻、敏感而又善良、爱美的天性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好的教育经验,并智慧性地进行实践转化。②在课堂上,如果我们只单纯地关注教师的讲授,那么此时教育的天平往往会是倾斜的,其实,听课的学生更需要被关注。学生的表情是幸福的吗?他们有没有被学习内容所吸引?他们是如何学的?是不是学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没有体现?他们的学习习惯怎么样?有没有主动参与?学生有怎样的认知规律?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听课者反思的问题。我们从“看”迁移到“思”,思维启动了才有被点燃的可能。

3.记——提纲挈领,文思敏捷

我们经常在听课现场观察到,一节课结束后,教师们在听课笔记上记录了满满的一页,但仔细看来,其实大多是对教学流程的书写及少量几句反思的话语,这与上课前授课者分发的教学设计文本存在重复,意义不大,且效率不高。因此,笔者在听课研究及实践中,倡导课前充分了解授课者的构思,在课堂上提纲挈领地简记教学流程,而把宝贵的时间用来记录自己的反思过程。在研究中,笔者搜集了所在地15所学校的音乐教师的听课笔记样本进行比对,发现大部分教师的听课笔记内页都是由过程记录和意见反馈两部分组成,缺少充裕的思考空间预留。在整体页面布局上,“过程记录”的空间过大,而“评课意见”的空间过小,客观上造成了重过程、轻反馈的思维倾向。

4.思——遵循规律,聚焦素养

听课时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和头脑风暴都来自于“思”。无论是“听”,还是“看”,最后都要转化为思考过程才能实现听课的价值。近年来,基于音乐素养的教学模式不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我们也知道,学生核心音乐能力的形成有助于素养网密度的提高,而且音乐素养的主要输入途径就来自于学校的音乐普及课。对此,听课者应该从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出发,尊重教育规律,全方位地透过教育现象追溯教育的本质。

5.探——多元目标,多元策略

音乐教学同时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东北师范大学尹爱青教授曾说过:“教学要超出教学,课不要局限于课。”听课者需要“探”的精神。那么,“探”什么,又如何“探”呢?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音乐素养的积累程度存在差异。对此,听课者在关注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学习目标及教学模式,选择最优化的策略,提出更有价值的建议。此外,教师应拓展音乐课堂的空间性,激发多维思维,从而不断构建“以核心素养为本,多元目标、多元策略优化”的教学体系。

6.研——静观其象,追溯本质

在听课过程中,最高境界莫过于“研”。没有全神贯注地“听” “看” “记” “思” “探”,是无法体会到“研”的乐趣的。“研”并非无本之研,需要听课者平日工作和生活中扎实的积累,更需要大脑时刻保持“活性”的状态。 此时, 教师的角色要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③课堂上的举手投足,都是教师教学观念的外在体现,教学的结构与布局更是教师教学思维的展现,要观其现象、追其本质。教育难有一劳永逸之方略,需要听课者不断地去感悟、挖掘与换位思考。

二、评课——有感悟、有思维、有情怀

评课是教师评价素养的一种具体展现。评价素养一般体现在评价意识、评价知识、评价技能和评价态度上。听课是“听其然”,而评课是“思其所以然”。好的评课要能做到评判到位、指导准确、激励思考、增强信心、促进学习。如何基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视角展开评课,并做到规范、得体又能激发思维呢?

(一)评课意识——基于素养,激活思维

评价意识的树立需要有正确的评价观念指引。不要为了听课而听课,更不要为了评课而评课。评课者与授课者之间的认同感尤为重要,因为评课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和改进教学,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基于音乐素养教学的评课是有针对性的,它需要指向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重要维度,并关注素养的落实情况、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情况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素养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培养,即通过评课,且行且思,追寻教育内涵,促进教育思想的进步。

(二)评价知识——立足课标,有理有据

评价的专业化不仅体现在听课者对音乐知识的准确掌握和运用上,更重要的是评价的导向性、科学性和整体性。评课是有规律可循的,评价建立的依据就是音乐课程标准。教师们要正确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并灵活地运用与实践。评价知识不仅包含音乐课程标准,还需要积累教育常识及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等知识。只有积累足够的评价知识,才能在评课中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评价技能——以学论教,换位思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评课是一项专业的教育研究活动,不改善听课笔记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就难以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突破现状。笔者在基于音乐素养教学的课堂实践中,设计了全新的中学音乐听课、评课观测表并投入一线使用,在教师们的反馈和交流中实现观测表的不断改进和优化。我们要做到:以学论教,引导听课者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 换位思考,启发评课者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逐渐尝试小组合作评价及有主题的评课活动等。

表1 基于素养教学的中学音乐听课、评课观测表

(四)评价态度——学思共进,乐学共成

每个人的知识积累情况不同,所处的教育环境和专业成长速度也不同,因此我们倡导包容、碰撞、共同研究的评价态度。评价是一门涉及语言运用的艺术,既不能仅虚情假意地夸张表扬,也不能仅疾言厉色地批评指正。虚心的学习是展开评价的前提,思想的碰撞是激活思维的关键,交流与讨论是评课的实践过程,吸收与改进是评课的价值体现。只有这样,由单一走向系统, 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走向动态,摒弃原有的只关注教学过程的听课、评课模式,重视教学改进,重视教师课堂解构能力, 提高研究品质,才能逐渐形成专业化的听课、评课模式。

三、小 结

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④对课堂的解密没有终点,它不能依靠一次、一段时间的努力来完成,也不能依靠一个人、一群人去实现。重要的是我们在不断解密,并不断吸引和壮大解密队伍。做教学中的有心人,重视听课、评课,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是每一位中学音乐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基于音乐素养的听课、评课会为音乐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每位用心的教师都可以拿起“望远镜”,寻找听课、评课领域的诗和远方……

注 释

① “冗余度”属心理学研究范畴专有名词,文中特指听课者对课程的熟悉程度。

②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第191页。

③ 任勇《走向卓越:为什么不?》,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④ 郭华《留一块黑板——与顾明远先生对话现代学校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猜你喜欢

听课者素养音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推门听课”不值得提倡
听课者也需“备课”
怎样去听课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