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分析
2019-01-28王军平
王军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事业单位正在面临着来自服务质量、内部管理及预算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当事业单位为了提升社会公益服务整体水平而大量购置设备、仪器后,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内控制度建设及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固定资产工作作为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以此来适应新时代发展下对事业单位提出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然而,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为此,在明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解决,对于多个方面的发展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固定资产管理职能弱化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财政资金购置,并由承担社会公益服务的非盈利组织使用的资产,它具有公益性、无偿性及非生产性等特点。正是由于以上特点,导致我国事业单位在长期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漠视、走过场的问题,个别事业单位管理者错误地认为一旦国有资产毁损则可直接向财政部门申请购置新的,至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只需由财务部门对资产数量进行一般把控即可。
(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
个别事业单位在新购置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等单位价值相对较低的固定资产后,直接将资产交由使用部门使用,财务部门只能根据资产购置发票简单登记经费支出账,未能对固定资产在数量、单价、质量、使用部门等方面进行详细记录。由于新购置的资产未能及时登记账簿,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账实不符甚至丢失。其主要原因在于监控不到位、内控管理措施不科学所致,本质还在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责任心不足。
(三)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或失灵
一是内控制度脱离实际。个别事业单位在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前,未能考虑本单位资产管理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未能将制度与本单位人员编制、资产规模及使用分布情况相结合。二是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缺失。个别事业单位只是在财务部门内部指派工作人员在处理会计核算任务外,负责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盘点,由于未能设置专职资产管理机构,一旦工作人员会计核算工作量增加,则无法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三是内部缺少必要的监管。事业单位重视经费管理,但缺少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工作,国家与相关部门检查力度不足。此外事业单位不同于一般企业,外部渠道很难监督管理内部固定资产。
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首先要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意识领域充分认识到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加强的重要性,才能在行为上做出相对应的有效措施,而意识领域的加强,一方面是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强化对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会带来哪些积极有利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要做出一定的宣传措施,让事业单位内部的成员能够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强化的重要性,以此来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工作的有效的开展,离不开监督作用的发挥,因此,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开展中,分别从事前、事中、事后等方面入手,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能力。
(二)树立正确的固定资产观念
1.详细了解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首先,对于即将报废的资产,应提前向本单位领导进行汇报、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其次,对于正在使用中的固定资产,应指派专人对其进行日常保养,提高其使用寿命。
2.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购程序
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的程序,办理固定资产采购相关事项,一来可以提高固定资产采购的透明度、公平度,二来可以避免财政资金的极大浪费,体现事业单位采购社会化。如此也可以避免传统固定资产采购模式的不足,从源头抓起,控制采购质量,减少不必要浪费,促使效益最大化。
(三)对固定资产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首先,在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流程方面,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将拟采购、报废、处置固定资产事项分别向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在获得审批后方可办理相关程序。固定资产、财务等相关部门在未获得审批前,不可对国有资产进行处置,及时将处置资产收益、残值收入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上缴财政部门。其次,在固定资产预算管理方面,事业单位部门年度预算中应编入固定资产购置资金,确保购置资金使用不会影响审批部门预算标准,为了避免固定资产重复采购、过度采购,事业单位在编制采购预算前,应广泛听取各业务处室意见,并指派财务部门对资产使用、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了解部分拟采购的资产是否可通过业务处室之间调剂使用予以解决。
(四)确保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等相关制度顺利实施
事业单位在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前,应充分考虑本单位资产相关情况,结合各部门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制度建设,确保顺利展开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促进管理效率与质量提升。全面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本单位实际需要及时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以保证资产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资产清查的重要性及各部门在清查中的职责,通过定期对固定资产数量、使用状态等情况进行盘点、核对,确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账实相符。如果事业单位在资产清查中出现盘亏,应及时向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进行汇报,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同时,财政、审计等政府主管部门应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控制度运行、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等内容进行审计监督,并对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单位与责任人员给予严厉的处罚,提高事业单位爱护国有资产的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否可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公益服务的质量及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因此,事业单位应认真查找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通过强化监督、健全制度、人才引进等手段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的同时,确保社会公益服务职能的发挥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