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改革绩效评价研究
2019-01-28张彩虹
张彩虹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财政局)
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政策的核心部分,一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发展状况与教育经费投入成正比。尽管当前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已经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当中,但是绩效评价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职教育的意见》(财教〔2014〕352号)首次提出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的问题,提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生均拨款制度与强化绩效管理相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教育拨款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增长,这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增大,但是如何提升绩效还是一个问题。我国高职财政拨款是政府统一管理,投入力度逐年增大,却因为缺乏对经费效益评价的考虑而造成浪费,因此近年来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问题日益迫切。
一、国内外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改革绩效
1.国外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绩效改革
国外职业院校一般通过职业教育法拨款,有职业教育立法和财政拨款立法等两种途径,美国拨款注重绩效,截止到2015年,已经有30个州采用绩效拨款。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背景和模式不同,德国采用双元制,美国采用合作教育,英国工学交替,澳大利亚行业主导,加拿大能力导向。美国社区学院经费中税收占到二分之一,学生学费和经费拨款各占50%,澳大利亚政府拨款占到比例将近五分之三,而德国有五分之四的经费来自于企业。美国各州立法规定在拨款之前都要评估高校的绩效,指标的科学性很高。
2.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改革变迁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政府举办、计划调控、封闭办学、集中统一的变迁,1999年扩招标志着我国高职院校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变化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经费的投入也要围绕着这一核心价值。扩招对高职教育质量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扩大了高职院校规模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生源质量下降。在1999年扩招之前,高职院校主要依赖财政拨款,扩招之后,以学生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步伐的加快,高职办学由封闭办学向服务产业转变,但是同时又凸显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育经费的投入落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除了政府拨款之外,学费、社会捐助、银行贷款和各种多元化投资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经费多元化标志着绩效评价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3.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改革绩效的问题
第一,我国职业教育法没有规定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经费投入保障力度不够,在2014年高职院校和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比例为17:83,高职生均经费为6280元,而普通高等院校经费投入10144元。教育经费投入较低标志着职业教育的地位较低。第二,高职教育经费投资的效率较低,在拨款程序和拨款机制上都存在问题,对绩效因子的考虑不足,导致财政投入对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激励不足。第三,经费来源单一,由于财政经费不足,社会多元筹资渠道没有拓展开来,高职院校过度依赖学生学费。第四,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基本上以行政主导,财政经费的绩效拨款模式没有建立起来,政府对办学干预较多,但是对经费使用的监督性和管控性又不足。
二、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改革绩效的影响因素
1.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因素
第一,政策导向。积极的教育政策能够促进高职教育经费的提升,提升高职院校地位,改变社会偏见,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切实提升办学水平。第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会提升高职教育经费投入,而且还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利于高职教学规模的扩大。第三,教育供给侧改革。要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加大教育供给,如果供给和市场脱节,那么教育经费投入的绩效就会大幅下降。第四,教育拨款模式。如果拨款模式陈旧,方式过于简单,不结合市场需求,只有用绩效评估理念才能将拨款效用最大化,切实提高办学效应。
2.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改革绩效的影响因素
第一,产教结合程度,高职学生是否有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训设备,学生职业技能与技术能得到多少提高,是否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否适应就业的需要。第二,财政资金是否有激励导向作用,高职教育拨款有无实质增加,能否吸纳社会资金,经费结构能否优化。第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是否有稳步提升,人才模式是否能够突破传统学历模式,能否通过校企合作来提升实训水平,能否提高高职教育和学校资源利用率,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创新程度有多高。
三、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改革绩效评价的创新
1.创新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制度
第一,建立绩效导向的拨款制度和评价制度,将财政资金划分为常规性支持项目和竞争性支持项目,落实资金管理细则,突出效率性、竞争性和公平性,引导学校正确使用资金。第二,建立质量导向的拨款制度和评价制度,将学校的科研质量、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学校的教学水平作为评价指标。第三,建立经费投入绩效目标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根据教育部提出的“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专款专用、专账核算、注重绩效、问效问责”的原则,深入挖掘教育经费的成本产出率,重点监控大额资金使用,透明会计信息,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评价。第四,引入竞争性评价机制,注重软实力建设,避免项目上的低效重复建设,让竞争发挥作用。
2.完善各方评估制度
第一,健全政府评估制度,出台完善的标准对高职院校进行评估,强化国家的教育督导功能。第二,引入企业评价,通过打造校企平台来评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把经费投入和市场成果挂钩,进一步提升量化水平。第三,引入社会评价,社会公众要对高职院校经费的投入进行监督,确保经费不被浪费,能够用在人才培养上。第四,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建立教育经费绩效评估体系,让专业性、权威性、独立性的群体进行评估。
3.完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改革评价体系
要正确选择评价指标,本着科学性、经济性和效率的原则,划分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内部指标主要是教学质量、专业认证、研究经费等,外部指标主要是毕业率、就业率、保持率等,还可以划分为教师与学生指标,财务指标以及科研指标等。
结语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改革绩效评价要制定教育财政经费绩效评估的政策,完善拨款制度,用教学水平、就业质量、创新能力、教学环境、科研成就等多方面成果来进行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