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
2019-01-28李雨轩
李雨轩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引言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这种分工跨越了民族和国家,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密不可分地整体,它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产物。经济全球化发展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资源配置,一方面,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下,国际分工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实现了全球流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也在发生着模式上的重要改变。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国际贸易的范围迅速扩展至全球范围,原本存在的地域分工也有了新的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这一时期用于国际间交换的商品的数量、种类等都迅速增加。西欧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并且在殖民地建立了面向宗主国家的早期专业化生产,这种生产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国际分工。但由于各国的内部政策不同、运输条件不发达等原因,这一时期的国际交换没有进一步扩大,因此,这时的国际分工还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形式,仅仅是一种扩大化的地域分工。
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国际分工才从真正意义上形成。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展开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想机器大生产方向过渡。机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大规模的生产满足了当时的市场需求,同时推动了工业内部分工的完善和发展,使工业产生了各种各自独立的细化部门。随着工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内部分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长途运输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这为铁路、轮船等为首交通方式和电报为代表的新兴通讯方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综合各种条件,生产分工已经脱离了地域性向国际方向发展。大规模生产所需的原料等本国已经没有能力满足,而生产出来的产品本国市场也无力全部容纳,因此生产分工规模已经脱离了本国基地而依靠世界市场和国际交换与分工。因此垄断主义国家逐渐发展,完全掌握了工业的生产,通过各种手段强迫殖民地国家和其他落后国家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市场。这种分工逐渐蔓延至世界各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分工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工业产量和贸易量迅速增长,国际分工向纵深化发展,国际分工由最初的以工业部门和原料部门分工向各产业部门内部细化分工转变。科技革命影响下,用于国际交换的产品更加多样化,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也有极大的提高,这就需要工业生产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即同一产业实现部门内部进行国际范围内的分工协作。在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由跨国公司实现的对外贸易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十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对不同国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实现了国际分工多种形态并存的发展局面。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传统生产要素的作用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技术、人才等知识型生产要素,它们在国际分工发展情况下下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通过区分这些要素在不同生产中的重要性,形成了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分工的深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建立在这一体系上的贸易格局,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并且对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凸显,各国的外贸依存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前以美、日、欧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但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地位逐渐显现,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挑战。
当代国际分工中,民族和国家间的边界逐渐弱化,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企业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不在是指单一的工业生产,而是成为了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形成了一条从研发到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完整的价值链。生产经营活动的专业化使国际分工从产品的分工最终向不同活动之间的分工发展。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对不同分工价值的解析,掌握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环节,将那些成本高、利润低的环节分解出去,从而提高整体效益,增加企业的灵活性。自此国际分工由只依赖外部市场的贸易向内外市场并重转变。国际分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例如股权投资、非股权分包方式等等,相比较于传统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跨国公司能够更加灵活地,指挥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
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贸易格局中的主要运行方式。以前的跨国公司虽然具有国际性,但由于他们分散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主要的生产是为了供应当地市场或返回母公司所在国销售,其生产在各地不具有密切的联系,国际分工只体现在产品之间。而在当代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跨国公司不再单独运作,而是与母公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分析,对生产活动进行细致化、专业化的分工,是跨国公司的整个体系遍布全球市场。因此,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在全球子公司之间的流动性加强,使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分支部门建立起一个紧密的联系,成一个全球化生产体系。
三、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特点
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对资本流通的政策放宽,资本全球化加速发展。这重新划分了国家间等级关系格局,同时也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同台竞技
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逐渐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世界经济的大环境而存在。国家间的利益联系更加密切,想要在这种环境下谋求发展,就必须加强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经济全球化在为国家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挑战,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和利润分配不平衡,使不同国家在收入水平、经济地位等方面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三个中心现象,即国际科技和金融中心是信息技术发达的发达国家;全球制造和加工中心是处于工业制造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初级产品供给中心是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在内的自然资源拥有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当代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下,国家经济的发展、地位以及安全方面的不稳定性。在不断发展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中,给了世界各国一个同台竞技的机会,如何抓住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解决它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成为每个国家需要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2.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当代的国际分工主要依据科技、知识的含量进行划分,并且国际经济秩序以实际经济财富分配标准,这必然会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传统的货物交易,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逐渐向知识和服务的输出为主。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创新人才向发达国家流动,发达国家制造业劳动力向发展中国家流动。久而久之,全球风险资本会在发达国家中积累,而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越来越多是传统资本,南北差距将越来越大。在当代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之间的主要以高科技可人力资源为主要竞争手段,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主要是资金、市场等传统领域的竞争。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始终在国际经济上处于主导地位,制定着国际经济规则。
3.世界经济体系等级化结构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几十年来,资本主义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在经济体系中的统治地位也逐渐加强,以美国、西欧、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其中,美国更是处于独霸位置,其经济和技术优势极为明显。而发展中国家中除了少数国家具有一定发展优势,其他大多数国家都处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边缘位置,没有受到其带来的机遇,特别是一些拉美和非洲等一些落后国家经济入不敷出,债务负担非常大,收入主要来源于原材料和劳动力的输出,经济前景暗淡,成为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附属国和原料储备国,世界经济等级化更加明显。
4.发达国家间的垂直国际分工
在过去,主要的发达国家之间处于一种汽车经济时代的水平国际分工,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也在拉开,更加趋向于垂直化的国际分工。美国是信息产品的发明与生产大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以德国为首的一些欧洲国家很多都还处于汽车经济时代,只参与了部分的国际信息产品的分工。日本作为亚洲的发达国家却也因为结构调整的问题,至今也以生产汽车为主。正是这种垂直的国际分工使得美国在近十多年里的经济繁荣,北欧一些国家的崛起。欧洲的一些国家却出现了经济的低迷,日本等一些富有的亚洲国家经济开始出现衰退。由此可见国际分工对国际格局的重要影响。
四、小结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还是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国际贸易与分工的格局中尽量找准自己的位置,尽可能多的利用国内外的资源,提高自身的地位,更多的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可取之处,不管是资金、人才、还是技术都要开阔眼界,谋求自身的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