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面与世界图景的第一媒介透视

2019-01-28张梓轩

中国出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专著媒介历史

□文│张梓轩

1988年,我国第一部中国电视史学术专著《中国电视史稿》(后在出版时修订为《中国电视史》)完成了以博士论文为形态的写作。它的作者郭镇之曾是新中国第一位专治中国广播史的研究生,也是新闻传播学科领域里新中国自己培养出的第一位女博士。此后的学者们认为,正是透过她的这部开创性的专著,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脉络中长期以来“广播电视”并提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被转变,中国的电视事业,第一次被赋予了文化上的独特地位。之后的30年间,中国电视气象万千、奔腾万里,长期以来作为第一媒介,深嵌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肌体,也深植于无数中国人的文化记忆。而与之对应的是,电视业的史料与文献散见于新闻史与广播电视史专著与编著中,却再无系统性的中国电视史学专著,直至常江的《中国电视史:1958—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面世。正如方汉奇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视史的总体性考察和阐释的缺失,借由这部生逢其时的专著,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

时间跨度上,该书对历史的考察涉及整整半个世纪。历史发展波澜壮阔,史料文献浩瀚无边。以个人之力研究一个浩大课题,作者的勇敢求索立足于其对此次修史意义做出的探问——“是对这一影响力无远弗届的大众媒介的存在、流变、属性和规律予以忠实的记录以做存世之用,还是以电视史为切入口去‘野心勃勃’地探索其背后的‘大历史’与‘大社会’的深层演进逻辑”?作者选择了后者。他将对电视这一第一媒介的研究,作为理解其所卷入的历史与社会的一座桥梁,终对历史与社会,做出了深刻透视。

为达成这一意义,作者选择了话语分析、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社会学等主流、前沿的社会科学理论作为透镜。理论透镜下,第一媒介中的中国画面,呈现得深刻而晓畅。从1958至1966年间的初获新生,到1966至1976年间年成为政治的孱弱映像,从1976至1982年间发出新时代的先声,到1982至1990年间拥有了变革与发展的黄金时代,从1990至2000年间全面拥抱消费文明,到2000至2008年间点燃大国之梦,在这每一个历史阶段,读者都可以看到电视媒介及其背后的历史与社会异常丰厚而清晰的层次构成:一层由“电视媒介与诸种社会因素的勾连与互动之中”,看到“推动中国电视发展演进的原因与效果”;一层由电视媒介的独特文本即电视节目中,看到时代的文化气质与精神风格;一层由电视媒介的机构形态中,看到体制与机制、行业与产业的运行结构。至此,本书的学术价值已不言而喻。

尽管未被作者重点着墨,但个人认为,于学术价值而言更具开创性的是,作者在用上述理论透镜对电视媒介与中国画面做出层次丰厚的透视时,是置于开阔的国际视野之下的。中国电视与国际相关的历史,完整地贯穿于全书的历史阐释之中。此条线索虽为暗嵌,但于全球的坐标系下反观中国电视,于“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中反思中国历史,跳出本民族本文化的单一圈层,看中国电视与世界电视行业的交往交流,看中国社会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种种选择,看中国画面在全球图景中的有机构成,及至看中国文化工作者在全球化进程中基于文化自觉的创造与反思,终使得“庐山”在基于空间的回看中得以更加明确地呈现出“真面目”。这也为此后的学者进行相关领域的聚焦研究,贡献了扎实的史论积淀。

《中国电视史:1958—2008》中,研究年代的截止点,是在互联网全面挑战电视作为“中国受众人数最多、社会影响力最广泛、产业规模最大的媒介形态”之前的2008年。从2008至2018,是作者为修史而保留的必要的批判性距离。但历史的江河奔流不息,媒介的舞台风云变幻,在中国电视诞生一甲子之际,人们投向电视的目光中,已有太多复杂的意味。对电视及其投射出的社会画卷,我们期待更多这样有分量的专著予以揭示,以令我们更清晰地看清自己与未来。而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脉络,获得过前人的滋养,也希冀更多富有诚意与创新的延续。

猜你喜欢

专著媒介历史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专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一部体现新理念与新实践的音乐教育专著——评《走进音乐课程》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