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业数字出版经营转型:以内容售卖为重点*

2019-01-28闫修彦

中国出版 2019年14期
关键词:报业传统媒体数字化

□文│闫修彦 王 跃

在媒介二次售卖理论的实践中,国内大部分纸质媒体经营收入的重头是第二次售卖(将受众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第一次售卖(内容分发、报纸发行)是低价甚至免费的。近年来,媒介渠道形式更新、用户阅读习惯改变,造成纸质媒体发行急剧下滑。虽然新媒体平台优质内容的生产者大多仍是传统媒体从业者,但传统媒体既没有获得内容生产收入,也未能在新平台沉淀“注意力”,广告收入随之“断崖式”下跌。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中国报纸广告下降幅度分别为38.6%、32.5%,相当于两年跌去近六成。美国报业专家迈克·威尔逊指出:“以极便宜的价格把内容卖给读者,却向广告商收取极高的费用,这是纸媒犯的一个普遍错误,这一模式已难以持续。”

当下,国内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推进过程中,内容为王在“生产端”已是普遍共识。但在“销售端”,内容产品能否具备直接产生盈利的能力?内容售卖能否取代江河日下的注意力售卖,成为媒介经营的主要方向?

一、内容数字化售卖的风口已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这是从媒体的基本功能上,为内容生产的核心定位做了定调。而在任何一个企业中,核心产品必然具备市场竞争力,具备最大的盈利能力。因此,在融合转型的市场竞争中,主流媒体也应紧紧围绕内容这一核心打造产品,创新理念、形式、手段、机制,找到内容产品的盈利点。

但内容产品的售卖,普遍未得到国内纸媒的重视。在纸媒风行的时代,国内报业的发行“倒挂”现象极为普遍,1元上下的售价连纸张、印刷、物流支出都难以覆盖,遑论内容生产成本。内容售卖收益低、以广告收入支撑运营支出,成为报业经营一大特征。

在数字化浪潮兴起初期,纸媒网站“付费墙”频见失败。《人民日报》从2010年开始推出电子版收费阅读,几经调整都收效甚微,被迫从2016年年底取消。有评论认为,数字化出版转型虽可为传统媒体带来流量和用户,但缺乏技术、资本、平台的支撑,距离找到盈利模式还路途遥远。

如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一方面网络资讯进一步几何倍数增长,而优质内容依旧是稀缺资源;另一方面读者变为用户,面对海量网络信息,陷入选择无能,注意力正在成为稀缺资源。根据媒介经济理论,二次售卖的基础是注意力,注意力来源于内容的“吸引力”。媒体环境的变化,使得内容售卖比注意力售卖具备了更有利的市场环境。

2016年起,互联网知识付费热潮步入用户视野,也让用户购买内容的意愿逐渐增强。据艾瑞咨询《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2020年知识付费产业规模将达到235亿元,内容深度化、专业化、垂直化成为行业发展趋势——这正是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优势所在。

知识付费与媒体主业具有天生血缘关系,拓宽了原本较为狭窄的新闻付费的边界,丰富了传统媒体数字出版付费阅读的功能。先行一步的欧美报业纷纷开启数字出版、内容收费,一些早期取消“付费墙”的报纸也陆续“回炉”,面向终端用户的数字内容售卖成为报业转型的主要突破口——付费订阅用户增长迅速,数字内容售卖收入逐步赶上甚至已超过纸媒广告收入,不少报业开始出现收入、利润双增长的转折。

对传统纸媒来说,数字出版后的内容直接售卖,已经来到了市场的风口。

二、欧美媒体数字内容售卖的启示

欧美报业是数字内容售卖的急先锋,1997 年《华尔街日报》就建立了“付费墙”。但与国内媒体遭遇类似,欧美报业的数字内容售卖之路也颇多质疑、几经坎坷。一项针对全美发行量5万份以上日报的调查显示,直到2010年,实行数字收费的比例仅为6%,且罕有盈利案例。但到2015年,这一比例猛增至79%,数字订阅的收入也增长迅速,部分甚至已超过纸媒广告收入,成为利润增长的第一贡献来源。

转折肇始于“数字优先”的全面实施。此前,因为重心仍在纸质发行,数字渠道上的内容不过是报纸的“翻版”,而且面孔千篇一律,难以适应网络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实施“数字优先”之后,各家媒体将迎合数字用户阅读习惯的内容生产放在第一优先级,改变原有生产方式和产品形态,着力于生产符合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的优质内容,最大化满足用户阅读需求。同时,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分析手段,跟踪、预测用户的阅读偏好,以市场营销的手段吸引付费订阅,并提供不同的柔性订阅方式,以争取更多的付费订阅用户。

欧美媒体数字化出版成功转型,在战略层面依靠的是“数字优先”,在战术层面也为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

1.以数字化阅读需求为导向,更新内容产品形式

英国老牌报纸《卫报》,以视频、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简单有趣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科学、环境、社会时事和全球发展这些用纯文字难以理解的新闻,受到网络用户的热捧——这个名为“数字音频广播(Dab)”的项目,平均每条有140万观看量,截至2017年年初总阅读已突破两亿次。英国《每日电讯报》拥有30多人的视频记者团队,还有专门的网络动画、小视频制作团队,针对不同渠道、平台的特点,生产适应其阅读习惯的融媒体内容产品。

颇具特色的泰安铭座三泰宾馆,将成为泰山文化的一张名片,展现着更美丽更生动的泰山风情。本次在这里召开首届山东省文化主题饭店发展论坛,极具实际指导意义。

在全面转向数字内容生产,有效提高内容质量、更新内容形式后,欧美纸媒的优质内容开始得到用户认可并逐渐倾向于付费获得。在英国,《泰晤士报》数字订阅量持续增长,至2017年年底基本追平了报纸发行量。在美国,《纽约时报》2017年底数字订阅量超过260万份,全年数字付费营收增长46%,达到3.4亿美元,超过了报纸广告收入,推动其年度总营收增长了8%。

2.精准用户分析,提供个性化、系统化的信息服务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内容消费,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体原有的信息范畴,更多地开始向社交、服务领域延伸。有学者认为,未来的移动媒体也将在内容媒体、关系媒体与服务媒体三个方向上实现自己的拓展与飞跃,但这种融合与飞跃需要以精准的用户分析为前提,然后通过个性化的全方位信息服务,逐步建立起与用户的动态连接关系。

媒体早期推行的“付费墙”,大多简单将报纸内容照搬上网,缺少用户习惯分析,更谈不上个性化服务,自然无法形成有效连接,难以撬动用户付费意愿。相比之下,如今风行于欧美媒体的付费阅读系统,高度注重用户群体跟踪分析,设立专门的数据分析部门,对用户的访问习惯、频次、内容进行精准分析,从而确定内容投放时间和分发的形式,并基于用户分析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提供个性化、精准的知识系统和综合服务。如 《每日电讯报》 的订阅用户,不仅可以收到感兴趣的独家新闻和内容推送,还有参与特色活动、收到个性奖励的“特权”,以及英国最权威的酒店评价、度假推荐等综合服务。基于对用户的精准分析和个性化内容、服务,该报在英国的覆盖率从2007年的7%提高到了2017年的48%。

3.通过更多渠道,分发售卖优质数字内容

数字化平台打破了原有的传播壁垒,纸媒的内容产品可以摆脱纸质束缚,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传播,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次销售,这就为纸媒的内容产品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更多可能。在规模销售的前提下,用户也获得更大的消费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要,自由选择以不同消费金额、消费渠道,购买不同规模的内容产品。

《卫报》《每日电讯报》的内容产品,除面向自己的订阅用户外,还广泛在社交平台开设频道,获得广告点击分成,同时也将外部平台变成了自己产品的市场推广渠道,拓展更多外部渠道用户到自有平台进行订阅。更多的售卖渠道带来更多的附加收入,英国广播公司(BBC)节目工作室(生产部门)的内容产品闻名全球,在BBC自有平台的订阅量也非常巨大,但2016年还是亏损230万英镑。而与BBC全球(发行部门)整合后,通过在全球多个区域、多个平台的多次销售,在2017年即收获了340万英镑利润。

多渠道分发销售还有利于挖掘纸媒既有的丰富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的稿件平台也成为巨大的资料库,历史资料随时可以再编辑、再利用,《泰晤士报》20年前的国际超模凯特·摩丝(Kate Moss)的资料图片,数字化后至今仍在销售。

三、国内媒体数字化经营转型的建议

1.发力垂直领域 进军专业市场

国内绝大多数主流媒体为时政类报刊,承担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的重任。基于新闻舆论工作要求和广大读者阅读习惯,时政类新闻信息并不适宜直接作为付费内容产品。新闻信息集纳曾被作为一种产品形式,如重庆手机报每天两次向用户推送全天新闻概要,每月收费3元,截至2016年6月已有超过1000万用户。但随着《人民日报》“新闻早班车”、自媒体平台 “三分钟新闻早餐”等免费产品的风行,此类无壁垒的新闻内容集合产品必将遭遇收费壁垒。

相比之下,针对精准用户人群的垂直化内容,如财经分析、教育培训、生活知识等,更有机会成为国内报业“付费墙”的主要产品形态。如《纽约时报》的付费订阅内容除独家新闻、政经分析外,最为吸引用户的是烹饪视频和填字游戏。与之类似,2017年11月财新网启动全网付费阅读,产品除“财新通”内容外,还包括了数据通、英文通等。这些为用户所欢迎的数字产品,远远超出了媒体新闻的范畴,更多是个性化、系统化的知识与服务。对国内报业来说,找到各自具备内容优势的细分领域,围绕用户需求打造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数字化转型中的首要工作。

面向机构用户的专业内容售卖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路透社新闻内容的销售收入仅占全集团的2.6%,而面向机构用户的专业市场信息销售占比超过90%,达100多亿美元;国内自媒体“餐饮老板内参”的研究型产品《2017中国餐饮报告》单品收入近400万元,购买者包括多个知名企业。拥有更多智力资源的传统纸媒,在这一领域发力更有竞争优势,如羊城晚报社近期就成立了传媒智库,面向机构用户,发展数据咨询、课题研究、主题论坛等定制内容产品。

2.加强版权保护 夯实售卖基础

内容售卖的前提和基础是优质内容生产,但要实现内容售卖首先要加强版权保护,让优质内容真正成为可被售卖的独立商品。国内媒体版权保护力度弱固然有政策法规因素,但传统媒体也须正视自身的不作为——在门户时代的转型尝试中,为快速获得更多“注意力”,传统媒体纷纷向网络平台低价乃至免费输送内容,逐步丧失了对内容把控的话语权,也拱手把内容售卖的场景让给了别人。

在新一轮的数字化出版转型中,传统媒体必须加强对内容特别是独家内容的版权保护,为优质内容产品争取更多分发渠道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售卖收入,唯有此才能利用内容优势重回主导地位。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引入专业维权团队后,从多个网络平台获得内容转载费用近千万元。新京报社2005年即停止内容免费转载模式,开启内容提供商之路,2014年后其生产的视频、动画分别对转载平台售卖版权,2016年版权收入比上年增加了254%,在2018年上半年的腾讯新闻影响力指数排名中,也以创作能力、互动量、曝光量等综合指标获得机构媒体第一。

3.自建+整合平台 拓展售卖渠道

欧美国家大多没有门户网站和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头部平台,知名传统媒体的自有网站、APP就是流量大号,能够在自有平台上完成用户消费场景的搭建。近些年来,国内报业纷纷建设网站、APP平台,但能否在自有平台上成功推行付费阅读,将是另一大考验。

资金、技术的缺乏固然是传统媒体的短板,但自有平台是否适宜设立“付费墙”,首先要分析是否积累了足够多具有付费意愿的用户。对人民日报社、湖南卫视这类的用户基础较好、内容体系完备的强势媒体,其“人民号”“芒果TV”已培育了稳定的用户集群,有条件实现内容变现。但对大量地方媒体来说,如果自有平台免费都不能吸引足够流量,贸然收费只会加速用户流失。在省级层面借助行政力量,整合地市级平台进行内容共享、平台共建,将是较好的解决方案之一。这样的共建平台,在地方层面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和线下服务网络,较之独立平台能够聚集更多用户,相应也更具备更强的内容变现潜力。

四、结语

目前,新闻门户网站、新媒体平台通过资本、技术的优势快速积累流量基础后,用户注意力已无可避免地发生迁移,传统报业注意力售卖的模式将难以为继。在新媒体平台由内容分发链条向内容生产链条侵蚀之前,国内报业应紧紧依靠内容生产这一核心优势,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把媒体融合生产和经营重心转移到优质内容的数字化出版、售卖上来。要顺应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变化、分众化需求,生产更多垂直化、个性化的优质内容产品,提供社群化和社交化的运营服务,以争取、积累更多付费用户,让内容的数字化售卖成为媒介经营的基石和支柱,顺利实现融合转型。

猜你喜欢

报业传统媒体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数字化制胜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