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入“深”出,获益匪“浅”
——“舌尖上的新年”主题课程研讨活动实录

2019-01-28无锡市石塘湾中心幼儿园李红霞

早期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团子年糕糖果

无锡市石塘湾中心幼儿园 李红霞

去年岁末,我园在不同的幼儿年龄段开展以“舌尖上的新年”为主题的特色系列课程。为了更“深”层次挖掘体现本地区各年龄段幼儿的活动,在“舌尖上的新年”特色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以发现问题为起点,以研究问题为方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浅”入“深”出的研讨活动中,促进新老教师的共同进步,进而提升课程实施的实效。现将具体的研讨方式与大家进行分享。

一、分享式研讨——克服“浅闻小见”,深入提升课程内容

“浅闻小见”即学问浅显,见解不高。在刚开始确定“舌尖上的新年”这一主题内容的时候,教师们对新年美食的认识大都停留在“浅闻小见”的层面。如何体现各年龄段幼儿不同的课程实施内容与特色,是大家面临的首要难题。于是,我们开展了分享式研讨活动,以克服“浅闻小见”的局面,深入提升课程实施理念,为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一)幼儿生活经验分享会,发现幼儿的兴趣

1.分享研讨内容:幼儿关于新年的生活经验

小班年级组:针对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缺乏,认知能力相对薄弱的特点,我们在“舌尖上的新年”主题课程背景下,选择了“糖果”这一幼儿熟悉、常见的新年休闲食品作为安排课程内容的切入点,让真实、可见、可操作的生活素材贯穿于课程始终。

中班年级组: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逐渐丰富,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并有探究的欲望。在“舌尖上的新年”主题课程背景下,中班选择了幼儿生活中能够见到、品尝到的新年传统美食“年糕”作为安排课程内容的切入点,“年糕”是整个课程的核心。

大班年级组:大班幼儿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会主动关心周边事物。临近新年,我园附近小镇上的各家团子店开张了,幼儿每天都能看到大蒸笼里热气腾腾的团子,他们会经常在一起讨论。于是,大班选择了“团子”这一地方特色的新年小吃作为安排课程内容的切入点。

2.思考汇总梳理:确定主题具体内容

根据三个年龄段捕捉到的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分别从不同的切入点设计了相应的课程。小班是以“糖果”为切入点的“甜甜蜜蜜迎新年”主题活动,中班是以“年糕”为切入点的“高高兴兴过大年”主题活动,大班是以“团子”为切入点的“团团圆圆迎新春”主题活动。

(二)教学组织方式分享会,发现适宜的教学方法

基于小中大班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和学习方式,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本课程时,须运用不同的设计思路与组织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小中大班分别对该年龄段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了分享与总结。

小班。集体教学活动——社会活动“参观糖果屋”,数学活动“数糖果”,实践活动“糖果DIY(制作棉花糖和牛轧糖)”,音乐活动“棉花糖”,语言活动“糖果雨”,语言活动“鼠小弟与棉花糖”,体育活动“快乐跳跳糖”,美术活动“爱的甜甜卡”。活动区游戏——数学区:送糖果回家,美工区:包糖果、糖果礼品袋,建构区:糖果屋,益智区:哇!彩虹糖、糖果的秘密,角色区:买卖糖果、做客、结婚包喜糖啦。餐后活动——欣赏动画片《小鼹鼠和泡泡糖》,睡前活动——故事《老虎拔牙》。

思考汇总梳理:由于小班幼儿认知能力较弱,思维跳跃性强,游戏方式以单独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所以我们在本主题课程中,围绕“糖果”所设计的活动都是彼此相对独立的,仅与“糖果”相关。本课程主要运用散点式的策略设计了综合性的课程模式。

中班。序幕——话“年糕的秘密”。主要围绕“年糕我知道”“年糕想知道”“如何知道”三个问题展开。过程——探寻“年糕的秘密”。主要历经五个站点,第一站:调查记录——初步了解年糕各方面的知识;第二站:参观汇总——多种途径感知不同年糕品种;第三站:网络之旅——运用互联网搜索关于年糕的图片、音乐、视频、故事等;第四站:图书室之旅——到幼儿园的图书室寻找与年糕相关的图书;第五站:参观年糕作坊——亲历年糕的制作过程。

思考汇总梳理:中班幼儿认知能力开始增强,能够前后联系地思考问题,所以本主题课程围绕“探秘年糕”设计了两大版块的内容,即“年糕的秘密”和“探寻年糕的秘密”。两个版块各自有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相对独立但又彼此以“年糕”相连,各自顺序推进课程发展。本课程主要运用版块式的策略设计了核心式的课程模式,从一个基点出发,综合地表现一个主题。

大班。活动一:社会“团子的习俗”,了解新年吃团子的习俗;活动二:实践“参观团子店”,带着问题观察团子的制作流程;活动三:讨论“团子怎么做”,讨论做团子的各种方法;活动四:科学“米粉的秘密”,尝试制作米粉;活动五:数学“称一称”,称一称、算一算粉与水的比例;活动六:实践“打青汁或南瓜汁”,感知不同颜色米粉的变换原理;活动七:实践“美味的馅儿”,研究各种馅的不同制作方法;活动八:实践“做团子”,邀请班上有经验的奶奶、外婆来助阵,一起制作美味的团子。

思考汇总梳理:大班幼儿综合活动能力增强,包括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等都在不断发展。“做团子”的技能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可以实践操作的,所以本课程我们主要开展了以“做”为主的活动,围绕“做团子”设计展开课程。本课程主要运用流程式的策略设计了活动化的课程模式,让幼儿在手脑并用中获得直接经验。

二、审议式研讨——杜绝“浅尝辄止”,深入挖掘课程内涵

“浅尝辄止”为略微尝试就停下来之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也经常会采用“浅尝”的模式,使课程“辄止”。为了更深层次挖掘课程的内涵,教师对课程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审议,有效杜绝了“浅尝辄止”现象的出现。

(一)课程前审议——审主题结构,议课程内容

审议方式——选择性审议,即在预先收集的多种资源中,根据主题计划结构,围绕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分年级组进行筛选和提炼。

审议过程记录:审议教学内容——负责收集相关资料的教师进行内容设想介绍。小班通过《参观糖果屋》导入,进行散点式的语言、数学、音乐、体育等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中班围绕年糕从“说年糕”“寻年糕”“做年糕”几个版块进行活动实施;大班依据“怎样做团子”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开展“团子的制作材料”“团子的馅”“种类不同的团子”来完成课程的实施。通过研讨,教师们认为小班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涉及的领域比较全面,中大班的课程实施内容中科学领域偏多,还需加入艺术类的相关内容。

审议游戏活动——负责制定游戏计划的教师进行内容的设想,小班以自主游戏为主,如角色游戏“卖糖果喽”“准备结婚喜糖”等,幼儿可以在各自的“糖果店”或“娃娃家”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大班以发现“年糕”与“团子”的秘密为目的,让幼儿在观察与操作中进行各种智力游戏。经过研讨,在中班增加了制作不同年糕的美工游戏,在大班增加了“美团外卖”的合作性游戏。

分析汇总:通过“审主题结构,议课程内容”,教师们对与各个年级新年主题有关的内容进行了有效选择,使主题计划更趋完整和可行。

(二)课程中审议——审教学内容,议教学环节

审议方式——展开性审议,即通过对单个教育活动进行详细的审议,最终实现课程环节的丰富性和可行性。

审议过程记录:每位教师选择自己擅长的学科,先自己进行活动过程的设计,然后通过大家的共同实践再进行修改。如陆老师设计的数学活动“糖果在哪里”,是源于娃娃家活动中“妈妈与爸爸”进行的藏糖果游戏。于是,她在数学活动中也引用了该游戏,让幼儿在生动的游戏情境中直观地感受方位,学说上、下、里、外等方位词。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可在此基础上加入“糖果雨”“数数抓了几颗糖”等多种游戏内容。王老师设计的科学活动“年糕宝宝种类多”,通过“调查表”的方式,让孩子与父母一起通过图文的方式寻找到生活中的年糕,然后通过分享共同认识多种多样的年糕。教师们建议还可加入“图书室之旅”“网络冲浪”等现代化的资料收集方式,使分享的内容更丰富。瑶瑶老师设计的社会活动“团子家族”,邀请了团子店的奶奶,结合实物介绍各种不同馅的团子,最后组织“送团子、送祝福”的游戏,让孩子们了解新年吃团子的美好寓意。教师们认为可增加“按图送货”“团子想回家”等合作性游戏,使团子和新年美好的祝福语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分析汇总:通过“审教学内容,议教学环节”,教师们在边实践边修改的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观察研讨、实践改进,优化了教育行为,完善了教学过程。

(三)课程后审议——审教学反思,议课程内涵

审议方式——论证性审议,有助于课程设想、方案或计划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审议过程记录:以观察记录的方式,运用照片和简单的文字进行个别事件的记录,并进行分享活动。如小班教师分享了几种特殊糖果对孩子创造性有效提升的案例:教师抓住彩虹糖“彩色”的特质,让幼儿在“彩虹糖化了”的科学游戏中探索五颜六色的溶解秘密;泡泡糖“粘”的特质,使幼儿明白“粘”可能会带来的烦恼,为进一步感知生活环境与人们行为的关系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性。中班教师分享了在“图书馆之旅”活动中,孩子们找到了《给一块年糕就不吃你》《年糕的故事》《14只老鼠打年糕》等许多关于年糕的绘本,为主题内容的丰富提供了素材。大班教师分享了“美团外卖的故事”,孩子们在“送外卖”游戏中,遇到了“团子如何换等价的礼物”“外卖地址不正确,团子不知道送给谁”等问题,为在以后游戏中修改更可行的外卖订单提供了依据。

分析汇总:通过“审教学反思,议课程内涵”,教师在整理与总结中,记录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课程的进一步实施进行了有效调整。

三、实践式研讨——消除“浅希近求”,深入提高课程实效

“浅希近求”意为目标不远,要求不高。在课程实施后,教师往往会感觉到已经大功告成,但对课程实践中的一些优势和问题会忽略遗忘。这种“浅希近求”的态度,会大大影响课程再实施时的实效。于是,实践式研讨拉开了序幕。在实践式研讨中,教师对课程实施进行了深刻反思,不仅对现有课程进行了优化修改,更为课程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有效消除了“浅希近求”的倾向,深入提高了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一)走近新年,走进课程——课程实践研讨活动

“总结——反思”是课程实施后的关键所在,它可以使课程实施更趋于专业。具体来说,教师通过“实践、反思、总结、改进、再实践”这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有效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教师成长。

研讨内容:小班以《追逐兴趣满足需求,开启新年甜蜜之旅》为题,从“甜蜜初起、甜蜜计划、甜蜜之旅、甜蜜再恋”四个方面,向大家展示了围绕“糖果”确定教学内容、制定主体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反思活动历程的具体过程。中班以《高高兴兴过大年》为题,从“明确主题选择方向,寻找恰当的主题源”“寻找合适的展开线索,扩展主题源”“分析主题要素的内容性质,确定学习活动倾向”“挖掘主题要素的网络价值,确定活动目标和要求”“根据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几个方面展开了研讨活动,重点介绍了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在年糕线索的牵引下进行探索的过程。大班以《“动”不失时,“研”精致思》为题,介绍了在孩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教师和幼儿共同获得的发展,重点讲述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创新元素。

总结:以“新年”为主线,各个年级组分别以“糖果、糕、团”富有年味的物品为内容,开展了“综合主题课程的实施与观察研究”活动。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们进一步提升了对课程观察的技能,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进行适宜的课程设计,探索出更适合幼儿发展的多元课程实施组织策略。

(二)关于新年的故事——课程中的学习故事研讨活动

“学习故事”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教师们在课程实施中跟随、支持儿童的兴趣、需要,通过“学习故事”的记录,确定新的学习起点。

新年故事初体验:围绕“学习故事的功能”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书籍,在对“学习故事”有了一定认识后,教师们开始在课程实施中撰写“学习故事”。

再见新年故事:针对教师在撰写新年故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开展“一起修改有问题学习故事”的方式,在对比式的归纳与总结中提升了教师们对“学习故事”既是一种评价儿童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方法”的认识。

新年故事交流会:将教师撰写的“学习故事”进行评选,把评选出来的优秀“学习故事”制作成展板,进行参观交流。整个过程自由、宽松,教师们积极交流,获益匪浅。

总结:在“学习故事”这种评价手段的引领下,教师把“实施中观察、观察中提升”的理念放在了课程开发的中心,为课程内容的不断完善提供了依据。

猜你喜欢

团子年糕糖果
年糕
打年糕
年糕
清明团子笑了
四块糖果
四块糖果
南瓜团子
观察:糖果找不同
学习潜力揭秘
雨季里的糖果湖